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9-10-20杜延军李乡玉
杜延军 李乡玉
[摘要]粮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活、生产物资,在国家经濟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一道被列为国家经济发展“三大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象。本文基于1990-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剩余劳动力;粮食产量;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11;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702
列宁说:“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个愿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创建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制定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粮食生产安全体系,确保能够实现粮食供求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目标。
粮食安全既是这个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粮食行业务必要完成的新世纪答卷。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粮食生产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不断加剧,那么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否会影响到国家粮食供给安全?本文运用1990-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1 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二元经济体系中,第一产业部门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第二产业部门仅需要支付给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就能接收到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只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就可以促使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1]。在刘易斯等人的研究之后,中国学者也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张保法[2]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蔡晳等[3]利用1982-1997年的数据,分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就业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90%,贡献份额为23.71%;劳动力配置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62%,贡献率20.23%。潘文卿[4]运用1979-199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剩余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部门向高效益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能够使经济增长15.9%。李勋来等[5]不仅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的结论,他从空间维度的角度对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了透彻分析,1978-2003年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表现出劳动力转移人数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呈现“梯度推移”的递减趋势。世界银行[6]也对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可以解释16%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王跃梅等[7]强调,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不同地区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政策,进行制度创新,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虽然国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不少,这些研究不仅为保障农村劳动力提供基础,对我国粮食安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偏重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如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期望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分析
2.1 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平稳增长,1978年的粮食产量为30 476.5万吨,到2017年上升到66 160.7万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也是世界四大粮仓之一,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近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62 000万吨左右。1990-2017年间粮食产量出现了一次持续上涨和一次持续回落,如图1所示。1990-1998年粮食产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1998-2003年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这期间既有1998年大洪水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加速外流的影响。2003年国家逐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废除农业税,再加上一系列的惠农利民政策,从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又重新出现了持续上涨。
2.2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大量农业从业人员选择去城里打工,希望能够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是必然现象,但是这种情况肯定会给农村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现在的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青壮年在农村就业的屈指可数,农村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农村失去了重要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可以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而第二產业的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17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1.4%,与2016年相比下降1.5%,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变为47.2%,与前一年相比上升0.5%。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工作人员比重分别为12.3%、6.4%、5.9%和11.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比流向第三产业的多,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建筑业,而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的工作人员比重最高。
1978年以来,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多。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由1978年的2 182.2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25 762.4万人。1990年农业劳动力人数为38 914万人,从2002年开始农村劳动力大幅外流,而到2017年仅剩26 026.2万人,如图2所示。
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3.1 理论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问题最经典的模型形式,本文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我国粮食生产模型,其基本形式:
Q=Aeγ tLαKβ (1)
式(1)中:Q表示粮食产量,A、α、β、γ均是未知参数;t表示时间;L与K分别表示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
农业劳动力是指能够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数与质量。农业劳动力人数是指达到劳动年龄和社会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未达到或者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及农业生产技能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如人口、医疗、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的影响而不方便测量。本文考虑到样本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农业劳动力Lab是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计算的。农业资本投入量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马力是农业资本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本文以粮食播种面积Area和农业化肥施用量Fer作为农业资本投入量。于是,得到修正的农业生产函数如下:
Qt=Aeγt×Labtβ1·Areatβ2·Fertβ3 (2)
公式(2)两边取对数,并且化成线性回归模型:
InQt=β0+γt+β1InLabt+β2InAreat+β3InFert+εt (3)
式中:被解释变量Q表示粮食总产量,解释变量Lab、Area、Fer分别表示农业劳动力数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化肥施用量是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来度量,即农业化肥施用量是由农用氮肥施用量、农用磷肥施用量、农用钾肥施用量与农用复合肥施用量的和的折纯量(单位:万吨)来度量,β0是截距项,β1、β2、β3分别是Lab、Area、Fer对粮食总产量的弹性系数,γ表示技术进步率,εt是随机扰动项。该模型反映了粮食总产量受农业基本生产要素影响的情况。本文选取1990-2017年的数据,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容量为28。
3.2 单位根检验
在使用时间序列建模时,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要考查序列的平稳性。所谓时间序列平稳是指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及协方差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就可以使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但对实际经济问题,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有可能造成“伪回归”的情况,对分析的有效性会产生极大影响。
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通常运用ADF检验。本文运用Eviews 7.0对各个序列进行ADF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对数均是非平稳的,但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各时间序列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是一阶单整的。
3.3 协整检验
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由于变量lnQ、lnLab、lnArea、lnFer满足同阶单整条件(一阶单整的),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使用Engle-Granger(E-G)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模型(3),用EViews 7.0软件及样本数据估计模型,得到样本回归函数如下:
InQt=-2.025+0.001t-0.282nLabt+1.172InAreat+0.262InFert (4)
(-0.619) (2.258) (-0.287) (6.160) (3.785)
R2=0.988 R2=0.986 F=469.4 D.W.=2.16
然后根据模型(4)计算出的残差序列et,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
根据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et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是平稳序列,即取对数后因变量lnQ和各自变量对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模型(4)就是变量lnQ与lnLab、lnArea、lnFer的长期均衡关系。
3.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格兰杰表述定理说明,若变量y与x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便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来表示它们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非均衡关系,如下:
Δyt=lagged(Δy,Δx)-λECMt-1+μt (5)
参数。对于本文,需要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ΔInQt=α0+α1ΔInLabt+α2ΔInAreat+α3ΔInFert-λECMt-1+μt (6)
这里误差修正项ECMt-1=et-1,et见表2,使用Eviews 7.0估计参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3.5 模型分析與结论
从回归结果来看,长期均衡模型(4)的拟合优度达到0.988,误差修正模型(表3)的拟合优度达到0.887,二者都有较好的拟合;在5%显著性水平下,长期均衡模型(4)与误差修正模型(表3)的方程都是显著的;两个模型除劳动力人数所对应的解释变量外,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均是显著的;D.W.检验结果是模型(4)和(6)均没有序列相关性。这说明构建的模型可以用于解释关键变量劳动力人数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
从长期均衡模型(4)看出,农业技术进步、种植面积和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并且是正向影响,而劳动力人数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并且是负向影响。误差修正模型(表3)说明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我国粮食产量,从短期弹性系数看,耕地面积尤甚,而劳动力人数的改变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这不仅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本身过剩,而且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节约出了大量劳动力,另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大量农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的出现,使得我国粮食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这又节约出不少劳动力。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我国农村不可避免地结余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他们的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而对全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8]。
4 对策建议
4.1 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使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能够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9]。大力推进城镇化,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可以推动全国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4.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改革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只有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长远之计和根本方法,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为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加大资金投入吸引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进而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保证粮食安全。
4.3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由实证分析可知,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有重要影响。虽然我国国土面积有963.405 7万平方公里,但是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349亿公顷,人地矛盾突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稳步推进国民耕地保护教育,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保证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4.4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维护粮食安全
由实证分析可知,化肥的使用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又会引起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各级政府既要适度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又要大力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在稳产增产的同时,维护好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张保法.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33-35+49.
[3]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62-68.
[4]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4):31-34.
[5]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3):39-43.
[6]World Bank.The Chinese Economy:Fighting Inflation,Deepening Reforms[R].Washington DC:EXTOP,1997:75.
[7]王跃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67-76.
[8]吴悠,高燕,王静.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42(2):30-33.
[9]马鹏超.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5(2):62-66.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Outflow on China's Grain output
Du Yanjun,Li Xiangyu
(College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Jiangsu 210023)
Abstract:Food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life and production material,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od security,along with financial security and energy security,is listed as the "three major security"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country.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re has been a large outflow of rural labor.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17 empirically analyses whether the outflow of rural labor affects China's grain output and food secur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flow of rural labor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but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cultivated land area or fertilizer usage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grain production.Finally,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ext.
Keywords:rural labor outflow,surplus labor,grain output,food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