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20李贝尔
李贝尔
[摘要]本文在推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产量的背景下,研究河南省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太康县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县之一,虽然在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土地规模较小且质量下降、生产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因素依然制约着种粮农户的投入行为。因此,本研究以县域种粮农户为视角,分别从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四个方面,研究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并以研究结论为基础,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关键词]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影响因素;太康县
中图分类号:F326.11;F49;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731
1 研究综述
近年来粮食安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户投入行为是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农户投入行为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王海霞[1]主要从农户特征、农户收入、农户耕地禀赋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四个方面对影响江苏省种粮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总结出江苏省种粮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主要受务农劳动力比例、家庭总收入、粮食收入比重、邻里朋友、农资销售部门、农技推广人员、农业专业协会以及地区差异的影响;刘清娟[2]以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的角度为切入点,并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利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的思路与对策建议;张淑萍[3]对河南省种粮农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粮价的高低是影响种粮农户意愿的最强机制,为此市场和政府应规范粮食的市场价格,采取最低保护价;何如海[4]对安徽省大别山区以及大别山区九县农村土地投入和农民收入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出土地利用应更加重视集约度的问题,协调好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综上,本文以太康县种粮农户的视角,从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四个方面研究种粮农户投入行为,更清晰、直观地分析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2 河南省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现状
2.1 土地投入
土地投入主要包括用于土地利用的劳力、物质或资金等,通过一定的方式投入到土地生产之中,会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产生影响。农村土地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其投入的要素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
2.1.1 河南省土地投入
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从图1可看出,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3 136.9千hm2增加到2016年的14 472.3千hm2,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9 029.6千hm2增加到2016年的10 286.2千hm2。总体来看,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都比较平稳,基本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
2.1.2 种植结构
种植结构一般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上的问题,一般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经济类作物为辅。河南省种植结构主要包括大豆、小麦、棉花、油料等。由图2可知,棉花和大豆的播种面积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棉花从2000年779.33千hm2下降至2016年的100千hm2,大豆从2000年564.73千hm2下降至2016年的368.04千hm2;油料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出现略微增加,从2000年1 492.54千hm2增加至2016年的1 624.8千hm2,且在整个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占比较大;小麦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4 922.33千hm2增加至2016年的5 465.7千hm2。
2.2 劳动力投入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自身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户的经济行为,决定着家庭的经济收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农户不仅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还以加大雇佣其他劳动力的形式开展生产。由图3可知,河南省乡村从业人数为从2000年的4 71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4 803万人,增长率为2%,增长趋势较小;从总体观察,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数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直线下降,从2000年的3 564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 578万人,下降率为38.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逐渐增加,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分别从2000年的977万人和1 031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 578万人和2 101万人,增长率分别为52.3%和50.9%。由此可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越来越少,种植积极性也在下降,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粮食的产量。
2.3 生产资料投入
河南省农用生产资料投入,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地膜三种。据图4可知,从整体来看,农用化肥的施用量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420.71万t增加到2016年的735.24萬t;农药投入量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95.51万t增加到2016年的127.12万t,但具体年份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变化并不相同;地膜使用量也呈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39.12万t增加到2016年的76.01万t。地膜的广泛应用是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反季节蔬菜、花卉、大田作物和林业的需求,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防止病虫害侵袭,促进农作物既快又好的生长。
2.4 机械总动力
机械化程度可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由图5可知,河南省机械总动力总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从2000年5 780.6万kW增加至2015年11 710.08万kW,增长率为50.6%,在2016年出现略微下降,侧面反映出河南省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提高种粮农户积极性提供技术支持。
3 太康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现状
3.1 土地投入
3.1.1 太康县土地投入
从图6可以看出,太康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河南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太康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209.48千hm2增加到2016年的233.29千hm2,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29.22千hm2增加到2016年的173.98千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从2000的61.7%增加到2016年的74.6%。
3.1.2 种植结构
太康县种植结构主要包括大豆、小麦、棉花、油料等,从图7可以看出,小麦是太康县的主要农作物,从2000年86.09千hm2增加至2016年的97.93 千hm2,因此可以解释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的原因;棉花从2000年54.12千hm2下降至2016年的1.88千hm2,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这与棉花本身的性质相关,种棉花风险性较大,导致农户积极性下降,转向种粮,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油料播种面积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从2000年9.39千hm2降低至2016年的7.35千hm2,且在整个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占比较小;大豆播种面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7.61千hm2增加至2016年的12.80千hm2。
3.2 劳动力投入
据图8可知,太康县乡村从业人数为从2000年的71.9 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2.3万人,增长趋势较小;从总体上来观察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数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先增加后直线下降,从2000年的61.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77.4 万人,达到最大值,随后一直减少,截止到201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为50.5万人,年平均下降率为17.3%,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逐渐增加,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分别从2000年的2.0万人和3.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4.8万人和1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2%和30.2%,这与本地区所实施的政策有关;截止到2016年两大产业人数分别为18.4万人和19.2万人,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说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越来越少,种植积极性在下降,制约着粮食的产量。
3.3 生产资料投入
太康县农用生产资料投入,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地膜三种,且三者波动趋势相似。据图9可知,从整体来看,农用化肥的施用量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10.12万t增加到2010年的54.89万t,随后又降至2016年的11.97万t;农药投入量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0.33万t增加到2006年的1.61万t,到2016年下降至0.27万t,且具体年份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变化并不相同;地膜使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0.17 万t增加到2006年的0.55万t,到2016年又下降至0.01万t。
3.4 机械总动力
太康县机械总动力总体呈大幅度上升随后又下降的趋势。由图10可知,从2000年109.42万kW增加至2014年183.2万kW,增长率为38.5%,在2016年出现略微下降。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康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提高种粮农户积极性提供技术支持。
4 太康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存在的问题
4.1 种粮农户土地投入受限,制约规模经济发展
现阶段农户发展和进步的要素“瓶颈”是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所需的土地,对农户来说是稀缺的,如果把农户从传统农户转变为转型农户作为第一次进步,转型农户转变为现代农户作为第二次进步,那么农户第二次进步的难度大于第一次进步。從农业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只要解决土地问题,就具备农户完成第一次进步的必要条件[5]。
近年来,河南省立足于保护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立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全力坚守耕地“红线”。根据河南省2014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0.082 hm2,户均耕地面积0.347 hm2。土地投入受限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户之间自行流转,没有具体的期限,很难形成规模化[6]。
4.2 种粮农户数量减少且素质较低
调查发现,除种粮大户之外,其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劳动能力较差的妇女,这些农户普遍具有的特征是学历较低或者是文盲,种粮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且没有参加过任何农业培训。
4.3 种粮农户资金投入多
随着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户需要投入的种粮成本也在增加,从整地到收割,均采用机械化,虽然省去了许多人工成本,但播种、施肥、喷药、灌溉等种植环节,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7-8],如果遇上自然灾害,造成大幅度减产,农民基本没有收入。因此,种粮成本较高,也导致农户种粮积极性大幅度下跌。
4.4 种粮农户技术落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粮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农药化肥的高强度使用,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灌溉水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投入成本增加等新的问题[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粮农技术落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户规避风险意识较强,耕地规模较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是素质水平较低,不愿意接受新技术,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获取农业技术的潜力不足。
5 改善太康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的对策
5.1 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作为解决我国土地细碎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太康县而言,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应积极提倡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由种粮大户或其他承包大户集中种植[10]。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可以降低投入成本,而且实现机械化又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从而提高种粮收益。
5.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针对当前农户生产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规范发展,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提升农户的种植技能,使其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增产增收[11]。
5.3 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
目前,种粮农户的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其粮食生产行为和种粮收入的主要因素。种粮农户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就会阻碍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降低,同时,也会导致种粮农户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想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借助农业合作社、各级农业研究所积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农业收入,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回乡种地。
5.4 提倡发展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发展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养分系统为目的,成为一种自我维持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绿色农业耕作技术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利用有机肥料、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破坏,恢复和重建生态资源基础[12]。提倡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改变农业增长和粮食产量提高主要依靠化肥、能源、机械动力等外部投入的增加的观念,改变种粮农户的投入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江苏省种粮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刘清娟.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3]张淑萍.粮食价格机制对农户种粮激励作用的分析——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2(10):32-37.
[4]何如海,王其帅.农村土地投入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评价——以安徽省大别山区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2):93-98.
[5]钟鑫.不同规模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及效率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何欢.郸城县种粮农户生产投入行为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7]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8]童馨乐,李扬,杨向阳.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农户借贷渠道偏好研究——以全国六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78-87+138-139.
[9]龍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10]曾雅婷,吕亚荣,刘文勇.农地流转提升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来自农户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8(3):41-55.
[11]陈美,徐连海.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0(3):218-220.
[12]谭秋成.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绿色农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