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入全媒体:基于新闻制作实验的记者转型研究

2019-10-18管倩张可

电影评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管倩 张可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发展路径在何方?是转型成功得以生存,还是转型失败或者抗拒转型而被淘汰?全媒体时代的全新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使不少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仍处于转型迷茫期。到底有没有可能由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成功?到底有没有转型的技能?本研究将基于新手入门视频新闻制作的实验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必要性

我们所处的全媒体时代,当下进入了一个发展“四全”媒体的全新时期。所谓“四全”媒体,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要成为符合“四全”媒体发展需求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实现从单一型的传统媒体记者向全能型的全媒体记者的转变。“全程媒体”具有跨越时空、即时性传播的特点。单靠一支笔或一部相机到现场采集素材,再返回编辑部写稿的传统新闻报道步骤,早已不能适应全程媒体无时无刻都在传播的需求;“全息媒体”是指信息数据化、手机一“屏”统之的特点。记者如果没有形成融合报道的观念,就无法出品符合全息媒体需求的报道产品;“全员媒体”是指传播点面发展、广泛互动。记者如果没有养成随时记录、随时发布的全媒体传播习惯,是很难与“全民记者”竞争报道速度的;“全效媒体”是指集成内容、社交、服务功能的特点,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凸显。记者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拓展自身的工作思路,仅将工作职责放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上,显然也是无法适应当下媒体环境的。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二、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可能性

当下最受欢迎的传播形态当属网络视频,尤其是以时长在2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为“领头羊”。“无视频不新闻”,当下要讨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记者转型,必然无法绕开短视频这一新兴的传播形态。本研究将主要以视频新闻报道为切口来探讨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可能性。

2019年1月,腾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视频可能是新网民触网的第一介质。[1]可以说,在强调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没有采用短视频报道形式的新闻表达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

视频技术以视觉图像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符号,用视频化的形式革新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2]值得注意的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化表达更强调的是从形式上革新传播模式,而非对传播信息内核的改变。因此,传统媒体记者要想成功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更多的侧重点要放在革新传播形式上。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养成,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做视频新闻报道,具备以下优势:

(一)强大的新闻敏感助力短视频新闻报道

尽管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这个概念的外延有所延伸,但是,新闻内核的涵义并没有改变,判断新闻是否重要时,新闻价值依然是其主要的判断工具。

“万变不离其中”,传统媒体记者的转型更多面临的挑战是形式上的革新,是要思考应该用怎样全新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去做具体的报道,但在“发现新闻、找到新闻”这个关键环节中,传统经典的新闻学理论依旧有主导性的指导作用。无论记者在报道方式上想采用图文、H5、MG动画、短视频还是Vlog,核心竞争力还是在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上,也即“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3]而新闻敏感的养成恰恰是传统媒体记者的“必修课”和立业之本,一个优秀的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具备强大的新闻敏感能力。

短视频新闻好不好看,首先取决于是否抓住了新闻里的“大鱼”,也就是新闻价值极高的内容。而传统媒体记者较高的新闻敏感素养可以助力优秀短视频新闻的出品。

(二)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让传统媒体记者具备“与生俱来”的网感

传统媒体记者作新闻报道主要是和新鲜的事物和信息打交道,这里的“新鲜”主要指:第一,发生时间上的新鲜;第二,内容上的新鲜。因此,传统媒体记者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

传统媒体记者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促使这个群体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使用上较其他职业人群更占先机。据美通社正式发布的《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渠道与工具,其次是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近四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记者对于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移动网络产品的熟悉使用,增强了这个群体的“网感”,“网感”正是指导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最好的技术“老师”。

(三)“镜头不恐惧症”可强化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人格化表达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一种全新的网络视频报道形式——Vlog,被各大官方媒体争相采用。仿佛就在一夜间,Vlog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全媒体报道的最新风向标。

Vlog是Video weblog或Video blog的简称,被称为视频博客,Vlog的拍摄者被称为Vlogger,兴起之初多为网红和明星。[4]2019年是传统媒体接受并广泛运用Vlog的第一年,也可称为新闻Vlog元年。

新闻Vlog的拍摄基本格式是报道者以全程自拍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视角(Vlogger)对相应的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视觉解读。情景真实性和内容人格化是Vlog新闻报道的两大特质。新闻Vlog拍摄的整个过程中,新闻Vlogger需要全程直接出现在自己的自拍镜头前。而傳统媒体新闻记者报道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镜头不恐惧症”。

(四)强大的信息核实系统可以提升短视频新闻的出品率

在突发新闻的短视频报道中,大量现场视频来源是搜集监控视频或路人随手拍,而非记者亲赴现场拍摄,比如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报道,失火现场的视频资源大部分都来自现场的网民手机拍摄。这种类型的视频资源属于“二手资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记者对于二手资料必须进行严谨地核实,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京报》记者马骏是一个从传统媒体记者成功转型到新媒体记者的典型案例。在分享短视频新闻制作的经验当中,他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某天上午他收到视频“线人”发来的一段视频,一个孙悟空的扮演者在某条商业步行街上被另外两个路人暴打。他对于这段视频的处理方式是反复观看视频细节,目的是要找到核实信息的有效线索。经过核实之后,一条“悟空被路人暴打”的短视频新闻就出炉了。马骏能想到这样的核实方式,和他多年传统媒体记者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

记者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其生产能力和他们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联系紧密。传统媒体记者,尤其是专注于某些领域报道的记者,他们自身具备强大的信息核实系统,包括对信息核实路径的熟悉程度、庞大的信息人脉资源积累和相对固定的新闻信息线人系统等等。传统媒体记者在信息核实系统上的优势有助于视频二手资料的快速核实,提高视频二手资料转化为专业新闻报道的成功率。

三、传统媒体记者的转型技能

为了深入探讨传统记者的转型技能,笔者于2019年春季学期对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了一个记者转型教学实验:对113名没有任何视频制作技能基础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其中含86名本科生、17名研究生)开展了一个系统的短视频和Vlog新闻报道上手训练的教学实验。从笔者自身“试水”短视频报道制作开始,以教师教学转型实验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师生一起实训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转型的技能。经过一个学期(16周)的转型教学实验,51%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均独立出品了自己的短视频或Vlog新闻报道,共61个视频类新闻报道作品;80%的学生基本掌握视频类新闻报道的制作技能,同時提高了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对视频类新闻报道的制作热情;60%的学生在接到相关的新闻报道任务时会首先想到采用短视频或Vlog形式,开始具备全媒体报道意识。

基于以上教学实验,根据学生对视频新闻制作上手过程的观察,总结出以下三项转型技能供传统媒体记者参考。

(一)实现报道思维的转变

就视频这一媒介形态的特性而言,短视频新闻充分发挥视频声、画、文字一体化的优势,优化直观感性体验。[5]要实现文字报道向视频报道的转型,应该在报道思维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在访前准备上,应该从问题思维转变到画面思维。传统文字记者的常规访前准备是制订一份采访提纲,而这份提纲的硬核内容就是采访问题清单,而视频报道形态彻底改变了对记者的访前准备要求,记者要学会用画面思维来指导采访设计,除了思考要问什么,还要思考要收集什么画面,特别是动态画面。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要求记者多维信息收集意识极致化,培养“一心多用”的职业习惯。仅依靠提问获取有效信息的传统采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视频报道的需求,记者要成为优秀的提问者、专注的记录者和有心的收集者,全方位地收集口头、文字、图像类信息。

再次,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应从文字主体思维转变到画面主体思维。短视频新闻具有画面制作非专业化和时长压缩化的特点,与电视新闻相比,短视频新闻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更趋于原生态,从还原程度的角度来看是给受众以最直接的视觉传播形式。因此,转型视频新闻报道要从文字主体思维向画面主体思维转变。

(二)熟悉视频报道的叙事特点

碎片化表达达到极致。短视频新闻报道越来越不强调报道的完整性,要求“5个W+1个H”必须齐全的新闻写作原则也越来越不适用,短视频报道的篇幅更多用在反复强调报道者认为最重要的新闻片段或要素上。比如《新京报》关于一名杭州小伙骑自行车逆行被交警拦下的短视频新闻,不到两分钟的视频里先后反复播放小伙当街情绪失控画面4次,而对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却交代得并不完整,显然编辑认为这条新闻最吸引眼球、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就是小伙当街情绪失控的画面。

同期声、字幕是叙事主力。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播音员的讲解是新闻叙事的主力军,而短视频新闻报道,采用零口播的叙事方式,给另外两种叙事方式充分的发挥空间,这两种叙事方式就是同期声和字幕。在短视频新闻报道领域中,播音员处于,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替代播音员起补充解释作用的分别是采访对象在现场说的话(同期声)和简短的字幕。其中,字幕在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受众喜欢用小窗静音观看短视频的新趋势上。

文字极简主义。传统新闻文体要求采用短词汇、短句子、短段落,而这一总原则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新闻文体要“短”。相对而言,短视频新闻报道在文体要求上算是传统新闻稿的“进阶版”,文字的呈现空间相较画面来说极为有限,因此,短视频新闻报道的文字部分要求更简短。

第一视角报道。2019年大热的Vlog成为新闻媒体竞相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保持客观中立视角的传统新闻报道相比,Vlog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以记者的第一视角为报道切入点,用记录日常的形式来最大程度地呈现新闻的现场感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强调对记者的弱化,最客观的报道里面,记者往往是“隐身”的。Vlog正好相反,以记者出镜和自拍为报道基本形式,记者不仅是报道者,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正因为Vlog对报道形式的特殊要求,实际上并非所有类型的新闻都适合采取Vlog的方式。从今年全国两会Vlog报道大热的趋势可看出,最适合采用Vlog的新闻题材应该是体验类新闻。

人格化表达。Vlog要求制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一种“日常化”的记录形式,日常化和记录个体密切联系,不同的记录者其日常均有非常个性化的呈现,与千篇一律的职业主播范相比,网友们更喜欢镜头前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传播者形象。要做好Vlog新闻报道,报道者首先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报道风格,用报道者的人格化表达去打动受众并“圈粉”。

(三)做好相应的转型准备

传统文字记者要转型成为视频报道记者,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做好转型准备:

1.强化画面收集意识。视频新闻报道最核心的报道素材就是现场画面,而现场画面稍纵即逝,后期是补不回来的。因此,形成画面收集意识对于视频报道记者来说至关重要。画面收集渠道主要有两种:第一,报道者自己拍摄记录;第二,报道者向第三方收集相应画面(例如监控、目击者随手拍等等)。文字记者要训练用眼睛随时去找新闻的发现能力,摄影记者要训练用相机随时去捕捉各种精彩新闻画面的拍摄能力,而视频报道记者则要训练用手机随时记录各种新闻动态画面的记录能力。

2.训练文字的极简表达能力。无论是短视频还是Vlog中,字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字幕会随着画面的切换而变换,因此,越简短的字幕越易于受众理解和抓住新闻硬核内容。记者转型需要系统训练更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以满足视频新闻报道的要求。这里推荐一种极简表达的训练方法:对不同题材的文字消息稿进行删稿练习,字数缩减至少一半以上,同时将消息稿的复句尽量改写成单句形式。

3.玩转视频制作的手机APP。如今智能手机拍摄、制作视频功能非常强大,例如华为P30的变焦、广角等功能已达到专业相机设备水平,剪辑视频类APP已多达20余种。智能手机APP的入门低门槛的特点,让“用一台手机完成一个短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变成比较容易的事。基于前面提到的教学实验显示,学习使用视频制作APP的难度系数并不高,目前参与该教学实验的所有学生均可以独立使用相应的视频剪辑APP来制作视频。而他们整个学习使用视频剪辑APP的周期并不長,当每一个学生的第一个视频作品出炉时,就是他们基本掌握剪辑技巧的“里程碑”时刻。而“玩转”的关键就是要自己去使用相应的剪辑APP,一边使用一边掌握。

结语

在“四全”媒体发展时代,记者的转型具备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全媒体型传播人才的培养顺应了“四全”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转型”是“四全”媒体时代迫在眉睫的课题。本研究从传统媒体记者转型优势的分析和转型技巧的探讨方面来论述转型的可能性。基于笔者实施的这项新手入门视频新闻制作实验显示,转型有可能,关键还在于转型者自身要不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芬芳.传统媒体如何直面短视频的冲击态势[ J ].科技传播.2019(4):149-150.

[2]邓淑文.新闻的视频化表达与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以“人民电视”的报道为例[ J ].新闻世界.2017(10):59-61.

[3]张从明.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

[4]潘达.Vlog :拍视频,记生活[ J ].上海信息化.2019(3):24-28.

[5]黄敏.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探析[ J ].新闻世界.2019(4):52-55.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