APP下载

国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2019-10-20李明辉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承载力

李明辉

【摘 要】资源和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短短30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变迁。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我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人地关系紧张。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预计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将有望超过65%,城镇化当前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城镇化发展重心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协调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当务之急,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容量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

1引言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3645.2亿元,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397983亿元,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人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短短30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变迁。但是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城市无序扩张,耕地急速减少,人口激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人地关系紧张。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体现了新时期在发展中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

2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

广义的国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其中,自然资源被称为狭义的国土资源,是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基础。自然资源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研究评价国土资源承载力,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综合考虑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承载力概念起源于人口统计学、生态学、生物种群数量研究,指一定环境可以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1921年,美国学者帕克和伯吉斯首次提出了承载力概念。随后,承载力理论逐渐被学者引入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承载力的内涵被广泛延伸,承载力理论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and Carrving Canacitv)研究也应运而生。

我国学者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1991)提出的,“土地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承载力也可称之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承载对象都为人口,承载的主体多为耕地、承载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提供一定生活水平下的食物标准。根据学者对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理解,可以认为其包含三个关键因素,即承载物、被承载物和环境因素。

3生态容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容量与承载力密切相关,往往指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当中的一个,生态容量是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容量的表征指标为人口规模。随着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生态容量的衡量中也纳入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等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生态容量是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生产率。

4具体建议

4.1建立资源环境预普机制

2012年,十八大顺利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环节。减少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提高国土资源承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建议建立国家、地区、省、市各层次地理范围以及各行业的资源环境生态预警机制,将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合理规划核算账户,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或赤字状态、资源承载力状态指标纳入衡量体系,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制定相关警戒标准,将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要求纳入地区制定各项规划计划的考虑中来。同时,在科学构建生态足迹和国土资源承载力全国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监管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的建立,能及时的核算考察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状况,了解区域资源环境需求,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制定区域资源开发战略计划,建立有效的承载力支撑系统,实现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实时跟踪报告。

4.2提高国土资源承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维持生态用地和国土资源承载力水平: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中优先考虑规划配置农村城市生态用地;重视资源承载状态;二是要积极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质量,增加土地资源储备,在土地资源储备中划定生态用地比例,增加生态用地数量,合理配置优化生态用地在农村和城市内部及其之间结构。三是要加强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建议加强这个领域研究的财政投入,对资源过度承载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进行补偿,增加这些地区的人口社会保障投入,对这些地区的耕地给予充足的生态补偿措施,提高其质量、保障其数量,确保其功能的永续性,对过度承载,承载超压区域,政府农业、林业、建筑等部门应加强合作,综合整治,应用生物、法律、政策等方面手段修复其生态系统,治理区域环境污染,保护减少的生物种群,设立各类保护区,提高其生态承载能力,减小生态承载压力。

(2)多途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区域国土资源承载力提升。政府应加大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农用地、林业用地等生态用地的保护,增加农、林、牧、渔产业的财政投入,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农民在农地保护、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业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方面的知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农民生活绿色现代化,增加城市有机绿色食品及其原料的供给,提升农业贸易水平,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普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建设和谐新农村。

4.3运用资源配置手段平衡生态赤字

(1)采用贸易手段,促进资源承载力要素的区域流动。这里的贸易不仅仅指货币交易,更注重物质流动和交换。政府可以综合制定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来整合大区域内的资源承载和生态承载。比如,可以运用税收政策,征收能源税,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通过加强法制监管,刺激企业重视环保,增加社会责任感,引进环保技术,减少企业的负的外部性。

(2)加强区域间、省份间、城市间的合作。因为资源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动态的,相对一体的,因此必须重视不同区域、不同行政区划间的合作,共同整合优势资源,来推动生态保护。一方面要制定区域整体的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合作计划和协议,以及区域间政策管制措施,另一方面要重视区域贸易,在加强对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区域整体的生态净化能力、资源承载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区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贸易活动方式,加强地区系统整体规划,综合整合区域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马媛.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44-49.

[2]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J].自然资源学报,1991(3):197-205.

[3]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2):164-169.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承载力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西安市综合交通运输承载力研究
论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浅谈单桩承载力估算方法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