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
2019-10-18刘中繁
摘 要: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围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创新与探索,以期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108-02
一、实施背景
(1)作为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我校承担着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运行模式等先行先试的使命,在多年的探索创新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因没有正式的课程标准,没有国家审定的教材,缺少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导致多数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不畅,活动流于形式。
(2)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与规范,是对实践基地十多年课程探索的充分肯定,更为实践基地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3)我校从潍坊市坊子区搬迁至滨海区后,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特别是课程形态、课程管理、课程内涵等方面急需升级和完善。
二、制度机制创新
(1)成立课程研发团队,针对新校区实际,加大对课程开发的力度,全员进行课程研发与培训,形成制度化、序列化。
(2)多元整合、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内涵,开发特色项目,构建“领域—模块—项目”课程体系。
(3)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实践基地联盟”和“育人共同体”引领作用,协同发展。
(4)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推行选课模式,提供“必修+选修+自修”套餐式课程。
(5)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发挥教研组团队课程管理优势,建立个性化课程评价与诊断,提升课程质量。
三、具体实施
1.组建团队,研发课程
(1)组建研发团队。学校全员参与,成立课程项目组,并聘请清华大学、中国科技馆的专家,与我校教师组成研发团队,研发新课。
(2)课程培训。学校分别对实践楼、科技楼、体验楼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设计及课程研发。
(3)课程开发制度化。课程资源处将新课开发实施实现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制定《新课开发标准》《新课实施方案》。
2.多元整合,课程资源建设
(1)丰富课程资源。课程研发团队结合我校的课程开设领域、资源配备,不断研发丰富新校课程,通过整合、优化,目前已形成趣味科学、多元技术等模块的31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技楼创客空间、研究空间等16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楼地震体验馆、消防体验馆等5个主题课程;人文楼身心健康模块的4个系列课程。
(2)提升课程内涵。通过在新课程领域的不断探索、研发、实践,新课程实现了向科技高度、内涵深度、种类广度、后续延伸等四个维度的提升。
(3)设置课程模块。实践基地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围绕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三条线索,结合学科知识、地域文化、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人生规划、生命教育等领域,凝心聚力开发课程。
(4)开发特色项目。根据模块的设计理念,探寻适合学生的、体现设计理念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项目。创客空间模块重在体现科学原理及应用、人机交互、工程概念与人类作用、艺术理念与实践、计量方法与数学思维等;多元影视模块注重培养审美情趣、影视素养、形象思维、镜头思维,突出艺术表达与创意表现等;传统工艺模块扎根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体现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工匠精神的培养。
(5)构建“领域—模块—项目”课程体系。立足我校实际,面向长远发展,依据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模块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构建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不同领域的8大模块60多个精品课程项目,形成了既体现基地特色,又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领域—模块—项目”课程体系。
3.协同发展,资源共建共享
(1)校际引领。发挥实践基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孵化器的作用,实践基地和普通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实现相互补充、相互延伸、相互促进,推动各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范持续开展。
(2)区域联动。积极发挥“实践基地联盟”和“育人共同体”的合力,带领潍坊各县市区实践基地共同发展,加强与普通中小学校的互建互通,发挥联动优势,形成潍坊市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推进长效运行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辐射全国。我校始终将对全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为己任,参与制定教育部《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被列入教育部“蒲公英行动计划”依托基地。
4.满足个体需求,创新课程模式
(1)推行选课模式。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课程资源处策划、编排、提供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探索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选课模式,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选课、走班、分层教学。
(2)提供“必修+选修+自修”套餐式课程。 课程资源处根据参训学校特点提前做好课程筹划。根据每个学校的学生的区域性差异、认知能力、学生特点等适当调整相应的课程模块与课程项目。
(3)多维度课程选择。针对潍坊市区、山东省内、全国不同地域的中小学生对实践基地校内不同时段、不同时长及校外课程资源等需求,实践基地提供可组合、可选择的如普通实践类、生活德育类、主题教育类、研学实践类的四大类课程。
5.多措并举,提升课程质量
(1)发挥教研组团队课程管理优势。各类课程以实践楼、科技楼、体验楼、人文樓、餐厅及室外为单元,由教研组团队管理课程,实行扁平化、分权式管理,发挥责任优势,提升管理效能。
(2)推行项目负责人制。按照学校统筹与教师自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竞争选优,实现“每位教师都承担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教师管理”的目标。
(3)多渠道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展示平台。成立课程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课堂质量提升月活动、教案评比活动、微课制作等,发放学校工作平台共享,学校全员参与点评,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4)建立个性化课程评价与诊断制度。针对不同课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课堂诊断和学生评价方式。引导教师不断开发学生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保持学校课程的质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存杰.课程整合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6).
[2]赵婵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以延边地区为例[D].延吉:延边大学,2005.
作者简介:刘中繁,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