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2019-10-18温小林孙德举庄义庆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三产融合量化分析

温小林 孙德举 庄义庆

摘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新业态,它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休闲农业发展诉求和目的找到三次产业可共生的最佳切入点,使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起源和要点入手探究休闲农业的形成路径和体系特征,并以江苏省镇江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践为例,对休闲农业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关系作出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发挥休闲农业的外溢效应,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政府职能应该是造好外环境、三产融合深度应取决于认知高度、服务宗旨应定位于“三生体验”、价值重塑应依赖于美学体验、资源基础应立足于“三农”要素。

关键词: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农业经济增长;量化分析;外溢效应;对策建议;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5-0026-03

三产融合是在新常态下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休闲农业正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通過与二、三产业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新业态,这种业态不仅牵涉到农林牧渔副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融合了大量第三产业和部分农产品制造加工业,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向的重心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休闲服务和农产品加工转移。休闲农业以农业为载体,同时兼具休闲娱乐和农业生产等多重功能[2]。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手段,另一方面拓展了传统旅游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互融互动,既符合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要求,也顺应人们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取向,突出产业互融互动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休闲农业是产业融合革命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业态,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派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包括认知和环境2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认知问题。大部分人片面地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的简单拼凑,既不注重产业间的协同互补,也缺乏对叠加风险的认知和防范,从而使产业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环境问题。休闲农业的多重产业属性意味着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受到农业外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受技术和市场等外环境的制约。市场的诉求如果在技术那里得不到响应,那么技术融合的努力就换不来有效的市场需求,市场融合如果不能实现,产业融合就无从跟进。

1 产业融合理论

休闲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多功能特征要求农业生产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与二、三产业融合[3]。通过产业间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由全产业链倒逼经济融合、劳动力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城乡经济在互补的基础上互促,使人力资源优势在劳动力良性流动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迈向繁荣。鉴于休闲农业的多重产业属性,因此休闲农业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之上,汇聚农业多功能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多个理论而形成的。

1.1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理论的起源和要点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美国机械设备对技术融合的研究之中。其后,沿着这一思路,许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系列研究。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散,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融,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和组合出新的产业形态,基于这种创新理念,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步向农业产业扩展渗透,最终形成休闲观光农业这一全新的农业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理论的要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原因、表现、实质等3个方面。因为市场需求特征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产业边界和交叉处萌芽出一批新的产业形态,进而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对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改造升级和补充替代。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则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业务融合最终促成产业融合的实现,产业融合的实现反过来强化市场的拓展,促进科技学术的变革,派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并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由低到高分别是科学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链条的延伸融合、产业间的内部重组融合等3种形态[4]。农业产业也正是在城乡市场统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涉农业务兼并融合的背景下而实现了传统“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休闲农业就是这种转变和融合的产物之一。休闲农业的实质就是通过三产融合提高农业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它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支撑,有助于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5]。

1.2 三产融合与休闲农业

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实质就是农业多功能开发和挖掘的过程[6],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多产业融合特征和发展要求。因此,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在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休闲农业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实现了农业向外围产业的扩张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

1.2.1 休闲农业融合途径 传统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是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根本。休闲农业正是通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创新生产经营理念等多种手段实现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更多地体现在它与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建筑的融合。消费者对农业生产消费的派生需求会刺激农业产业链的延展,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则会派生出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多重结合方式,体现在实物上主要有传统农村手工艺品、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当农业自带的生态特质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消费诉求的时候,就要通过与外围产业的融合来实现生态功能的拓展,如融合传统乡土特色和现代设施与功能的生态建筑就是这种拓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虽然休闲农业的基础是以传统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为主,但是第三产业中的娱乐业、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同样是休闲农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和第三产业的多元化服务特质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从多方面切入,而这也正是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7]。

1.2.2 休闲农业体系特征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旅游观光为手段,通过三产之间的融动而衍生蜕变出的具有农业和旅游双重性质,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和环境改造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融合性产业。从产业关联属性的角度来看,农业与自然相关,旅游与市场相关,加工和建筑与文化相关,所以休闲农业拥有市场、人文和自然三位一体的特征。可见,休闲农业发展本身也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8]。根据休闲农业的融合路径来看,融合后的产业体系特征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多产业间的融合使休闲农业从本质上脱离了传统农业和服务业所具有的单一属性,成为结构丰富、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第二,趋向多元的功能体系。多产业的融合互动使休闲农业克服单一农业或服务业的片面性,使其功能不断拓展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之需求。第三,互为补充的产品体系。在产业融合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休闲农产品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唯一性,从而使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 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2.1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

为了考察产业融合对农业的影响,运用贾半森等提出的农业生产模型,应用休闲农业等具有产业融合特征的變量代替以教育为特征的家庭变量(产业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假设农业生产要素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业、工业的溢出效应。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Y表示产出;S表示休闲农业总收入、农产品加工营收等产业融合特征变量;X表示可变投入向量;Z表示固定投入向量。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公式(1)两端取对数,得到模型

式中:u表示随机扰动项。

本研究选择农业总产值Y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K、农业从业人员N、休闲农业总收入S,并将江苏省镇江市1996—2015年获得的有关统计数据用于分析。

1996—2010年镇江市休闲农业收入数据来自《镇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镇江市旅游局,2013年),2012—2015年的数据来源于原镇江市农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数据则根据统计数据推算而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从业人员等数据来源于历年镇江市统计年鉴。

经过修正的贾半森等提出的农业生产函数究竟能否反映当前农业生产的特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农业生产的休闲特色?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第一,函数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增加了休闲农业对农业产业外溢效应的考量,突出了休闲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强化了人们对休闲农业以农为本的认知。第二,通过休闲农业的收入来反映休闲农业在大农业内部的权重,使休闲农业的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量化,简化了对三产融合的认识。第三,对引入的变量进行分类,使其不致过于繁琐,简化了休闲农业外溢效应及溢出渠道的研究。

2.2 实证检验结果

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基本计量模型回归的结果如下:

本研究借鉴贾半森等的思想,基于农业生产函数理论构建一个休闲观光农业与区域农业经济关系的基本模型,通过可量化数据的加入使其成为可实证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发挥休闲农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休闲农业总收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可以增加0.4百分点。这种外溢效应的传导机制应该可以理解为:第一,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为农村创业能手和带头人提供新的致富渠道,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内部转移。第二,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回流,同时还可以盘活农村闲散资金。第三,休闲农业还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中间产品,增加劳动要素投入,从而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3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3.1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逐渐发展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主力[9]。以镇江市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562个,其中创成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28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371、24个,同时还打造了7条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然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镇江市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也不外乎“农家乐”民俗村和休闲农庄等,其中又以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农家乐”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当前休闲农业产业化层次还较低,发展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三产融合发展的挑战亟待破解:第一,项目雷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休闲产品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消费者深度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也不够充分,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缺乏吸引力。第二,缺乏立项前的调研,无规划引导。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存在急功冒进的做法,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一些乡镇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在完全不了解客源类型、客源分布、市场规模、客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一窝蜂地盲目跟进,最后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3.2 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针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在三产融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厘清三产融合的渠道和路径发展的动力机制、充分认识各个利益群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找不同产业可共生的最佳切入点,使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进而提出如下建议。

3.2.1 政府职能应该是造好外环境 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的规范限制和引导促进不可或缺。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对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把控,如果某一环节监督制约不到位或缺失,反过来就可能成为产业融合的障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优化和畅通融合市场的诉求表达机制,在融合市场与融合技术、融合人才及其他融合要素之间牵线搭桥,为实现三产深度、无缝对接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进行把控[10]。

3.2.2 三产融合深度应取决于认知高度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是制约休闲农业推进“三产”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三次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或消失,休闲农业的认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叠加风险的识别难度也相应提高。只有厘清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和互动关系,明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休闲农业从增量向提质转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目的的达成都有赖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是要正确理解休闲农业的实质和内涵;二是要准确识别和评价休闲农业面临的风险;三是要深刻地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2.3 服务宗旨应定位于“三生体验”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体验的日渐成熟,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体验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服务体验转型,休闲农业正是在这种转型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居民是休闲农业的消费主体,休闲农业的服务宗旨应该对城市居民的利益诉求作出响应。因此,休闲農业可定位为渐次推进的“三生体验”,即生产体验、生态体验和生活体验,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野趣、土趣、乐趣等多种新奇体验的多功能农业。

3.2.4 价值重塑应依赖于美学体验 作为一种体验经济,休闲农业价值重塑首先应该来源于消费者对标的的“美学认知”,主要包括自然之美、农产品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是休闲农业的外在体现,但必须加以包装和修饰,让特色自然流露。在强化消费者农产品之美的认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学在农场产品设计加工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展现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尊重[11]。人文之美更多的是区域特色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从业者不仅要有敬畏自然的态度,同时还要把对区域休闲农业的思考融入其中。

3.2.5 资源基础应立足于“三农”要素 休闲农业是“三农”要素通过向外延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主要包括农村外延、农业外延和农民外延。在农村外延方面,要把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区域特色文化和传统生活起居习惯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休闲服务体验[12]。在农业外延方面,要保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传统特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属性。通过绿色生产来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外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生产体验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服务。在农民外延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外围的实践活动,如农产品加工、营销和休闲服务等行业。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 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2008,10(4):453-461.

[2]詹 玲,蒋和平,冯 献.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 种业导刊,2010(1):36-38.

[3]张 莉. 推进“一产三产化”发展的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14-15.

[4]孙永波,王道平. 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05-110.

[5]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6]唐书转.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221-224.

[7]高志强,高倩文. 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 农业经济,2012(8):82-83.

[8]孙好勤,高志强.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89-394.

[9]彭亚萍,白 祥.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 天津农业科学,2018,24(2):13-17.

[10]黄秀娟,赖启福,赵宏伟,等.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管理政策的演进、作用与借鉴[J]. 世界农业,2018(1):201-205,218.

[11]熊丙全,李 谦,刘益荣. 浅析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趋势[J]. 四川农业科技,2010(3):10-11.

[12]柯 立,余德贵. 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88-289.李星宁. 贵州美丽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29-33.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15.007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增长三产融合量化分析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网络新闻标题修改的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