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渗油田水驱规律研究与应用

2019-10-19于春燕

石油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砂体水井油井

于春燕

摘要:A油田经过30多年注水开发过程,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达80.8%,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75.5%。水线推进不均匀,水驱波及系数低,使得水驱作用差的区域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

按照重新认识地下,重建井网系统的理念,通过综合应用监测资料,静动结合重新认识水驱规律,受人工裂缝、砂体形态影响,沿砂体走向是注水受效优势方向;水井排和油井排井间剩余油富集是井网调整的主攻方向。

一、应用井间监测资料,重新认识水驱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重点开展了井间监测,有效指导了老油田水驱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为井网调整提供了有力依据。

1、河流相沉积、河道窄,现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低

应用现代沉积理论模式,对沉积微相进一步精细研究,河道发育较窄,砂体延伸较短,砂体平面上多呈条带状分布。

由于河道比较窄、砂体宽度多在150-300m,使得現有的134米排距线状井网,油井排井距224米,水井排井距335米,由于油水井井距过大,导致对储层控制程度低,尤其是多向连通比例低,具备调整的潜力。

2、井间监测证明,砂体方向是水驱优势方向

通过开展压裂人工裂缝监测,证明主体区人工裂缝以北东向为主,与砂体延伸方向一致;而断层附近裂缝以东西向为主。进一步说明裂缝的延展方向不只与构造应力有关,与砂体分布形态关系更密切,为研究水驱规律提供了地质基础。

通过开展水驱前缘监测,利用人工注水时诱发的微地震,监测注入水在地下的渗流状况,从而了解注水前缘分布、注水波及范围和注入水优势渗流方向。注水沿砂体方向优势明显。

3、不同井网下水驱特征表明,沿砂体方向是注水受效优势方向

通过开展不同井网阶段水驱规律研究,表明A油田水驱特征主要与沉积特征关系密切,砂体延伸方向是注水见效的优势方向,与人工裂缝方向一致。

基础井网下油井见效规律:为了避开东西向裂缝,防止油水井处于东西向而快速水淹,将井排扭转为北东22.5度,与总的砂体沉积方向一致。通过历史注采分析,认为砂体方向为油井注水见效的优势方向。

井网调整后油井见效规律:在两个区块开展油井排加密、水井排油井转注试验,形成NE67.50线状注采井网,目的是形成沿砂体方向注水,向两侧驱油。转注以后,基础井网下油井排老油井基本全部位于水井正东西向。至1996年加密前,注水8年,位于水井东西向上的油井没有出现快速水淹。

4、宏观剩余油主要在水井排及油井排井间富集

剩余油饱和度是在油藏数值模拟基础上,把示踪剂作为组分,建立油水两相的组分模型,依据质量守衡原理建立的三维两相数学模型。剩余油饱和度数学模型看,油井排井间、水井排井间是剩余油富集区。

4.1水井排水井间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一是受储层沉积特点决定的。由于扶杨油层河道发育较窄,使得水井间335米井距对砂体控制程度较低,导致储量动用不充分。二是与加密调整时的方式有关。1997年调整时水井排采取同时投注或转注,没有采取“隔一注一”的拉水线方式,待水淹后再转注的做法,并且当时采出程度仅17.05%、含水43.3%,仍处于低含水开发阶段,转为线状井网后,水井间为注采滞留区,剩余油没有充分动用。

4.2油井排油井间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一是由于砂体分布窄、224米井距对部分砂体控制程度低,造成剩余油富集。二是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分析,线状注采井网下,油井排油井间处于分流线区,剩余油未有效受到注水驱动。

二、井网优化调整实践及效果

在上述水驱及剩余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油水井排井间加密调整,沿砂体方向注采井网优化,水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1、指导油水井排加密调整

根据水驱规律、剩余油研究成果,为挖掘油水井排间剩余油,开展了油水井排加密试验。其中水井排加密11口井,初期日产液7.2吨,日产油1.5吨,平均单井累产油1342吨。油井排加密4口井,初期日产液6.9吨,日产油3.6吨,平均单井累产油1722吨。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1.1推广效果

开展油水井排加密试验以来,陆续推广应用,共计实施井数170口,其中:水井排加密61口,油井排加密109口,共计建产能7.13万吨。

通过井网调整,日产能力提高42吨;A油田通过井网加密调整,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可采储量增加197.7万吨,采收率提高2.96个百分点。

1.2、指导沿砂体方向井网调整

沿砂体方向注采井网调整,改变现有驱替关系。通过水井转抽,动用水井排水井间剩余油;通过油井转注一方面驱替油井排油井间剩余油,同时形成沿砂体方向注水,向两侧驱油的井网模式。在Ⅳ区块南部开展了井网转换试验,井网转换区实施油井转注7口井,水井转抽10口井。

自实施以来,递减法日增油能力11.8吨,阶段增油4789吨。回归月递减率由1.57%减缓到-0.36%,实现综合不递减。依据指数递减法测算,井网转换后可采储量增加15.5万吨,相当于水驱采收率提高8个百分点。

从阶段含水变化对比看,平面水驱波及状况发生改变:南部和北部低水淹区扩大、中部高水淹区面积缩小。由于驱替方向的改变,使得油水重新分布,初步达到了延砂体注水、向两侧驱油的目的。

三、结论与认识

1、精细地质认识是油藏挖潜的基础,针对性的油藏监测资料为方案研究与制定提供了保障。

2、随着油田开发时间延长、油藏监测资料的丰富,水驱规律及剩余油认识的逐步完善,为各项挖潜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3、今后工作重点仍是深化油藏认识,尤其是水驱规律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做好精细水驱挖潜,从而为实现A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砂体水井油井
水井
捞油井捞油周期优化与捞油管理研究
水井
反复见水井的治理措施
渤海湾渤中C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开发实践
乌龟与水井
唐公梁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沉积微相与砂体特征
水井.池塘.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