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路径创新研究
2019-10-18何丹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应该坚持的两条主线以及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132-02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崛起和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了新时代的育人目标,认为应该“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并将厚植爱国情怀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爱国情怀不再作为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的一个部分,而是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和概念凸显出来,这让我们意识到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意义,同时也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需要主流价值观引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和学术氛围更加自由,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对外来思想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各类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极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企图将“西化”思想植入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导致部分缺乏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良思想侵蚀而走向歧途。爱国情怀具有强大的价值支撑作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将深厚的爱国情怀渗透进青年学生的血液,让他们在积极接收外来先进思想,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同时保持思想政治上的纯洁性和坚定性,免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
(2)复兴中国梦需要强大内生动力激励。新时代提出了新的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复兴中国梦,青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承担者,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命运,爱国情怀是激发学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内生动力,复兴中国梦需要的建设者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拥护者,只有拥有深厚爱国情怀的青年才会主动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
(3)中华传统文化文化需要精神力量传承。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还是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重要媒介。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很多,爱国、勤俭、奋斗、中庸等都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只有认同自己的文化才会产生传承优秀文化的热情,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其学习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进而在实践中做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1.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本文将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目前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基础,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实际课程调研可以发现,排除一些专业性学科,针对本科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主要有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化以及形势政策与教育等,针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
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学校,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一般通过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设立以及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我国现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育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侧重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实践教育主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革命烈士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历史遗迹等,志愿服务活动是各类以树立爱国主义品质为目标的主题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生动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提升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不难发现现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主体和形式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下面将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不明晰
我国高校在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爱国主义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爱国主义实效性并无提高,其原因主要在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多元化价值观输入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尚未完全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目前多数学者和文献仅仅是将为实现“中国梦”奋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设立过于宏观,且定位模糊,因此导致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创新上缺乏有效的导向。
2.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凸显出来,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
3.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系统性
前文对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分析表明,多数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积极秉承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基础,史学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设置较为全面,史学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却较为缺乏,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性。
4.爱国主义教育缺乏针对性
研究生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与本科生有着极大的区别,对研究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及手段应该与本科生爱国教育有所区分,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并没有将研究生和本科生区分开来,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缺乏针对性最显著的表现。
四、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笔者通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归纳了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始终,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性;另一条是将史学教育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始终,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开展党史、国史以及校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知史和懂史,在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上主要有三点建议。
1.明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的成才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第一位的,育人育心,青年成才德育当先,爱国情怀是良好德行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要使其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壮志,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因此进一步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短期目标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短期内要做的是将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校的目标相结合,以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首要目标。
2.引入史学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史学教育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一方面应着手开设围绕史学教育的的综合素质课程,并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党课以及团课等平台对党史、国史和校史进行讲解;另一方面着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学习先进事迹、观看大型展览、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科学设置课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根据高校学生学历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设置应坚持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性;其次,根据处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發展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特点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最后根据学历层次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1]卢思峰.对理性爱国的再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4(6):38-42.
[2]聂文俊.论引导Y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之道[J].理论观察,2014(10):142-143.
[3]刘建军.主题 本质 特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6-05-19.
作者简介:何丹(1985—),女,讲师, 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