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10-18周环满凤媛张卫红李燕妮傅求真
周环,满凤媛,张卫红,李燕妮,傅求真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1影像科,3健康管理科,4干部病房,北京100088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101149
肺癌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腺体或支气管黏膜,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管进行转移。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明显增加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开展肺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肺癌的诊断方法较多,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不一。近年来,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普及使得该项检查在肺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检查不仅准确率高、创伤性小,而且有报道指出其还能够对肺癌的类型进行一定程度的鉴别,如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结果对比存在差异性。因此,CT检查可以为肺癌的早期病变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目前临床报道相对少见[2]。本研究对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就诊的肺部病变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行螺旋CT扫描;③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有胸部手术史;③影像图片质量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肺部病变患者82例,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为(51.16±5.66)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加强化CT扫描,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spirit多排螺旋CT,从肺尖直至肺底区域进行检查,扫描参数:螺距1.08,电压120 kV,电流250 mA,重建层厚5 mm,扫描时间为5~7 s,矩阵512×512。同时开展高分辨率靶扫描,扫描参数:螺距0.64,电压120 kV,电流300 mA,重建层厚2 mm,扫描时间为5~7 s,矩阵1024×1024,按照高分辨算法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由影像科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进行分析,对肺结节、支气管开展观察,存在意见分歧时进行讨论获取一致意见。肺癌CT影像一般表现为短毛刺征癌性浸润,肺癌结节的边缘毛糙,分叶征上出现凹凸不平的花瓣状突出,相对凹入切迹在两个突出之间,切迹处有肉眼可见的肺血管进入。出现胸膜凹陷征患者大多由于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表现为三角形影、曲线影、线状影等征象。所有患者均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的效能进行分析,诊断价值采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评估,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82例肺部病变患者中,70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其中小细胞肺癌26例,非小细胞肺癌44例;7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炎性假瘤,5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83.33%、97.06%和71.43%。(表1)
表1 多层螺旋CT对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对照
2.2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征象的比较
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央型、纵隔淋巴结融合、纵隔血管侵犯的比例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类圆形、支气管闭塞、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的比例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征象的比较
2.3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值的比较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平扫CT值、增强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40、0.987,P>0.05)。(表3)
表3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值(±s)
表3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值(±s)
CT值 小细胞肺癌(n=26) 非小细胞肺癌(n=44)平扫CT值增强CT值25.54±4.21 60.06±8.87 26.60±3.47 57.73±9.91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3]。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根据病理分型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类型的80%~85%,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因而需要采取综合方案进行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尽早地发现肺癌并开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中Ⅰa期确诊并进行早期(37天内)肺叶切除术的鳞状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晚期(超过38天)肺叶切除术患者明显提升(62.4%vs54.0%)[4]。一般情况下,肺癌的发病比较隐匿,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进行影像检查已处于中晚期,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延长生存时间至关重要[5]。传统的诊断方法采用X线平片,成本较低,应用便捷,但是人体骨骼重叠与器官阴影会对肺部结节的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CT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扫描时间较短,分辨率较高,但是大量的图像信息会耗费医师较多的精力,因此辅助联合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对于鉴别肺癌临床意义重大[6]。
螺旋CT检查在肺癌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CT可以对某个断面组织密度进行显示,分辨率高,受到组织结构的干扰较小,该方法利用X线球管连续性的旋转曝光并配合纵轴的匀速移动完成螺旋形空间分布的扫描并进行数据采集[7]。多层螺旋CT检查一方面扫描的速度较单排螺旋CT更快,患者在一次屏气的时间可以完成扫描,因此有助于减少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8];另一方面,多层螺旋CT检查使用容积数据能够减少对于微小病灶的遗漏,同时通过计算机能够进行多平面的重建等处理,诊断准确性大大提升[9]。此外,通过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能够提升对于病变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分析,通过病变是否强化以及强化的类型判定病变的性质,而且在一定时间开展连续多期的扫描检查有利于了解人体组织、器官以及病变部位血流状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10]。
本研究分析了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在多层螺旋CT中的差异性,小细胞肺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分化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细胞呈现体积小、呈圆形及梭形或燕麦型、形态不规则、细胞成堆、似裸核、胞浆极少等细胞形态学特征;非小细胞肺癌则主要包括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前者发生在小支气管上皮细胞,其细胞具有成片、球状、核椭圆、细胞质丰富等特征;后者则发生在大气道上皮细胞,因此其细胞呈现体积大、分布散、核居中以及细胞质丰富等特征[11]。小细胞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融合和纵隔血管侵犯较为常见,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常用淋巴结的大小作为判断恶性肿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依据,在小细胞肺癌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小细胞肺癌属于未分化型,因此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其生物学特性同肺癌生物学特性相似,倍增时间更短,因此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生物学特征表现更为明显,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常包埋并侵犯肺门、纵隔大血管,使其变形、狭窄,进而导致肺淤血、肺缺血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2]。非小细胞肺癌在管腔内呈现息肉状、菜花样新生物突起,因此CT容易出现肺不张征象,而小细胞肺癌则表现为血管怒张,黏膜粗糙肥厚,容易出现管腔狭窄,但是完全闭塞导致的肺不张较少见[13]。CT值是实体瘤的密度评价指标,主要由组织成分决定,由于肿瘤可以释放血管形成因子,形成丰富的新生血管,缺乏平滑肌细胞与神经支配,仅由不完整极低膜内皮细胞组成,因此利用造影剂进入新生血管及裂隙后使病灶强化,CT值在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不存在差异性[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82例肺部病变患者中,70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83.33%、97.06%和71.43%,说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癌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本研究还发现,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央型、纵隔淋巴结融合、纵隔血管侵犯的比例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类圆形、支气管闭塞、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的比例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助于临床对于肺癌类型的鉴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平扫CT值、增强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值对于肺癌类型的鉴别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可能与入组患者数量少有关。本研究优势在于证实了多层螺旋CT诊断在肺癌中的价值,可以为临床鉴别肺癌类型提供帮助,为临床合理早期诊断肺癌奠定了基础。但是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因此还需要开展长期随访、扩充样本量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