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形意演变窥探古代社会文化
2019-10-20李燕玲
摘 要: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其形体与词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直接彰显中华民族先祖智慧的“活化石”。相当部分汉字能与古汉字联系上,因此了解汉字演变史,感受汉字独有的文化形态,可以为文化传承助力。本文以“羞、善”两字为例,探讨其字形与字义的演变过程,进而窥探古代社会文化。
关键词:羞;善;字意;社会文化
一、“羞”字形字义演变与文化传承。
甲骨文羊字为像两角弯曲的羊头。
羞,甲骨文字形;金文; 篆书。
羞,甲骨文字体,像一个人手持羊的样子。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仿。到了小篆,上边“羊”还在,下面“又”演变为“丑”。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许君云从丑,正以手谊说丑。从丑、从又,意同也。”由此可推知“丑”是“手”的讹变。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以手持羊谦恭进献。羊的性情温顺平和,象征吉祥,在古代常用于祭祀和招待贵宾。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也说:“从又持羊是进献之象”。
《说文解字》注:“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许慎认为,羞为进献之意。字形采用“羊”作边旁。羊,即所进献的贡品。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进献也。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献之。犬羊一也。故从羊。引申之,凡进皆曰羞。羞,进也。从羊丑。会意。不入羊部者,重丑也。羊所进也。说从羊之意从丑者,谓手持以进也。”从段注中可知,古代以羊或犬来进献先人,进行宗庙祭祀,称之为“羞”。史料记载,古人称进羊为“羞”,称进虎为“献”,称进贝为“贡”,称进玉为“奉”。后来词意扩大,凡是进献之物,统称为“羞”,如《左传·隐公三年》: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羞,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如《周礼·笾人》:“共其笾荐羞之实。”注曰:“荐羞皆进也。”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本义逐渐消失,篆文在原字基础上再加“食”边旁,另造“馐”表示美味的食品。《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注曰:“羞,有滋味者。”后来“羞”假借为“丑”,表示感到耻辱,如汉·李陵《答苏武书》:“杀身无益,适足增羞。”以及现代汉语中“害羞、羞惭、羞臊、羞愧、含羞、羞赧”都是中的“羞”都是这个含义。
二、“善”字形字义演变与文化传承。
譱(善),甲骨文;金文;篆書 ;隶书
善,金文字形为:羊(祥)+誩,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减去一个“言”,并将篆文的“言”的字形简化。《说文解字》注:“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意。篆文譱从言。”许慎认为,譱为吉祥之义,字形采用“誩+羊”会意。许慎认为“羊”和“祥”在古代是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补充:“譱,吉也。口部曰:吉,善也。从誩羊。羊部曰:美与善同意。”《康熙字典》将“善”归为口字部,列出其古文异字体:。
由金文字形可知“善”为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即“祥”,字面义就是吉祥的言语,造字本义为吉祥。马叙伦有言:“盖殷人以羊为美味,故譱有吉美之义。”《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又如现代汉语中保留的词语:善时(吉时)、善征(吉兆)、善日(吉日),都用其本义。由“吉祥”之义引申为“好,美好”。《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中“善者”表示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品行良好的人一般心地善良,由此引申出“善良,好心”的含义, 如:《汉书·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有善心的人,通常会做一些善事,由此又引申出“慈善”之义。韩愈《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另外还有“善事、善举”等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善”字经常独用,表示赞许、应诺、同意的应答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好”,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
“善”在广韵中的解释:“良也,大也,佳也。”《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注曰:“善犹好也,车驰好行刺人也。”此意义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用于表示人有做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时,还有“善于、擅长”之义,如《孟子·告子上》:“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汉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羊”作表意符号构建的汉字,多带有美好的意思。很多学者认为,古代社会曾经存在一种“羊文化”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宗教生活(祭祀),外交生活(盟约),社会生活(衣食),精神生活(道德评判)等等。羊生性温顺便于饲养,用时又兼具丰腴多产肉质鲜美的特征,因而成为远古祖先重要的肉食来源和值得赞美的对象,所以先民以“羊”假借为“祥”。“羊大为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体态丰满的羊的崇拜,对所有美好事物的赞美。“羊(祥)言为善”展现了人们对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的赞扬。而“羞”的本义是“持羊进献”这说明羊在祭祀祈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文字学概要[M].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06.
[2]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M].苏金智.汉字文化201824.
[3]体味汉字之美传承汉字文化[N].高昌.中国文化报.201303.
作者简介:李燕玲,女,山东济南,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