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法艺术中的真性情

2019-10-20曾霖媛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关键词:真性情书法艺术

曾霖媛

摘要: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书法以其特有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国人积极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让书法的独特魅力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的骄傲。时下的书法艺术也是在循序渐进中传承与发展,但是在当下百花齐放的经济时代,这一过程显得却并非容易。纯粹的艺术甚少,一些为了商业目的而出现的“艺术”乃至“装饰”比比皆是,以致习书人发出呐喊——书法,需要真性情并与之俱老。

关键词:书法艺术;真性情;与书俱老;文学修养

一、时下书法

虽然兴趣是动力之沅,但也应出于自然而然;前途是功力之果,当归于必然使然。然而, 我们也不可忽视时下喜欢书法成者从事书法专业,并非兴趣爱好而因利益所驱使者。

时下历史背景及艺术百花齐放之境下,书法艺术虽说前景大好却也混乱杂生。书法艺术当下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但也隐患共存;自然挥写与经意创作兼容,虽瑕不掩瑜,却仍须匡正和培养。展望书法前景,书法展览将是今后长时期内表现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形式,然并不是每位学书者都要接受国展或者专业的洗礼,不过习书者在参与国展中锻炼成长确实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当下许多书者不也是把国展当作检测自己水平的试金石吗?国展的模式与选拔机制也在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中,纵观当下信息亲民时代的展覽形式,就如同一位作家的独自作品一样成为一场只阅开篇便知结尾的普遍模式。更有甚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名气与视觉冲击力,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夸张的表现形式,此类作品多了江湖气息,却少了书卷气、典雅之气息。在当下百花齐放、信息快餐文化、经济导向制文化下如何做到撇弃浮躁心理和挽回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个需要思考的话题。在快节奏生活、求生谋活为先、信息泛滥、交际频繁而快捷、生活节奏加速的时代下,如何做到伏案挥毫、潜心读书、静心养性等均是需要思考的新话题。书法艺术是急功近利却欲速则不达的艺术体,习书者缺乏个人的真性情及与书俱老的过程,习作也就只能列入江湖书法之列了。

二、真性情的追求

宗白华先生曾这样描述“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体,充满无限情感的线条艺术,唯有丰沛的情感加以随心所欲的精湛笔法,才能产生绝妙的个人性情与修为的表达。只重技法而缺乏情感的书法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因此书法需要“真性情”,不过书法中锤炼技法的过程本就是对真性情可以自如表达的基础。

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里,文字的组合作为语言文本,其功用与隐喻有其特定的旨归。但从艺术特质而言,表现的是一种情感,与音乐颇为相似,无怪人们常常将之喻为“无声音乐”。一帧具有书法艺术韵味的作品,其作者的心总是在跳动并传染着一种情感,体现在作品里的是生命的跃动。千百年来,不断有人从山阴道上“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名唱与流水曲觞的“兰亭”遗迹里赢得了快意,书圣王羲之那一种风流倜傥、外美内慧得到了难以忘怀的意会。我们虽然无法在这一笔那一画中找到生命律动的一一对应点,可是一旦心有灵犀,都可以打破时空,如晤对面。因为每一帧属于作者的得意之作,那被虚拟了的真实正是通过这一笔那一画组合、铺展而成,它挽住了时间,留下了心痕。具有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作品,心痕的表达是真诚的,真诚本就属于真性情。然而,由于后天文学修养深度及高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就有了不同的作品表现方式,也因此方产生作品的差异性。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苏东坡也曾经慨叹“天真烂漫是吾师”,视天真烂漫为一种理想,需要主体具有高度的入情入理的摄合能力去化解与张扬,用水乳交融的佳构,去体达一种情致与真实,“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也已涵容了这种韵意。面对一件件作品,不少受众都喜欢弄个水落石出,好像非此即彼才是最满意的阐释,其实误解也是一种解,由此及彼、迁想妙得云云,岂不也喜出望外?德国音乐家舒曼就曾经这样说过:“哦!老天!到底会不会有一天,这些批评家不再喋喋不休地盘问我们想在创作里表达什么呢?你们还是去寻找平行五度,别再打扰我们吧。”说得多么形象生动。其实对挽住时间、留下心痕、直表作者真性情的作品,我们又何须多问为什么?真性情之作应为你我而共鸣。

三、真性情与与书俱老

欧阳询先生曾言“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布生,至宿其旁,三日乃去。”讲的是在路边看见一件好作品,走了数里之后又返回来而舍不得离开,而在其身边住上三天,欧阳询这是何等的痴狂呢。对书法的专注是深入书法学习的前提。

书法艺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书写到一定熟练的程度,以至变技法为习惯、变习惯为本能的过程,方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阅古可观之,智永练字30年不下楼、张芝练字“池水尽墨”、清代邓石如“每日味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墨尽,寒暑不辍。”均强调时间投入、刻苦磨炼、持之以恒的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不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则过之,后乃道会。通会之际人书具老。”

“通会之际,人书具老”说的是一个人要时书法获得深刻的领悟与真正的把握,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他的书法“老了”——老练、成熟,人也到了末年。换言之一个人的书法与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共同走向成熟,而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乃至投入一生的时间。清人刘熙载不就说过:“写书者,写志也。非志人高士,拒可与言要妙。”志人高士,往往有刻骨铭心的磨炼过程。诚然,那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与书持之以恒,综其毕生的经验,文化修养和知识摄取必须不断积累。而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乃“与书俱老”的表现。

“与书俱老”也并非是待到书家晚年才能成熟的,年轻有为的书者也甚多,如王献之享年42岁、明代王宠去世时候才39岁,但他们均为书法史上成就显著的书家。“人与书俱老”应为一位书者掌握重要技巧之后,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让技巧同作者精神的磨合与交融。虽说书法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追求精神的境地,那所涉及的东西却极为复杂。如在欲望权衡之间,诸多书法家至晚年仍无法豁然开朗,无法轻松自如的畅谈心中欲言,以至作品拘谨有加。“与书俱老”乃持之以恒的过程,不仅要表现出真性情,还要有不可缺失的修养,那便是书写者的精神源泉——文学修养。

四、真性情与文学修养

王国维曾言:“虽中智一下之人,不能创作优美及宏伟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之创造力;又虽不比喻优美及宏伟之价值者,亦得于优美,宏伟中之古雅源质,成于古雅之创作物中得其直接之慰藉。”因此我们所见的诸多作品并非只为其才情所吸引,还应有作品的古雅、感动人心的文化气息与共鸣。中国古代文士只要属意于艺事,书法、绘画均无不可观。修养便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文学修养也乃与之俱老的过程。

修养既包含国学修为的提升,也包括对性格、气质的陶冶,是指一种综合的修养。这种修养改变的不只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还有思想的厚度、人性的洞察力等。

五、结语

纵观历史,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肚痛帖》等经典书法作品均传递出来通体书风的遒美健秀和笔画多变、天然相映而动人心魄,其任凭情怀起伏而直抒胸臆,又毫无掩饰,写得虽神采飞动、笔势健劲及姿态横生,而由衷产生的悲愤等情怀也跃然纸上,无疑都是“真性情”的佳作。在各自的作品中,均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感胸怀和人生境遇,真正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纯粹性,把满腔情感倾注于点线之间。

书法是一种体现作者文化素养、知识面貌和情感世界的综合艺术,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笔墨,展现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并把它们变成了有灵魂和情绪的文字,即“真性情”。

所谓书法,原本是书写汉字的方法、法则,到了魏晋时期开始自发的成了艺术,具备审美的特点而存在。而当下有些纯粹追求形式的所谓“现代书法”,缺乏文学修养的沉浸、与之俱老的基础、真性情的表达,实际上已和书法毫无关系,只能算作另外一种视觉造型形式罢了,姑且称之为“江湖书法”吧。在书法探索的过程中,学习书法结体及各种笔法的同时,用心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悟那字里行间的真性情, 然后持之以恒“与书俱老”,让性情的流露就像一阵惠风一样自然、赋有灵性,从而方可创作出更具灵魂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七个问题——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唐]孫过庭.书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写.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颜铁明.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54-56.

猜你喜欢

真性情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真性情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场惧怕“真性情”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