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2019-10-20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71000王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尖心肌病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71000)王晶

作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形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局限在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1],其中中老年男性发病率最高。当前在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中,此病发现率有所提升,针对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61例的诊断特征,以此评定两种检查方式的有效性。

附表 两组超声心动图参数检测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1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cardiac apex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患者和26名体检人员(排除无器质性心脏病)为本次研究对象。实验组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56.16±17.60)岁。排除依据: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反应:活动过程中胸部发闷、胸部疼痛、心悸、头部眩晕和乏力。所有患者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对照组中,男性17名,女性9名,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59.15±14.84)岁,对照组行常规血压监测、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正常,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检查部位进行测定,每导联测量3个QRS波群,以及ST-T波群,选取平均值[2]。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受检人员保持左侧卧位,将心电图连接,在胸骨旁位置和心尖位置选取系列切面[3],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各个切面,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和心尖两腔心切面[4],对心内结构观察,测量各项指标分数。

实验组诊断依据:肥厚心肌在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位置,游离壁厚度≥16mm[5]。

1.3 观察指标 对心电图检测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异常指标进行研究,予以相关性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行(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实验组心电图有以下特征:①胸前导联R波振幅提升>2.5mV,V4和V5最为明显,最大为5.1mV,最小为2.5mV,ST段下移程度在0.05~0.4mV,形态呈现为水平样或者下斜状[6];②R波导联T波倒置,V4和V5最为明显,呈现为双肢对称性深倒达0.8~1.5mV,V4和V5>V3规律性变化。实验组胸前导联T波、R波振幅、ST段压低深度、RV5+SV1振幅,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V3~V6导联R波高度和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V3~V6导联中,同导联R波高度和T波倒置深度以及ST段压低深度没有正相关联系(r=-0.4354,P<0.05),T波倒置深度和ST段压低深度为正相关(r=0.6650,P<0.01),也就是R波越高导联,T波倒置程度越深,ST段压低越为显著。

2.2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证实,对照组心尖位置变厚,左室乳头肌下的心尖部游离壁厚度(AT)以及左房径(LAD)<实验组(P<0.01);左室舒张末径(LV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TW)、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中,R波最大幅度和心尖心肌厚度以及左室后壁厚度有正相关联系(r=0.6432、0.6797,P<0.01)。ST段压低深度和心尖室壁厚度没有相关联系(r=1.5888,P>0.05),和心尖心肌厚度负相关(r=-0.5545,P<0.01)。T波倒置深度和心尖心肌厚度负相关(r=-0.5664,P<0.01),和心尖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无相关性(r=1.3763、-1.7530,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作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变性种类,目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确定[7],可能是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症,肥厚位置在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下的心尖位置,不伴随左室流出道梗阻。一般发病年龄在年轻人群和中老年人群皆可发生,只是根据临床统计研究证实[8],39~61岁的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其他人群和女性,因病症没有特别显著的临床反应,所以目前诊断无法根据金标准来执行,所以误诊为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的几率极大,在当前超声检查技术深化和创新下,此病症的诊断率也逐渐提升。

本次研究分析,实验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是心尖部的心肌呈现为对称或者不对称性肥厚。对照组AT(9.62±1.61)mm和LAD(29.81±3.19)mm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LVD(47.03±4.80)mm、IVS(10.95±1.21)mm和LVEF(67.99±6.49)%和实验组上述指标(4 8.9 1±4.3 8 m m、11.44±1.85mm、69.12±6.81%)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心尖肥厚指数越大,其肥厚程度就越高,同时和心尖部室壁厚度没有显著关联。

综合以上定论,通过带有特点的心电图检查是筛查此病症的有效方法,同时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是当前临床推崇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无创方法。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尖心肌病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欢乐过大年
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价值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甜蜜养颜季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补硒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效果研究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