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设计在牙舟陶茶具中的探索
2019-10-20周雪冯坤
周雪 冯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日用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从它的便携性到设计感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本文主要是探索便携式设计在牙舟陶茶具中的运用探索,让牙舟陶茶具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便携式设计;牙舟陶;茶具
当前社会各方面发展迅猛,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追求简单化、方便化、人性化。因此便捷式的设计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种设计形式,它不仅在形式上简单便携化,在功能上亦是如此,便捷式设计的产品也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占据生活方方面面,运用越来越广泛。
牙舟陶是贵州省牙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00余年的历史演进,无论从艺术方面还是从文化方面来看都展现出了浓郁贵州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牙舟陶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开发一些新的盈利方法与竞争机制,但是虽然牙舟陶从制作方法、经营模式到外形设计都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但是牙舟陶本身厚重的特性使它长期与人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也无法真正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本文旨在尝试探索将便携式设计理念与牙舟陶艺术结合,将牙舟陶简单化、更加人性化,更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
一、便携式设计
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方便,简单,小巧等。从体积方面来区分,小体积物品例如:便携雨伞,水杯等,他们原本就是更需要满足人们对于便携的生活需求。另一类体积较大的,不能随身携带的物品,牙舟陶茶具即是具有这样特性的物品,大体积物品的设计上可以通过改变其携带方式例如,手提,推拉等行动方式。而以这种移动方式设计的产品称之为手提式便携产品。
二、茶文化的市场现状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我国公认的高雅文化,虽然之前主要是流行于社会名流及知名人士相关,但近年来饮茶也趋向于大众化了,不再局限于年龄。茶本身也有非常多的变化,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简单化的饮茶方式例如英式早茶,立顿的茶饮料等等。市场开始更加多元化,也给受众更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饮茶。虽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咖啡文化对于我国的茶文化冲击越来越大,但是千百年来的茶文化渗透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而茶本身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好处也是科学认证的。流传至今,不仅有受人喜爱的口感,另外还依赖于它的文化内涵。整体来讲文化作用主要有六:第一,茶文化以德为中心,更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也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反对唯利是图。第二,对于社会文明建设,茶文化倡导社会正气创新文明的新风尚。第三,丰富文化与休闲的生活,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茗、茶俗和茶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第四,参与茶活动会给人精神的放松,与好友品茶也会使双方可以增进感情互通感受。第五,茶经济也是我国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主题文化节等可以促进两岸的交流,第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研讨会在杭州的举办,多次进行类似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财富。
中国是世界第一茶叶生产消费大国,他本身就具有优于他人的茶产业发展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茶产业市场日式饮茶、英式饮茶等显然成为与我国竞争茶市场的重要力量,如何发展中式茶饮、将我国饮茶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
三、便携式设计在牙舟陶茶具中的探索
牙舟陶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是陶瓷手工艺者通过借助陶材料,利用陶土的可塑性,用来展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生,展示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以此展现人生价值与精神诉求。牙舟陶是一个陶类器皿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代表,它的出现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结合着当地人的生活又反映着当地人的生活,当地的风土民情与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以此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审美的追求。这样一个在社会与人文条件下出现的产物,一定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当地的各种因素从而造就了它的产生,这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一种设计理念,任何条件下的产物都需要有因果,有依据。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驱动下,人们将社会需求与本身的艺术文化尝试融合与突破。当前也主要是以艺术品纪念品的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茶具的设计与创作,但是厚重的特性也局限了它的设计与创作,如何不断的将牙舟陶在保持本身特色的前提下减轻它的厚重感,增添它的便携性,是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探索,和主要的突破点。从纹饰上来看,牙舟陶本身的纹饰与图案基本都是来源于贵州当地原住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动植物中的提取,是一种原生态的表达。然后再设计,其中运用了非常多形式美法则,多采用印文、粘贴、浮雕等手法,在牙舟陶陶器的外部进行造型设计加工。我们在纹饰的设计创作上,也尽量需要选择源于自然源于贵州,这样才能使人一眼感受到贵州特色与牙舟陶文化。
便携式设计文化以及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牙舟陶茶具中的尝试与探索,主要原因还是牙舟陶目前还属于较为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它也长期在农村生产销售,造型与生产原料无法满足现代年轻群体的审美,为了让其有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将其设计扬长避短,将牙舟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努力改变它之前带给人的比较厚重老派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邹明林.天眼耀平塘 古陶韵牙舟——红枫会议后的牙舟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3):21-23.
[2]曹晓.牙舟陶的设计、生产与传承[J].设计艺术研究,2016,6(6):65-70.
[3]杨俊.对贵州牙舟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7(2):122-125.
作者简介:周雪,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冯坤,贵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