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2019-10-18孙玲敏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7期

孙玲敏

[摘 要] 学生一进入高年级后,由于受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变得沉默寡言,课堂气氛沉闷,发言寥寥无几。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发言退缩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走进学生的心里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巧设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拓宽课堂提问的关注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等。通过这些策略,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变“不想说”为“我要说”,从而让“失语”课堂重焕生命活力。

[关键词] 失语课堂;重释;生命能量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低年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一到高年级,课堂再也没有低年级的天真活泼,绝大多数学生都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发言也是吞吞吐吐。为此,笔者对班级45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了调查,经调查统计:怕回答错误受老师同学批评嘲笑的占63%;胆小,不敢回答的占6.9%;问题不会的占11%;提问时走神的占7.5%;对自己的答案不肯定的占11.6%。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了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现状,并且这种现象也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

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没有顾虑,教师就要走进学生心里、适时地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和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让这一切成为学生积极发言的调和剂。

(一)注重青春期心理疏导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羞涩心理随之而来。语文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有轻度心理障碍者予以引导和帮助,避免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并促进学生在意志、个性等方面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发言。

(二)消除畏缩恐惧心理

因年龄的增长,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逐渐增强的自尊心,又使得他们更看重周围环境给予的评价。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发言者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碍”或“自闭症”的学生,会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而不敢举手。因此,当这些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那些哄笑的学生,并引导与教育他们要如何正确理性地对待同学的发言。同时,教师要多加教育,让学生的嘲笑声变成“我们相信你”“我们认真听”的信任语。这样,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恐惧心理也随之消失,从而愿举手,也乐于举手。

(三)树立表达自信

1.尊重个性体验

课堂上,当学生的体验偏离文本价值观或不正确时,教师千万不要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而批评他,使该生丧失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有时会让课堂收到意外的精彩效果。

如在《孔子拜师》一文中,学生了解到孔子为了求学,日夜兼程步行几个月才到达目的地时,都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有的说:“孔子是一个爱学习,不怕艰苦的人。”有的说:“孔子勤学好问,虚心求教,他的精神令我佩服!”有的说:“孔子本身知识渊博,但他对知识的永不满足值得我学习”……“老师,我认为孔子这样做不好。”一位男生举起了手。他的想法让笔者好奇,于是笔者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声问道:“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位同学平时胆子较小,笔者突然提问,他可能觉得自己说错话了,迟迟不敢开口。为了教学环节的紧凑性,笔者本想把他的想法放在一边进入下一环节,但又转念一想,让他锻炼一下试试。在笔者鼓励下,他头头是道地说:“孔子为了求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几个月步行才找到老子,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艰苦求学的精神。可我不明白的是,孔子为什么要步行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呢?他完全可以坐马车快点找到老子呀,这样缩短了赶路的时间,不是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吗?”何等独特的见解啊!虽然这不是大多数人心中,也不是课文中所要的答案,但他这样的认识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也正好暴露了笔者在教学上存在的漏洞——只注重书本上知识内涵的教育,忽略了对其他思想方面的培养。如果当时笔者对他的看法一口否定的话,那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他的思维潜能就无法得到开发,从而在以后的课堂中,就会丧失表达的自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宽容对待学生的片面认识,把学生不恰当的认识或回答看成是一种教育资源,因为学生片面或错误的见解不但是他们知识缺陷的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处于弱势的孩子,他们胆小不敢回答,但会从教师宽容的眼光中得到安慰和力量,从而敢于表达,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如此,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发言的调和剂。

2.善用正面评价

课堂中,当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时,教师除了不能简单地随口否定,更不能以一句“不对,谁再来说?”而草草了事。这对发言的学生太不公平了,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努力思考换来的是毫无意义的评价。面对这些有偏差的答案,教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给予恰当的正面评价并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一旦那些不愿表达的学生开口了,教师更要注意倾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打断他的发言。同时,最好运用肢体语言对他的话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比如赞同他的观点时点点头,说到会心处给予微微一笑,或者与他有亲切的目光接触,或者说“对”“不错”“好极了”等赞扬的话。这些肢体语言或评价,既能激发言者的积极性,又能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上,也正因为教师的正面评价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在一次语文课上,当笔者看到一个平时几乎不举手的学生怯怯地举起手时,心头不由一阵喜悦。于是笔者摸了摸了他的头说:“今天你真勇敢,请你来说一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得到鼓励后,他便大胆地说了起来。这一次,他虽然回答得不是很到位,但说得很响亮。于是笔者趁机评价道:“这节课你的表现很好,老师很开心,我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能经常听到你甜美的声音。”笔者说完,他高兴地坐下了。这节课,他居然举了十几次手。也正因为有了宽容和正面评价,班中的其他同学也积极地举手了,而且举手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很明显,教师的正面评价居然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效力,而且这种力量是潜移默化的。这节课笔者不仅上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扎实。

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有效参与十分重要。心理学家托兰斯曾经说过:“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给他一个宽容的微笑,使其知错就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不妨传递一个鼓励和安慰的眼神,使其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同时教师要鼓励大家互相尊重,当别人在发言的时候,带着欣赏的眼光认真倾听;当别人回答错了或者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要用诚恳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的自尊和情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时,他们就会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无拘无束地敢说敢做。

二、巧设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新,就能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问题设计得深,就犹如向学生的思维之湖投入一颗石子,激起朵朵美丽的思维之花;问题设计得精,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设计有梯度,学生便能以问题为阶梯,拾级而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写“军令状”前,根据文本的目标和要落实的知识点以及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2)诸葛亮明知周瑜胸藏杀机,但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3)诸葛亮在立军令状前想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他们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问题来回答,因而就有话可说了。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位学生最终都达到了“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因此,教师在课前能“因人而异”,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有价值的问题,做到问题深浅有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增长点”上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和积极性,那我们的课堂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三、拓宽课堂提问的关注面

在高年级课堂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优等生的表现,而中等生、差生较少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的中差生举手了,也没被教师发现。因此,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提问对象也就只有十几个,只占全班四分之一,而且几次提问被叫到的也总是这几个学生,大约还有四分之三同学没有被叫到。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尤其是班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就会丧失信心,他们举手次数本来就少,如果教师忽略了他们,他们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就更不关注了。其他的同学会本着“同学那么多,老师反正也叫不到我!”的思想,也不举手了。语文课堂因为只有几个同学的参与而变得沉闷,没有生机。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尽量调动每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拓宽课堂提问的关注面,积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其中。同时,尽量做到大部分学生都能被提问到,防止出现发言权垄断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给他们一些温暖的阳光,让那些弱势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让大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享有公平的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课堂中,提问既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要想让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就要做到多给学生一份期待,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才有话可说。

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公开课上,笔者引领学生研读感悟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感悟爱的真谛。学生结合文本各抒己见:“爱,是台湾青年对小钱的无私帮助;爱,是李博士为救小钱对生命的置之度外;爱,是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于是笔者趁热打铁问道:“那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又是什么呢?”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笔者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就想抛出自己的答案。可又转念一想,多一份等待,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许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再过了几分钟,果然精彩呈现:“爱,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给贫病交加的人带来温暖;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泉水,给濒临绝境的人带来重生的希望”……面对学生合乎逻辑的想象,笔者不禁感慨万千: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们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提出問题,没过几分钟就会急于向学生要答案,如果看到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举手,教师就会迅速请一位学生作答,在做简短的讲解后,便进入下一环节。要是看到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点名请一位好生回答。但因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的回答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教师就直接告诉答案。也正因为我们教师的考虑欠周,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心声:“老师,你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刚看完题,还没有想好你就叫我了。”在课堂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大部分的学生,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本来不及思考,可教师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紧凑,总是在学生刚刚进入状态还没有打开思维的情况下来一个紧急“刹车”;当激起的涟漪还没有散开的时候,又迫不及待地投下另一颗“石子”,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那学生的积极发言就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既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给多数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的空间。教师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他们的灵感才能发挥出来,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他们才有话可说,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状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7).

[2]徐言华.让“羔羊”不再沉默[J].小学语文教学,2013,(9).

[3]王丽娟.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腼腆的原因研究[J].小学时代,2013,(09).

[4]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5]叶飞.论儿童的认知水平[J].教育学术月刊,2015,(3).

[6]李方艾.浅谈问题的有效设计[J ].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5,(7).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