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外籍保姆
2019-10-18马建红
马建红
近日,央视财经的《经济半小时》栏目,对一些地方外籍保姆“市场”中所存在的乱象进行了报道。根据记者的调查,一些家政服务中心为了谋取高额中介费,将非法滞留在我国的外籍保姆介绍给有需求的家庭,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担保和监管措施,一些雇主在花费数万元金钱后,不仅没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反而“引贼入室”,终致人财两空,给雇主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家政服务行业,高端保姆或者会外语的家政人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有千金难求的态势,因此催生了不少外籍保姆市场的“黑中介”。在网络上,有不少家政服务中介发布的广告,声称自己能承办外籍保姆的家政服务,他们“手头上”可供雇主挑选的“雇员”,则大多来自菲律宾或马来西亚。这些中介公司一般都很“警惕”,与雇主见面的地点大多在一些临时租赁的场所,甚至就在路边的小饭馆里。他们毫不讳言这么做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所介绍的外籍保姆,并没有取得国家有关部门发放的正规合法签证,说白了,就是外籍黑工,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聘用未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類居留证件的外国人,而只有取得“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者,方可在中国境内就业。
既然知道违法,这些“黑中介”却依然铤而走险地从事这项“业务”,其原因就在于背后的利润着实诱人。据记者调查,外籍保姆的家政服务费用,根据地区消费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均价格在每月6000元至10000元不等,而中介费则有的是一次性缴纳20%—25%,有的是按月收取提成,介绍成功后公司能有3万元到5万元的“收入”,利润相当可观。而对于雇主来说,则需要冒很大的经济甚至法律方面的风险,因为这些“黑中介”深知他们找的外籍保姆都是不合法的,当然也就不会给雇主留下任何文字性的协议或者合同,即便应雇主的强烈要求而签的合同,也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开放国内外籍保姆市场,所有的外籍保姆及提供该项服务的中介、家政公司,都是非法的。
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雇主们与花重金请来的外籍保姆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有些还演化成了诈骗案件。据报道,北京的连女士在缴纳了3万多元中介费之后,家里没干多久的外籍保姆突然就不见了,所有的联络方式都联系不上;哈尔滨的李女士付了7万多元的中介费用,外籍保姆在工作了一年之后也是人间蒸发,临走还拿走了她送的一些首饰和一个iPad。她们去找中介理论时,中介却称,如果要他们帮忙寻找,还得再付 3 万元的费用。更让这些雇主绝望的是,当纠纷产生时并没有什么“司法途径”可走,因为对于这种雇用没有就业证件的外国人工作,及由此在我国产生的劳动纠纷,最高法早就出台过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此类纠纷,法院不予支持。对于雇主而言,由于其本身存在过失,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在央视财经的报道中,提出作为消费者的雇主自身要提高警惕,以免被骗;也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同时还警告“黑中介”不要挑战国家法律,等等。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而专业护理人才的匮乏是一大实际问题。如果我们对现行政策加以调整,使“菲佣”等专业外籍保姆在国内的居留合法化,则既可使外籍保姆由“地下”转入地上,中介公司也可将外籍保姆的推介作为其正常的业务,雇主也可以在自主选择用工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而一旦产生纠纷时,还会有相应的司法救济。如此,既可满足人们对高端服务或外籍保姆的需求,也可使中介市场的乱象变得健康有序,最终实现多方的共赢。事实上,社会上许多问题的处理宜“疏”而不宜“堵”,有些棘手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即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