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红华侨茶场,特殊历史的见证者
2019-10-18麦婉华
麦婉华
1978年至1979年,广东英红华侨茶场接收安置越南归国难侨12000多人,成为了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华侨农场。华侨回归祖国40年,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等经济以及教育等社会事业,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农场建设成为今天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归侨家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红茶是中国茶中的典型茶类,而英红九号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据了解,1951年,国营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创立英红品牌,茶场开创英德红茶并代表国家出口创汇,闻名中外。
但说到英红九号,人们在品茶之际却很少知道其原产地广东英德英红华侨茶场的传奇故事。英红,原是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华侨茶场。2003年3月撤区建镇,正式纳入地方管理,改为英红镇;2004年6月云岭镇并入英红镇,同时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牌子,享受侨场相关的优惠政策待遇。
华侨回归祖国40年,英红华侨茶场如今已是怎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小康》记者走访这个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的华侨茶场,探索其历史变迁以及发展过程。英红华侨茶场的归侨侨眷艰苦创业,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农场建设成为今天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归侨家园。
归侨来,艰苦创业
1978年至1979年,由于东南亚局势的变化,居住于越南的众多华侨逃难回到中国边境。陈家祥正是其中之一。他告诉《小康》记者,作为从广西迁到越南的第四代华侨,他当时住在越南广宁省西部。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原因,无奈之下他和家人只能一起逃回国内云南。
“当时逃难的人非常多,我們到云南后,政府都对我们非常重视。在云南住了一周后,政府开始疏导我们分批到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我的一家被带到广东英德。于是,坐了3天3夜的火车,我们终于到达了英德,分配成为茶场的工人。”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英红镇人大主席向文敏向《小康》记者介绍,1978年至1979年,当地接收安置越南归国难侨12000多人,并更名为“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隶属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是全国安置归难侨最多的华侨农场。
“那时候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从越南来到英德的华侨们一开始来的时候几乎都会腰间带着粮食,而且把鸡直接在笼子里养。这就像是随时都会离开一样,所以把东西都准备好在身边。但是,经历过艰苦创业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后,不管是生活条件上还是国家政策上都越来越好,华侨们才慢慢把心安定下来。”向文敏说。
陈家祥记得,当时他们被安置在茶场,中青年男女都被安排采茶或者管理茶场的工作。一直到了改革开放,茶场的生产方式才慢慢发生改变。
1994年,在原茶场基础上设立“清远市英红综合经济区”,被赋予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同时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名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0年创建英红工业园(“英红园”);2012年又与顺德区合作建设了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两德”合作区);2017年,根据广东省委决策部署,“两德”合作区移交广州对口帮扶,由广州接手主导开发,设立“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
归侨定,落地生根
“随着时代的变迁,英红华侨茶场也不断发展。而且从中央到省都在侨务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帮助华侨茶场的改革。”向文敏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英红华侨茶场以实现“三融入”为工作目标,不断改革和发展。
据了解,首先需要理顺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华侨茶场的管理体制,改变华侨茶场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状况,解除阻碍侨场发展的束缚,促进侨场生产力的发展。按分级归口管理的原则,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移交市直对口部门管理,退休侨民养老保险纳入当地社保统筹,社会公共事业纳入当地的总体规划医疗、教育、卫生事业逐步与地方同步发展。
破解侨场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很关键。英红华侨茶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交通的问题,这是英红华侨茶场需要解决的。”陈家祥回想起,在刚到茶场的时候,华侨们都觉得茶场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也不便利,大家想到其他地方也都太方便。但是如今,英德已经建设高铁站,从广州出发只需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另外,随着观音山隧道汕昆高速的通车,大大缩短了英德市区到茶场的距离。
英红华侨茶场重视民生投入,提升民生福祉,其中大力推进了危房改造工作。向文敏说,根据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推进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侨民的住房情况、生活生产条件、改造意愿等方面的实际,结合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要求,采取加固维修、拆旧建新、集中新建和异地购房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从2006至2015年,完成了6073户危房改造。
《小康》记者来到英红华侨茶场的华侨新村,只见华侨住房一栋栋整齐地排列,楼下还有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设施配套。英德市侨联主席钟有邻介绍,房屋大小按照每户家庭人数分配,生活条件比过去改善非常多。“我自己也是当时的归国华侨,1岁的时候被带回国。小时候的住房条件都不是太好,都是住砖瓦房或简易房,一家人挤在比较小的空间里面。但是现在华侨们的住房条件比以前改善了许多,这都是得益于对民生重视的政策。”
另外,越南归侨们每到农历新年,裹长粽、挂灯笼、蒸扣肉……独具特色的春节民俗别有具一番风味。“过年包的是长粽子,意味着长长久久。”陈家祥说。虽然离开原侨居国已经近半个世纪,但这里的归侨仍保留着当地的许多风俗习惯。《小康》记者来到华侨茶场的肉菜市场时,仍可以买到包越南春卷的材料。
钟有邻介绍,归侨们在接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保留着不少在越南的服饰、饮食、语言、习俗等异域风情。在外出时,仍然有不少归侨头戴遮雨遮阳越南竹叶尖帽,头围丝带丝巾等。每年重大节日,归侨还保留着越南特有的风俗和习惯,这一现象在本地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在文艺活动方面,英红华侨茶场红旗社区三组的黄朝山舞蹈队于近年来逐渐形成特色,并积极活跃于场内外各类文艺活动。如2016年8月荣获英红镇广场舞比赛第二名;2016年10月荣获英德市广场舞比赛第三名。该舞蹈队还购置了越南民族服装,学习越南民族舞蹈,丰富了舞蹈内容,并就此舞蹈参加了演出。
归侨盼,持续发展
英红归难侨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环境,发奋图强,勤劳刻苦,在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帮扶下,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等经济以及教育等社会事业,努力创建和谐侨场,同心建设幸福家园。
据悉,英红华侨茶场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创建工业园区,使之成为英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英红华侨茶场推进同富裕工程,加大力度鼓励和招引外资、侨资、港澳资及珠三角等企业的前来兴业发展;对农业用地,则规划好养殖与种植品种,自己运营或定额承包、租赁经营,着力打造工业强镇,多形式解决侨民的务工生计问题。
陈家祥的两个儿子得益于此,都在英红工作。“我的儿子们一个在玻璃深加工厂工作,一个在水泥厂工作,既可以兼顾到家庭,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待遇。”向文敏说,正因为英红华侨茶场良好的发展,华侨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漂泊不定,到现在的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英红华侨茶场完成税收3353.02万元,同比增加12.36%;完成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农业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6.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13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85元,同比增长9.75%。侨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达到与周边地区同等水平。
當前,英红华侨农场总人口15213人,其中归侨5722人,侨眷4715人,仍然是广东省目前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华侨农场。
未来,英红华侨茶场还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向文敏说,茶场仍会努力打造英德工业发展主战场,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园区建设。而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把英红打造成中心城区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定位,统筹城乡,注重特色塑造,着力打造英红成为具有浓厚茶文化、侨文化的宜居、宜商、宜游特色新城镇。
“40年来,英红华侨茶场作为我国84个华侨农场和广东省23个华侨农场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广东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2个示范场之一,历经了改革开放大潮洗礼,走过了辉煌而不平凡的道路,已成为英红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广大归侨、侨眷依托华侨农场发家致富、安居乐业,与当地居民一起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向文敏总结道。
编辑/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