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规制与戏曲服装程式化
2019-10-20宋静宇
摘要: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节奏唱腔,都是戏曲程式化的表现,可以说戏曲传统的本质就是程式化。体现在服装上,则有一套严格遵循的穿戴规制和外化表现。
关键词:穿戴规制;戏曲服装;程式化
戏曲舞台上演员的穿戴叫作行头。戏曲行头制作精美、斑斓夺目,能够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同时也能帮观众进行判断和欣赏。戏曲行头极其讲究,无论服装形制、色彩搭配,还是纹样设计到舞台上穿戴呈现,都有严格的章程,都秉承着戏曲艺术的程式化风格。戏曲服装的程式与表演中的程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中人物表演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服装。可以说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决定了戏曲服装的程式化。
一、戏曲服装穿戴规制的形成
戏曲服裝的穿戴规制,即按照稳定的穿戴定例进行规范化应用。戏曲服装的形制、颜色、纹样等都明确地分为几大类,要求表演者按照一定的定例进行穿戴,不可逾越。从根本上说,戏曲服装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生活化引向艺术化。从原始时期的傩舞到明代昆曲逐渐发展形成,戏曲服装才逐步由“生活之衣”变成“舞台之衣”。到了明后期已形大致成了“衣箱制”,使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和旗把箱来分类和规制,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即箱倌。箱倌通常经验丰富,深谙表演艺术要求,也是戏曲服装穿戴规制的执行者。
戏曲服装穿戴规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封建等级制度不允许戏曲演员照搬生活服装。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异常严苛,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将上层社会象征身份地位的华服搬入戏台,只能仿造相近又不违禁的服装。其二,为了适应演员和观众的需要,也必须对生活服装加以改造。如戏曲服装中的靠,现实生活中原本没有它的存在,而将本来是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铠甲变成了软的可以舞动的靠,这样更有利于戏曲表演者舞姿的展现。关于穿戴规制的形成还有一个经济原因,古代戏班条件通常不允许他们制作、保存更多的表演服装,而表演服装又无法与生活服装混用,无法做到每个角色都有相对的服装。那么,一衣多穿无疑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二、戏曲服装程式化的表现
穿戴规制是稳定流传下来并且不会随意改变的,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穿戴大全”流传下来,但通过口传心授的师徒关系传承下来,其中最基本的有三点。首先“三不分”,即 “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节”;其次“六有别”,指 “老幼有别、男女有别、贵贱有别、贫富有别、文武有别、番汉有别”;最后“定中变”,即“定中求变”,说明戏曲服装的程式并不是死板应用一成不变的,它也在追求着脚色扮演的个性化。
穿戴规制是戏曲服装的程式化在穿戴应用上的制度表现,而在服装形制、色彩、纹样等其他方面也无一不体现着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首先,戏曲服装的形制基本分为戏衣、盔头、戏鞋三大类,而戏衣又基本分为蟒、帔、靠、褶这四大类。这与戏曲角色行当的类型化密不可分,服装类型简单但细节上又丰富多样,必须通过服装组合完成才能充分展示。服装的色彩也是戏曲服装程式化的表现之一,上五色和下五色就是最好的展现。戏曲服装的纹样在其中占有很大部分比重,纹样分类简洁且有规律,从龙凤纹到植物纹到宗教纹,与色彩相互照应总能明确角色行当的展现。戏曲服装的程式化还表现在刺绣工艺、面料等各个方面。
三、戏曲服装程式化的作用
戏曲服装的穿戴规制体现了戏曲服装程式性的艺术特征。有一句谚语叫“宁穿破,不穿错”,这句谚语的本意并不是要求演员穿破衣服,而是要求戏曲工作者要严格执行这一套戏曲服装的穿戴章程,不能马虎或者违背传统随意搭配和改变。对演员来说,程式化的服装形制更有利于他们演出和展示技艺,如翎子功、水袖功等;而对于观众,通常面对穿着程式化服装的演员一出场就知道他们的角色行当,从服装色彩上判断,不同色彩搭配能够外化人物性格特征和身份气质;而服装纹样与服装色彩相辅相成,与演员本身互相作用共同完成一套完整的形象,正所谓“演员身上带景”。除色彩与纹样外,服装型制与面料也极其重要。程式化的戏曲服装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表演与传播上还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戏曲演员的服穿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摸索着的,使之更加符合演员与观众的审美理想。如梅兰芳和齐如山对戏曲服装的改造,参考古代绘画、雕塑等创造出的新式戏曲服装,塑造了一系列古代女子新形象。
四、结语
程式化作为戏曲服饰的重要美学特征,戏曲服装的设计者往往只停留在服装型制、纹样等表现中,而对程式化的缘由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戏曲服饰程式化的作用即功能之美,更值得我们重视并且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2]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黄克保.戏曲表演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4]董德光.戏曲表演程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作者简介:宋静宇(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