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危机:制造业企业履行 社会责任的行动策略及反思

2019-10-18吕秋颍曹锦清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自由

吕秋颍 曹锦清

摘 要:

以上海J区69家中小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分析框架,描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行为,揭示选择式履责、被动式作为、推诿式抵制等三个行动策略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在履责行动中拥有一定的自由权力,其背后暗含着企业的消极行动策略带来的隐患与危机。研究认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行动陷入困境,无法提升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并实现其平衡状态,意味着企业距离转型升级尚有较大距离。通过继续强化制度环境的约束作用和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利益空间,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自由;危机;制造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吕秋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Email:83574067@qq.com)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295):互联網资源共享视域下传统企业组织行为机理研究;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167)。

中图分类号: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4-0151-10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现在却难以为继,大而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中小制造业,很多还处于产业链附加值的底部。因此,在消费升级、竞争加剧以及中美两国频繁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到了亟需转型升级的关口。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社会效果[ZW(]

邱海雄、刘溯源:《转型升级和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12—120页。,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到了强调社会责任,重视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阶段。但是现实中,不少中小制造企业仍然沉浸在对社会责任漠视的传统认知与行为中。因此,改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态度,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行动意愿,促使企业注重行动策略,是极具实践意涵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调查,了解企业为什么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愿意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变化?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本文试图发现制造业企业行动策略背后的意涵,揭示企业与市场、政府、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在利益相关者框架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是本文理解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的切入点,并且本文更深入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选择社会责任行动策略的问题。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当企业在履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时,已有研究是否可以描述行动过程并揭示其因果关系?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是如何发生的?这些行动策略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交互关系?

本文接下来具体梳理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行为逻辑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视角与理论界定。

(一)关于社会责任行为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等的关系研究[ZW(]Surroca J ,ribó J A,Waddock S.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Vol.31,No.5,pp.463.[ZW(]Lev B ,Petrovits C ,Radhakrishnan S.Is Doing Good Good for You? ow Corporat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Enhance Revenue Growth.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Vol.31,No.2,pp.182-200.。这类分析主要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ZW(]董淑兰、刘浩:《企业社会责任、寻租环境与企业效率研究——基于寻租环境调节效应视角》,《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60—69页。,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绩效、竞争优势等有显著提升效应[ZW(]李高泰、王尔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软科学》2015年第9期,第59—62页。[ZW(]吴定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竞争优势:转化效应与逻辑》,《商业研究》2018第1期,第122—132页。,这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过程。然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嵌入在企业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它是一种变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少数文献关注到企业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立场出发,履行不同社会责任的动态过程。孙艳梅等[ZW(]孙艳梅、陶利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浙江学刊》2019第1期,第111—123页。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研究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认为内部人持股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责任承担;郑琴琴等[ZW(]郑琴琴、陆亚东:《“随波逐流”还是“战略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8第4期,第169—181页。重点关注了公益慈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发现当企业认知社会腐败和道德滑坡程度严峻时,会主动减少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倾向于放弃公益慈善而保留部分可持续发展活动;Bolton等[ZW(] Bolton S C,Kim,Chung-hee R,Gorman K D 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Dynamic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Process: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No.101,pp. 61 —74.以员工为中心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态组织过程;苏勇等[ZW(]苏勇、于保平、冯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意愿与能力——对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证分析》,《兰州学刊》2010第1期,第85—89页。以上海浦东新区企业为例,揭示不同类型、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与行动方面存在差异,并重点关注员工权益责任的履行结果;尹珏林和张玉利[ZW(]尹珏林、张玉利:《中国企业的CSR认知、行动和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第9期,第63—70页。基于对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仍较为狭窄和单一。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欠缺:第一,没有对企业类型进行细分,忽视不同类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差异性;第二,缺少对企业基于整体利益相关者立场进行履责行为的微观描述,无法厘清不同履责行为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第三,未揭示行动策略背后的意涵。

鉴于此,本文希望在微观层面考察制造业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情况,以及多元主体的社会责任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分析各行动策略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策略形成机理,并给出相应对策。

(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动逻辑理论

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动逻辑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机制[ZW(]郝云宏、唐茂林、王淑贤:《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理性及行为逻辑:合法性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7期,第74—81页。。第一是效率机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要对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ZW(]Aguilera R V ,Rupp D E , Williams C A,Ganapathi J.Putting the S Back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Multilevel heory of Soci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Vol.32,No.3,pp.836-863.[ZW(] Woodward D, Edwards P, Birkin . Some Evidence on Executive View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1,Vol.33,No.3,pp.357-397.;第二是合法性机制[ZW(]Cambell J 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An Institutional 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Vol.32,No.3,pp.946-967.,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和规范。

1.基于效率的行为

企业决策者通过评价行为的主观期望值来预测和选择行为,可以解读为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都会基于效率对企业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无论多么强调行为的社会价值与制度影响因素,我们都无法忽略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现实。基于经济理性的考量,企业对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这种因果逻辑导致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不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等。

2.基于合法性的行为

如上所述,企业基于效率的行为强调的是技术环境,而企业基于合法性的行为强调的则是企业的社会情境。本文采用周雪光对合法性的定义:指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制度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ZW(]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4页。。这些制度机制形成强大的约束力,迫使企业在外部环境中采取具备合法性的行为。

这里,我們用场域的概念来具体解释合法性逻辑带来的行为结果。场域是一种具有共同意义系统的组织共同体和公认的制度生活领域。一方面,企业由于受到相似制度机制的影响,导致社会责任行为趋近相同。这些制度机制包括法律、文化、行业规范与规则等宏观制度。另一方面,即使处在同一场域的企业,依然存在与其它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和相互依赖性,它们之间构成了不同的场域关系。不同场域中组织合法性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企业与不同利益主体的互动行为与结构也每每不同[ZW(]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第75页。。行为结果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与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行为的方向,意味着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都会受到不同合法性影响机制的影响。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效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作用的约束,企业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时,会采取不同的社会责任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对行为现状及不同制度逻辑进行界定与分析。

综上,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成效不仅是效率机制影响的结果,也是合法性机制影响的结果。下文中,笔者试图在制造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建立市场、政府、社会与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解释关系。

(三)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广义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其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除了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还包括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等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归为主要和次要两类,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对组织具有持续影响的股东、员工和客户等,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对组织产生影响的社区和政府等。综上,本文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及社区。

由于行业的差异性,不同行业对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关注的内容不同。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特别关注以下社会责任履行内容:通过科技创新,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高品质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员工创造平等、宽松、健康的工作环境,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创造精神,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同时,企业需履行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的责任,保持与商业伙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责任,加强与社区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责任。概括来说,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并达到平衡状态是转型升级下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标准。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的调查地点选择的是上海J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率先在工业化发展中推动转型升级,形成了上海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J区又是上海制造业的主要战场,同时,J区还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8年6月底,注册在上海J区的制造业企业达到12.5万家,实地经营约1.8万多户[ZW(]数据由上海市J区社会工作委员会提供。。作为上海核心区域的制造业企业,不仅能够代表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特征,还具备对国家政策快速反应的能力,更能彰显出转型升级背景下呈现出的市场特点。本文通过研究上海企业问题,总结上海经验,为各地制造业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本文资料来自本研究小组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对上海市J区多家中小制造企业(见表1)的调研,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对69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由每家企业的中层管  理人员或相关专职人员填写,内容是企业履行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时涉及到的题项;二是笔者对69家企业负责人的访谈记录;三是由J区社会工作委员会提供的企业相关数据;四是通过实地走访、参与式观察、网站搜索等获取的相关资料。其中,深度访谈是本文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笔者深入企业,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面临的处境和问题、态度与认知;访谈采取半结构化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本文以上海市J区多家中小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制造业企业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时的行动策略,尝试建立选择式履责、被动式作为、推诿式抵制等三个行动策略之间的交互关系。观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实现企业目标,进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背后的形成机理,揭示企业与市场、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三 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策略

(一)分析框架

本文认为,从动态层面分析多元主体的行动策略,本质上可以解读为制造业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互构过程,那么当制度环境及竞争条件发生变化时,多数企业会做出相应选择以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文尝试建立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除了关注微观多元行动者与行动策略外,还要兼顾微观行动的逻辑研究,通过描述企业与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使其更具分析效力。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内容包括:

1.行动逻辑包括效率逻辑与合法性逻辑,它们联结在一起与行动策略是相互形成的关系。

2.行动者拥有一定的自由权力,随着制度环境变化,行动者根据自身利益等因素调整行动,导致策略与权力发生动态改变。

3.行动者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时,会选择不同的履责策略。本文结合实践观察与逻辑解读,梳理出三种策略类型。但每种行动策略并非孤立、静止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因果关系,即每种行动策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行动策略

1.选择式履责

制造业企业与经营业务关系密切的群体(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之间保持一定的信任关系,能够主动选择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这种主动选择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即责任的成本不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

上海某机械实业公司生产经理的一段话说明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面对股东群体时做出的社会责任行为。

我们这种小型生产企业,没有什么可抵押资产,从银行是很难贷到款的,所需资金  大部分由老板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有的因为信任老板便入股支持,他是要为这些资金  负责的,不然以后别人也不会再借再投了。

访谈对象编码格式为:访谈日期(年月日)+性別(M、)+编号。

上海某小型电子制造企业转行为仓储公司,但依然保留已售出产品的售后服务岗位,为客户继续提供维修服务。公司经理认为,“不能因为我们不再生产了就甩手不问了。都是二十几年的老客户,这点信誉还是要有的”(20180607M26)。在回答为什么不尝试产品转型时,他说:“转型的成本太高,小公司负担不起的,要资金没资金,要人才没人才,怎么转型?”(20180607M26)

对于商业伙伴的态度,约75%的被访谈企业表示,处在产品上游的企业会定期举行销售商会议,采取物质反馈、精神激励、平台沟通的方式关注和协助下游企业的发展。约67.64%的企业管理人员介绍,在行业展会或销售商会议上,他们会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同行进行现场交流,同时建立微信群保持长期沟通。这种方式不但能为彼此存在的技术或经营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而且带来合作的商业契机。但也有一些企业表示,当供应商总是提高供货价格时,他们无法再进行合作。

调查问卷的测量数据[ZW(]本次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9份,有效问卷68份。也充分反映了上述的相同点,见表2。70%以上的受访者肯定了企业在保障股东、消费者与商业伙伴利益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但仍有近50%左右的受访者对提升产品质量与保持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持否定态度。

经济理性的考量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选择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保障股东的资金安全与收益,企业主再次获得资金的机率会缩小;如果不能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不能与商业伙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经济利益便会遭受损失。同样地,当责任成本超出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时,企业会选择主动退出。

除经济利益外,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残酷的经济现实让企业主们认识到,面对股东、消费者和商业伙伴时,一个相互恪守承诺彼此信任的群体更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ZW(][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58页。。这种信任关系带来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不仅仅建立在个人特质或亲属关系之上,市场经济制度多年实践的导向、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理念传输、企业边界打破带来的服务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才是主要原因。科尔曼反向论证了由制度和技术变革带来的信任,他认为:由于远距离交流媒介不断改进,减少了以欺骗性为基础的信任扩散,却导致了信任减弱,一旦许多人同时撤回信任,行动者将受到重大影响[ZW(][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第178—180页。。这说明在传统市场和技术条件下,企业与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之间存在着内外有别的关系,若信息欺诈、信息隐瞒成为业内经营常态,社会责任行为就无从谈起;但是在无边界化经营及自媒体制度下,外部“隔墙”被推倒,企业与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必然组成信任共同体。因此,企业基于效率因素选择履行社会责任或退出策略,这种选择同时受到个体经验、制度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2.被动式作为

首先,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方面。调查问卷的测量数据显示,见表3。83.82%的样本企业按照不低于上海市企业职工工资的最低标准为员工发放薪酬,工资结构包含五险一金;员工队伍稳定性较差;企业较少组织员工培训或开展员工活动。笔者通过访谈了解:不同规模和经营效益的企业在待遇方面会略有差别,但因受限于经营成本,只能以不违反法律法规设立的最低标准给员工提供工资;员工关注度最高的是待遇和工作压力问题,他们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有频繁跳槽,结果导致企业内部无法营造相互信任的环境,无法培养转型升级需要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除了必要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激励措施外,制造业企业较少开展员工活动,只有约23.53%的优势企业重视组织员工活动,约5.8%的企业每年召开职工大会,试图建立与员工共同管理,互相信任的组织氛围。然而即便在重视组织员工活动的企业,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情依然是有限的。

其次,企业履行政府社会责任方面。调查问卷测量数据(见表3)、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以及实地查阅的许可证书,都显示出85%以上的样本企业能够较好地遵守国家在社会保障、财务税收、资源环保、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自2017年刮起“环保风暴”以来,政府的各项环保检查越来越严格,超过一半的样本企业为达到环保标准进行了额外投资(见表3),而一些不规范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因此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上海某材料制造公司总经理表达了担忧,“现在的环保指标过于严格,我们已经投入几十万元购买新设备,成本压力太大”(20180522M18)。但更多的声音则表达了对新政策的一种认同,如上海某纸业公司办公室主任、上海某化学品公司总经理、上海某机械制造公司副总经理等所言:

虽然环保(新政策)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但没有实施(新政策)前,像我们这样遵守市场规则、重视产品质量的中小型企业很难生存,反而很多污染严重、经营无底限的小作坊销路好、利润高,所以我们肯定支持新政策,就怕政策执行不力,那些不合规企业又会死灰复燃。(20180905M41)

然而,制造业企业履行政府社会责任的行为似乎停滞在被动遵守法律法规的层面,并没有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与政府互动。近几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政策陆续出台,为加强与管辖内企业的联系,基层政府提供了多种支持平台与特色活动。走访中我们听到了制造业企业的另一种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举措为何无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一,政府政策覆盖的范围有限。扶持政策更偏向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未受到政策辐射的企业对与政府的关系认知显得淡漠。访谈数据显示,不低于75%的样本企业表示与政府的联系仅限于税务、消防、环保等监管方面,如上海某实业公司生产经理对政府提供的信息、经费等政策虽然比较了解,但认为:“我们这种小企业用不上,所以打交道也不多”(20180625M37)。

第二,基层政府组织的部分活动会成为企业的负担。上海某汽配公司办公室主任在结束访谈后无奈地表示还有两个会议要参加,“一个是区里组织的企业妇女工作座谈,另一个是申报先进单位推进会,都要准备汇报材料,比较占用时间”(2018091145)。某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对政府的态度则是,“除了和政府有必须的接触外(指税收、消防、安检等),他们最好不要来打扰我们的正常经营”(20180627M39)。

第三,政府的政策或服务内容仍不全面。上海某化學品公司总经理的心声或许能说明这种情况。

我们公司成立10多年来,一直从事皮革涂饰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我们这种生产型企业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在研发上下功夫,但困难很多,像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等……我们想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展研发工作,但没有任何渠道了解哪些高校和机构具备这方面的资源和能力。现在实体企业难做,我们正在考虑公司转行到皮包护理等服务性质的行业。(20180925M53)

综上,企业在履行员工和政府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表现出被动式作为的行动策略。一方面,企业不得不在法律规范范畴内履行社会责任。基于效率视角,企业只有守法才能安全有效地发展;基于合法性机制,守规会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被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在尚能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外,缺少对社会责任行为的积极认知,呈现出应付与回避的特点。

3.推诿式抵制

访谈问及对社区责任的认知时,企业负责人一般停留在做慈善的概念上。实际上,慈善事业只是企业影响公众态度的一种方式,存在其它多种途径可以帮助企业平衡与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赢得社会信任。然而,不管是哪种履行社区责任的方式,企业行为总存在一些欠缺。调查问卷测量数据反映了这一点(见表4),超过75%的样本企业没有参与过慈善、公益活动,或者本社区组织的活动。基于利益的考虑,多数企业习惯性将对社区社会责任的不作为归因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以规避社会的质疑,如:

不太清楚社区有什么活动,打交道比较少,我们不是不想参与,如果效益好我们会考虑与村里共建社区,但效益差的话就无法参与社区工作。(上海某冷气机公司20180913M49)

我们成天忙生产、市场和管理上的事情,还要应付各级检查、各种会议、交各种材料,哪有时间精力再去关注社区的活动……像我以前在的一家服务性公司,业务就是以所在社区为主,所以我们经常赞助他们搞搞活动,提供音响设备之类的,也组织过机关老干部的茶话会。(上海某设备制造公司20181010M62)

这种基于理性的利益分析带来的推诿式抵制行为,是否仅是企业的无奈之举?我们试图站在

企业视角为他们的推诿行为进行剖析。苏哈布拉塔·博比和班纳吉[ZW(][澳]苏哈布拉塔·博比,班纳吉:《企业社会责任:好的,坏的和丑陋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第21—29页。对待企业履责的态度是:“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利益相关方,管理者简直没有时间和资源来了解他们所有的要求和利益”;同样,“……但是获取信息需要付出代价,最起码的条件是需要集中注意力”[ZW(][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企业认为他们需要选择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更好的经营机会上,才能从可控制的决定中获得的利益远超过这些决定可能为他们造成的最低程度的损失[ZW(][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第370页。。所以,当上海某上市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高管(2018050709)表示愿意为本社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希望社区或政府能够解决实习生的廉租房问题时,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行动策略了。

四 行动策略的理解及反思:自由与危机

综上,基于自身发展的理性考量与制度层面的规范性要求,制造业企业在恪守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寻求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社会责任行动策略。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如何理解这种自由权力是企业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

首先,企业拥有一定的自由余地。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当企业追求的目标与政府、社会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企业会选择保留自己的自由空间。履行基于员工与政府立场的社会责任时,企业不得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除此外,企业未必会积极、主动去实现政府或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其次,企业自由权力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当物质、人力条件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与制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企业行为的自由余地会受到限制。以环保政策为例,自2017年开始的环保风暴,是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的方式,使得为谋取私利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不再有任何自由选择的余地。再次,企业运用自由权力做出的行动策略能够获取经济利益。企业社会责任行动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不仅在于经过严密的计划安排,还在于对一定背景下机遇的把握和对其他组织行为之间利害关系的掌握上[ZW(][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0页。。企业对股东、消费者与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认知,是在整个社会技术、制度环境发生大变革的背景下发生的,那么企业只有与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组成信任共同体,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促使企业采取主动履责行为的动力之一。最后,企业自由权力会发生动态变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策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并导致企业的自由权力发生动态变化。当受到足够的利益刺激或严格的制度约束时,企业消极的行动策略可以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企业自由权力的空间亦会变得狭窄;反之,当规则松懈或利益减少时,企业积极的行动策略转向消极,企业的自由权力再次改变。

制造业企业的自由权力决定着当企业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时,存在着对多种社会责任行动策略的选择。一些消极的行动策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现实效果,但是一种暂时性的权宜之计,着眼于当下的经济效益,以忽略企业内部发展活力和外部社会资本为代价,无力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后续动力。具体来说,制造业企业消极的社会责任行为潜藏着以下隐患与危机:

首先,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处于追求短期效益的阶段。转型升级背景下,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并达到平衡状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标准。然而现实中,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行为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对履行股东、消费者和商业伙伴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略高,对员工与政府的社会责任认知水平较低,对社区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最弱。企业只有在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修改认知的过程,进行认知的重构,促进行为的改变,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为社会创造价值。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仅停留在法律制度约束的层面。在企业与员工、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如果缺少法律法规等制度机制的约束,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便会变得消极。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法律制度只是评判社会责任行为的最低标准,如果企业仅仅将法律法规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那么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只能“永远在路上”。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性质和规则决定着企业的行动策略,反之,行动策略也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活动,尤其是消极的行动策略会带来负面的结果。不管是应付、推诿还是抵制的行动策略,都会造成企业与员工、政府、社区之间信任、沟通、凝聚力等要素的缺失,往往出现人才流失严重、政企关系紧张等局面,不利于发挥员工、政府、社区等主体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在转型升级时代,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与内容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并实现平衡状态是新时代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标准。尽管短期的行动策略能够暂时实现经济效益与迎合制度机制的要求,帮助企业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源,但它以牺牲企业内部的发展活力和外部社会资本为代价。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与企业自身追求短期利润空间的短视性,使得企业采取各种消极应对策略。这种由企业自由权力衍生出的消极社会责任策略,无法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并达到平衡状态,延誤企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理性评判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继续强化制度机制的约束作用,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维系良性社会责任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优化基层政府与社区的服务理念,强调合作意识,对基层政府与社区赋权增能,使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利益空间。

当然,本文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策略研究,需要更为坚实的实证数据进一步验证和支持,同时基于上海市J区制造业企业的访谈调研形成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适性,也待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reedom and Crisis: Strategies and Reflections  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Qiu-ying, CAO Jin-qing

Abstract: [JP2]aking 69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J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akeholders” by establishing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on strategies, and reveals the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action strategies of selective accountability, passive action and buck-passing resistance. he research finds that enterprises have certain freedom and power in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which implies the hidden dangers and crises brought by the negative action strategies of enterprises.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CSR ac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in a dilemma, and can not improve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 and achieve its balance, which means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enterprises.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by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the restraint role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sufficient benefit for enterprises, the positive oper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be realized.

Keywords: freedom; crisi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on strategy

【责任编辑  吴应望】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自由
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研究
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 打造企业软实力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