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2019-10-18逯朋邹晓惠
逯朋 邹晓惠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的主要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与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经,在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之上,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教育主导权,最终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130-02
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大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随之趋于复杂。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高校成为“三股势力”渗透和争夺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因为它是人民的理论,更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创造性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是一个人类精神时代的升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如何坚守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成为高校急需解决乃至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共产黨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继承和发展。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形势,我们应当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其中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的部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科学指引和方法指导。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更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指导了波澜壮阔的20世纪,而且也必将指导我们在21世纪走向新的胜利。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应当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增强其对广大师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应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用其宏大丰富的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把握教育内容,解答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视角对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明确其对时代议题及中国发展形势的启示。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此次讲话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誓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的宣言书,更是大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员令和思想指南。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到今天的,也势必要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向未来。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通过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集中教育、专题讲座、理论宣讲、学习研讨、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学习与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高校教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当作自己的职责使命,用丰富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来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实现理论的创新、实践的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管子·权修》有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礼仪之邦,自古便将“品德”作为培养后辈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把以德树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保障和思想保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部署安排。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性质问题,“培养什么人”的人才规格问题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方法问题作为教育方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力量,既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敢于向不良思想亮剑。思政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征程之中。
三、坚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是要着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为有大爱、大德与大情怀的新青年。高校内部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四入”工作,通过课堂教育、宣传引导、活动渗透、示范带动、社会实践、文化熏陶、志愿服务等多种培育路径,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高校领导应当强化舆论引导,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结合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主题班会,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部门应配合高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学风,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文明宿舍、文课堂建设,加强学生日常文明行为教育、养成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在细节之处见其本质要求,又贴近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理解、接受、认同,切实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四、坚持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大对高校渗透力度,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尖锐复杂。对于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来说,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高校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将剖析思想和社会根源问题与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将承认当下存在的问题与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积极发挥学校特殊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方向,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去极端化”宣讲、课前三分钟微视频、“三进两联一交友”、发声亮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明辨是非能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五认同”教育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提高学生抵御邪教思想和其他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坚决抵御和防范不良思想向高校渗透,筑牢高校意识形态的坚固防线。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境界[J].人民论坛,2018(25):123.
[2]魏文刚.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J].人民论坛,2017(29):122-123.
[3]眭国荣.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三重维度[J].人民论坛,2018(15):116-117.
[4]代星均.青年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四个维度[J].领导科学论坛,2018(9).
基金项目:兵团高校思政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逯朋(1981—),男,宁夏西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