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影响
2019-10-20达娃拉姆
摘要: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56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每个民族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这其中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地域因素对民俗文化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述,进而讨论社会发展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发展;西藏;民俗文化
一、引言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被世人誉为“世界屋脊”,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使西藏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呈现着独特且浓厚的民族气息,这也使得全世界民俗文化研究者将其视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而西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地域三个因素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在于,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同样,西藏民俗文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也有这不同的发展形势。我国在1978年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卡若遗址早、晚两期的成功发掘为人们呈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西藏的经济文化形态。卡若遗址中的农作物粟、家猪遗骸、其他野生动物遗骸和皮毛以及一些骨器,陶器等说明了在卡若遗址早期时西藏开始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以饲养家畜和狩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并且为中期这种生活方式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此地人民开始大量修建房屋,使得房屋数量多,占地面积大,人口居住密度也随之增大。而后期随着牲畜饲养活动修逐渐占为主导地位,人们居住房屋数量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习惯会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而做出改变。
这种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演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延续至今,例如现如今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大米的喜爱程度高于糌粑,啤酒、饮料等现代食品的喜爱程度高于青稞酒、酥油茶等传统民族食品。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在影响着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西藏传统藏历新年时,造型别致的工业仿真品替代传统的手工艺品,穿戴简易的外来服饰替代传统服饰。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使得西藏民俗文化内涵有所异化。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对于西藏人民在经济实力差异下,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例如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区的一直处于封建奴隶制度,一些类似于屠夫、铁匠等基层从业者的地位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端,而这些工作不仅无法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保障,还给他们造成了许多来自社会阶级的压力。而这种阶级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也在无形中对他们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伤,类似于交友择偶、婚配嫁娶等事,也都很大程度地受到农牧阶级制度的限制。包括在一些社会活动上,因这种制度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许多人都在关注着某些人的“骨系”是否足够尊贵,“骨系”纯净、高贵的人即使年龄幼小也可以将坐次安排在高等位置;而所谓“骨系”低贱者,即使是年老的长者,座次安排也会低人一等。而在社会中的待遇也远远低于“骨系”尊贵者,这一系列的阶级制度都與藏族文化所崇尚的尊老爱幼反其道而行之。有一部电影《雪山泪》则很清楚的演绎了西藏底层人民在当时农牧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和最终当牛做马的人终于站起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西藏和平解放后这种习俗渐渐消失,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才能逐渐步入正轨。
四、地域因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下所孕育的人类文化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换个角度讲,相似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氛围也会有所相似之处。地域因素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又极为复杂,地势、山川、湖泊、草势等因素可以对同一个地区不同位置的人民生活都存在影响作用。例如西藏北部,有着海拔高、丘陵低、湖盆、广袤的高寒草域等地理特点,牧民们几千年的游牧生活而总结的经验就是:牧民的生活依赖着牛羊等畜牧的养殖,而牛羊的生长则依赖着广袤的草原,而牧民们想要发展更大规模的畜牧产业,就不能只依赖着一个两个丘陵的草产,同时由于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牧民便选择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居住方式是可移动搭建的帐篷为主。而藏南多为平原,海拔、气温等条件更适宜农耕、饲养家禽,所以该地区人民多以土石结构修建定居房屋。而藏东的雨林区域内,人们多以土木或土石结构修建斜式屋顶,利用纯木修建干栏式房屋。藏西因特色的风蚀地貌,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则以在山体凿制洞穴居住。由此可见,同一地域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民生产生活内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对于西藏民俗文化的影响由许多方面,除了本文提到的几点,还有更多因素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只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些因素,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和完善西藏民俗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小荣.西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商,2013(21):213.
[2]王川.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J].中国藏学,2004(2):113-114.
[3]马小燕.民俗学视野下的西藏民俗文化研究回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4-58.
[4]小多吉.浅议西藏民俗文化的发展[J].小说月刊,2018(20):135.
作者简介:达娃拉姆,西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