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综述
2019-10-20路子祎
路子祎
摘要: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无论是从升学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大幅度提高来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的人才。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越来越被家长重视起来。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新目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对于学校的音乐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音乐教育当下适应的模式则为“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标下的音乐教育不同以往音乐教育只教授学生歌曲的歌词、曲调即可,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更注重于音乐知识技能基础。
一、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轻文”的教育现状
(一)注重“拿奖”,忽视基本知识与技能
近年来,音乐考级和各种比赛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学生和各个音乐培训机构的青睐。很多培训机构以“过级”为噱头,吸引家长的目光完成报名。例如钢琴考级,可以看到很多学生达到钢琴演奏九级十级的演奏水平,无论流畅度还是音乐处理都很好。但是一问到关于曲目的调式调性、作者派别、曲目背景等专业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学生不能独立视唱出简单的旋律曲谱、不能独立完成单手旋律的视奏。
由此可见,学生仅仅只在老师的指导下只学到了音符的正确度,节奏的准确度,音乐的强弱处理的经验,只为达到过级和拿奖的目的,而忽略音乐的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和乐理知识的学习。最后,能拿出手的单单只有比赛和考级时的曲目。
(二)注重歌曲的曲调歌词,忽视识谱
在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有很多专业歌者、音乐剧演员,单单只靠听旋律哼曲调,看歌词学新曲,并没有较强的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这种现象表明社会音乐生活中,大多重视表演形式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单单迎合了老百姓喜爱的表演方式和歌曲风格,没有回归到音乐本身的艺术。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作为祖国花朵的青少年,常常哼起的也都是网络上流行的口水歌曲,他们看到歌词便能熟练地唱出歌曲,小部分人还有专门记歌词的小本本,但如果给他们相同歌曲的曲谱便唱不出歌曲。这种现象表明了因为学校的音乐基础教育的不够严谨。
二、中小学生对音乐审美态度的发展特征
音乐艺术不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是运动觉的艺术。人们必须依靠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联想等活动才能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音乐艺术具有目的性、约定性、可变性、可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增加了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艺术作品的困难。
调查表明, 7-9岁的儿童对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他们挑选喜欢与不喜欢的作品的标准是像不像。例如他们喜欢的歌曲多是以拟人化手法写动物、植物的,写人和事的也是很贴近自己生活的,他们喜欢的乐曲,如《龟兔赛跑》也因其形象鲜明,而使他们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至于对歌唱、律动、音乐游戏等的要求,也易以模仿教师或某一对象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低年级小学生在校内往往以教师和教材的选择为喜欢的标准,很少有异议。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都会以积极的、欣喜的态度对待所学习的内容。
9-13岁乃至高中学生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带有个性特点地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性的知觉敏感性。他们对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逐渐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好听”或“不好听”,“有意思”或“没意思”,“愿意学”或“不愿意学”。他们渐渐不满足于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作品。对初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除喜欢“给人以力量”的歌曲(如国歌、队列歌曲等)以外,还喜欢青少年自己的歌曲,其中包括“活泼、优美”“开朗、奔放、豪爽”“唱了使人心酸”“通俗易懂,容易上口”等满足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三、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对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通过2015年-2019年五年的监测,国务院办公厅出具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口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音乐教育作为当前的教育政策中的基础学科,就要贯穿到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中,例如,学校要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就要教授国家的文化遗产,包括音乐和其他艺术;教育机会均等在文化学科的重要性,是与其他任何学科中的重要性相等的;艺术课程与科学和社会研究一样需要正规和深入的学习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瑟伯·麦迪就提出“多年来,通过成功的推进和策划,音乐教育方案发展到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全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演奏或者演唱作品时,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认识乐谱,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速度,力度与情感等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以便能更好地诠释出音乐的内涵和风格总的来说,乐理的学习还能加深音乐素养,增强对乐曲的欣赏水平。
四、音乐基础教育课堂中应融入更丰富的音乐元素
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老师们几乎都是按照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甚至一字不差的将书上介绍的歌曲背景、文化知识念给学生听,殊不知,教师这种教授模式已经让现代的中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理论与实际结合还要把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带入音乐课堂。
(一)舞蹈元素
舞蹈是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蹈与音乐是亲密无间的艺术。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基础教育下的音乐课堂早已不曾经的学生正襟危坐进行的教学,而已然成为需要提高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一门综合性音乐课程教学.在音乐基础教育的课堂上,若能够适当加入一定的舞蹈元素,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例如,学习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时,教师在让学生聆听歌曲之前可以先教学生几个新疆舞具有代表性首位和步法,之后再聆听歌曲,学生则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老师教授的几个动作,根据歌曲的律动创编出自己想法的动作,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既发挥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造能力又學会了基本的舞蹈动作。
(二)地方戲曲元素
“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各个中小学推广,无论是以晚会的形式还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们都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风韵。2008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提倡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同时在全国许多省份陆续开展了京剧进课堂试点模式,涵盖中小学一至九年级,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2016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这是由于我国地方戏曲由原来的三百余种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二百种。
中小学音乐教师将地方戏曲普及到课堂中对学生和教师本身都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学习地方传统戏曲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个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戏曲中独特的唱腔和绝妙的身段表演,定会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很多地方戏曲已经不太受众,教师想让戏曲很好地走进课堂,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兴趣,教师必须先具备基本的演唱以及身段表演的技能,所以这对于音乐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简易的打击乐器
摇铃、手鼓、非洲鼓、三角铁、锣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打击乐器,如果将这些打击乐器加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既可以培养学生律动性,又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五、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一)改变以往的授课理念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美育培养,学生们也对了解的越来越多,传统的音乐授课形式让学生渐渐失去兴趣,所以教师的授课理念和授课方式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近几年的中小学优质音乐课比赛中,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教好课、唱好歌、弹好琴、跳好舞还要会多种器乐的演奏。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要专攻要全面发展。同时要多参加说课比赛,多聆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
中小学音乐课大部分为音乐欣赏课,关键在于欣赏为主而不是教师的口授,传统的音乐课中,教师讲得太多,让学生聆听的太少。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其中美育中关键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审美,强行根据教师讲感受去聆听音乐,失去了自己主观能动性。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欣赏音乐,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在做点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总结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中,可以发现学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求,更对音乐教师们的授课理念和授课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相信素质教育模式在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课堂中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刘清云.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293.
[2]陈晓莉.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创新[J].2004(07):11-13.
[3]杨阳.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理查德.科尔维尔.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M].刘沛,吴珍,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