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019-10-18刘建根
刘建根
[摘 要] 小学数学有着抽象性、逻辑性、理性的特点。数学教学从概念、公式到数学的计算、应用,逐步地深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的系统化认识。小学数学的知识均是较为基础的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期初次接触数学问题,要尽可能地入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求知方向,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强化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序的师生互动,传递数学的基本知识,并传输数学中蕴含的精神引导信息,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基于多层次视角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分析
数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延伸到其他学科,学生能够轻易地化解数学问题,通常在理科其他问题上也能够顺理成章地诱发思路。教师应在数学的课堂互动中,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吸收新鲜的数学营养。学生能够分辨数学问题,并自主产生质疑,可循序分析思考,徜徉在数学的视域中,通过化解疑问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形成对数学求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获取数学信息,拓展视野,促进数学素质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主体不够灵活
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有多重的化解思路,部分数学问题虽然小学思维难以理解,但问题中包含了多个条件,这些显性的已知因素,与隐藏的需要求取的因素,都为数学提供了线索,顺着不同的线索摸索,获得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求解的过程却不同,应用到的公式、算式也不同,这就预留了开放性的空间。若是过于单一地教学,切断了其他的思路,仅仅留下一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这样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关联性较强的问题,他们也只能获取一种思路,而这种思路很有可能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联想,他们只能有一说一,在自主练习时换一种出题方式就摸不着头脑。
2.误解学习方法,活动流于形式
数学不停地计算练习,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会适当地展开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暂时地放松,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回顾有关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但在数学的活动中,往往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数学的活动不仅十分无聊,还较难参与,只有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始终倍感压力,背离了活动的初衷。数学的活动较为形式化,教师本身在活动中缺乏创新,也没有参考学生的意见,学生对活動的兴趣不高。
3.提问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数学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互动,教师结合数学的重点知识信息,提出有关的疑问,此时给予学生独立的阐述机会,学生能够在问题下尽情发散思维,对知识的理解也由浅入深。但在提问中,如果教师提出较为固化的问题,比如:某定义是什么,某解题结果是什么,让学生较为呆板地去回复,回答的学生即使心中有其他的想法也会瞬间打消,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去回答,而听着的其他学生也因此惯性地认为解答的形式只有这一种,尤其是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表达中只涉及一种问题思路,原本没有思路的人听到后可能有了思路,但也只能看到表层的信息,缺乏对知识深入的理解。
4.现代信息技术滥用误用现象严重
信息技术是目前教育素质变革的必然途径,但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把握能力较弱,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他们已经习惯性地采取板书形式进行教学,而部分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又可能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导致课堂上喧宾夺主,学生被千奇百怪的视频资料吸引,反而忘了探究数学问题。另外,教师只会检索资料,查阅内容挪移到课堂上来是不够的,依然脱离不开照本宣科的模式,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虽然能够一时之间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但难以持续吸引学生,当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模式下不再感到新奇,他们数学的求知欲望反而会降低。
二、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通常数学的情境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而情境教学最好的依托就是信息技术。虽然比起调动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虚构情境进行互动,利用多媒体构建情境更加轻松便捷。例如:教学“位置和方向”,部分学生的方向感不强,通过口语描述的形式,教师讲解得不够清晰,学生理解得也不够透彻。教师将学生已经十分熟悉的校园情形,校园各个方位的树木、花圃等都设计为地理标志,确定各个方位有哪些植物、建筑等,这样就可以将学校的样貌在学生的脑海中构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教师先拍摄校园的全景,通过视频中学校的旋转、平铺等,能够基本在3分钟左右将学校的各个区域的情景留存在学生的印象中。小学生原本空间感不强,但在情境中,学生的体验较为直观,从现有固定位置的概述,到其他位置平面描绘,以形化数将位置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较为具体的数字符号,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理解也较为深刻。
2.结合生活问题回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数学信息,但他们很少去观察和思考。教师应帮助学生以数学思维看待生活问题,养成生活中的数学思考习惯,并借助生活的问题更加具体地解读数学。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问题着手,先问问学生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在对比生日时,有的学生先对比月份。然而有一些学生的出生年份也不同,学生纠正错误后,对年月日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问题的导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猜一猜,比一比,课堂氛围较为轻松。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几何问题、空间问题上,学生经过了动手操作,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且有助于激发创意联想。例如:教学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提前准备一些彩纸和剪刀,让学生通过拼凑、移动、切割等自选模式,小组合作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指导学生通过图形之间的变换去探究面积计算的规律。可以将知识串联起来,新旧知识整合到一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摸索到数学的结果,构建数学的知识体系,在操作中推理,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交换思维,在合作中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师提出几次命题后,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自创图形样式,表达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学生在游戏竞技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注意提问的深浅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困难,学生不愿意参与互动;提出的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又容易从众,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教师提出问题的频次过多,学生脑容量不够,课堂上压力较大;教师提问的频次较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优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地提问。例如:教学“运算定律”时,教师提问:“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40+56○56+40,○里填什么符号?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这样学生既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又有了独立的表达空间,随着问题的深入,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挖掘数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目前教学遇到的不足,提出多元的授课策略,提高课堂的互动有效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形成独立的数学意识,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木.树立正确思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2014,13(103):186-190.
[2]赵世宁.运用光盘资源享受均衡教育——农村小学数学课运用教学光盘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5):139-143.
[3]丁桂苏.优化课堂教学,成就有效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J].学周刊, 2013,12(23):10-12.
[4]刘龙华.也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2(36):12-23.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