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33两种亚型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2019-10-18韦岩
韦岩
菏泽市牡丹区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
AC133蛋白是1997年美国学者发现的一种新型造血细胞表面标志,在第七届过激白细胞分化抗原工作组会议上被正式的命名为CD133。目前,AC133蛋白中被发现有两种同源性的抗原,即CD133-1与CD133-2分子,临床研究发现,两种抗原分子分别在人类2号、4号染色体上定位。有关研究证明,CD133在造血系统中的CD34细胞亚群的表达上,约占有37%~74%的表达比例。CD133-1与CD133-2在不一样的组织内的表达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在成人骨骼、胎脑等组织中,CD133-1的表达显著优于CD133-2,而在心脏、骨骼肌等较为成熟的组织中,CD133-2表达显著优于CD133-1。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上也呈现CD133的抗原表达,但具体的CD133抗原表达同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之间的临床关系仍未有明确的表明。因此,针对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关于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CD133-2的相关表达进行在研究,对比CD133-1、CD133-2存在的差异性。该研究中,通过对2017年1月—2018年9月50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诊时和治疗1个月后,CD133-1与CD133-2表达变化情况,分析两种亚型分子同CD34表达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对B-ALL致病因素,如年龄、性别、异常的细胞遗传学、FAB亚型、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基因融合表达、完全缓解率、染色体、微量残留病 (MRD)等进行分析,以此来表明CD133-1、CD133-2二者在B-ALL患儿中的动态表达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A组,其中,男童24例,女童26例,年龄6~13岁;治疗1个月后的25例(同初诊时50例患儿相匹配)作为B组,其中男童14例,女童11例,年龄6~13岁。同时选取同一时期该院接诊治疗的外科患儿12例作为C组(正常即指骨髓象、外周血象均为正常),其中,男童7例,女童5例,中年龄4~14岁。入选的患儿均经过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实施过常规性治疗,该研究已经该院的医学伦理会同意开展。A组在初诊时采取的化疗方案为CCLGALL-2008方案,诊断的分型标准根据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进行确诊。
1.2 研究方法
1.2.1 B-ALL患儿CD133-1、CD133-2表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使用10 mL的注射器采集所有入选研究对象的骨髓液,使用肝素钠对骨髓液进行抗凝;使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取获得单个核细胞(MNC)。 分别取试管a、试管 b,并将50 μL的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到试管a和b中,同时,将CD34、CD45、CD19 和 CD133-1 加入试管 a中,CD34、CD45、CD19和 CD133-2 加入试管 b 中,(CD34、CD45、CD19等单克隆抗体均从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购买,CD133-1、CD133-2两种亚型分子先避光孵育30 min后,再将100 μL的磷酸盐缓冲液加入其中,待完成重悬后,立即使用上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1]。CD45采取设门方式,来达到MNC分群于前向角/侧向角的光散射(FSC/SSC),R1门圈所圈定的MNC将红细胞的碎片排出出去,设细胞的获取值为R1=10 000个细胞;后参照同型对照对M窗进行相关调整,对细胞的阳性、阴性进行界定,当细胞的表达比例大于20%时,该表达为阳性表达,反之,为阴性表达,分析结果时,采用CellQuest Pro软件做相关分析[2]。
1.2.2 B-ALL患儿MRD水平的监测 采用CD22/CD10/CD34/CD19、TdT/CD10/CD34/CD19、CD66c/CD10/CD34/CD196、CD38/CD10/CD34/CD19、CD58/CD10/CD34/CD19、CD45/CD10/CD34/CD19等6组4色单克隆抗体组合的流式细胞术对本组的B-ALL患儿的MRD进行检测[3]。采取CellQuest Pro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同一B-ALL患儿初诊时、治疗1个月后的MRD监测结果,对MRD进行筛选时,选出双参数点图上白血病细胞所出现的位置,若在监测时,仍发现该位置有细胞出现,则可判断该细胞为白血病的残留细胞,计算此些细胞在骨髓中MNC所占比例,对MNC进行计算时,每次应获得的MNC至少有1 000个,白血病的残留细胞数量应大于1×10-4,即在1 000个正常细胞中,将会出现1个白血病细胞视为MRD的阳性标准[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D133表达与B-ALL一般临床指标的关系
检测结果表明,A组的B-ALL患儿在初诊时,其骨髓样本的CD133-1表达水平、CD133-2表达水平同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ALL中,CD133-1、CD133-2表达为阳性同白血病的危险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采取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分析 B-ALL中 CD133-1、CD133-2表达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发现染色体的异常同CD133-1、CD133-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33-1 的 b=0.013,P=0.234;CD133-2 的 b=0.001,P=0.567),这说明CD133-1、CD133-2在不一样的染色体异常患儿中,其表达无显著相关性;融合基因:采取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分析B-ALL中CD133-1、CD133-2表达与融合基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D133-1的 b=-0.01,P=0.425;CD133-2 的 b=-0.012,P=0.356),这表明,CD133-1、CD133-2 在不一样的融合基因患儿中的表达无选择差异性。
2.2 B-ALL的CD133亚型分子阳性表达比较
结果显示,C个月正常的12例儿童的CD133-1、CD133-2表达均显示为阴性,即此些儿童的细胞表达比例均小于20%,且其具体的阳性细胞表达的比例CD133-1为 10.24%(5.36%~18.69%),CD133-2 比例为5.68%(2.28%~10.66%)。初诊A组患儿50例中,CD133-1表达为阳性的有19例 (38.00%),表达为CD133-2的有31例(62.00%),CD133-1表达、CD133-2表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的B组患儿中,CD133-1表达为阳性有3例(12.00%),CD133-2表达为阳性有22例 (88.00%),CD133-1表达、CD133-2表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初诊B-ALL患儿CD133表达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对CD133和CD34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ALL患儿初诊时,CD133-1表达水平、CD133-2表达水平同CD34表达水平村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CD133和CD34之间两者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CD133 的r=0.156,P=0.268,CD34 的r=0.087,P=0.358),见表 1。
表1 初诊B-ALL患儿CD133表达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分析[(±s),%]
表1 初诊B-ALL患儿CD133表达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分析[(±s),%]
注:CD133 与 CD34 比较,P<0.05。
分子水平CD133-1 CD133-2 CD34 29.68±37.54 43.56±34.25 63.22±38.35
2.4 B-ALL患儿MRD水平同表达与CD133-1表达水、CD133-2表达水平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治疗1个月后,B-ALL患儿的MRD水同同一时期的CD133-1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656);而同一时期的CD133-2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有明显相关性(r=0.411,P=0.051),见图 1。
图1 B-ALL患儿MRD水平同表达与CD133-1表达水、CD133-2表达水平的关系
3 讨论
通过对健康人群骨髓MNC后的CD133细胞功能进行研究发现,CD133细胞可对重建造血细胞、起始细胞等起到长期培养的作用,可在原始造血细胞在移植到新宿主之后,起到细胞的长期植活作用[5]。有关研究表明,起始细胞主要在CD133*CD34的亚群中存活,这表明了CD133可作为原始造血细胞群的标志物,且CD133相较于CD34,是更早的细胞表面标志物。
该研究针对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ALL)关于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CD133-2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初诊时,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50例中,CD133-1表达为阳性的有19例 (38.00%),CD133-2表达为阳性的的有 31例(62.00%),(P<0.05);这与赵文理等人[6]研究的 64 例 BALL患儿在初诊时CD133-1表达为阳性的有24例(37.50%),CD133-2表达为阳性的的有39例(60.93%)(P<0.05),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治疗1个月后,25例患儿中,CD133-1表达为阳性有3例 (12.00%),CD133-2表达为阳性有22例(88.00%)(P<0.05),且BALL患儿的CD133的表达同患儿的年龄、性别、异常的细胞遗传学、FAB亚型、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基因融合表达、完全缓解率、白血病危险等级等因素无显著的相关性。而朱莹莹等人[7]研究发现,在对32例BALL患儿后,其中18例患儿中,CD133-1表达为阳性的有 2例 (11.11%),CD133-2表达为阳性有 12例(83.33%)(P<0.05), 且也研究发现,B-ALL 患儿的CD133表达同患儿的年龄、性别、异常的细胞遗传学、基因融合表达及白血病危险等级等因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该研究发现,CD133-2表达在造血干细胞中占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且还推测CD133-2表达可被AC141、AC133等单克隆抗体同时识别出来,由此推测,CD133-2有可能在某一些血液系统中有着更高的表达水平。而该研究的B-ALL患儿经治疗后,其CD133-1表达已下降至正常的表达水平,而CD133-2表达在初诊时的水平较高,在经治疗后,虽有所下降,但并未下降到正常的水平状态,通过分组对比分析,发现B-ALL患儿在初诊时,其CD133-1表达水平、CD133-2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CD133-2的表达水平较CD133-1的表达水平更高,两组之间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其余的时间点相比较无相关性。B-ALL患儿在初诊时,CD133的表达水平同CD34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同CD34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同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8]。
目前,许多研究均表明在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均有一些微量细胞群LSC存在,且此种细胞群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化疗药物发生敏感作用,而这又是致使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抗癌药物能杀除人体内大量的白细胞,但却难于将细胞内的MRD杀除,进而致使白血病的复发。而有关研究表明,CD133-2阳性亚群中,可能有一些正常的造血细胞存在,五法将LSC的特性正确反映出来,因此,对于CD133这一可能存在的新型肿瘤标志靶点,使用抗CD133的抗体结合相关药物治疗,将是将CD133肿瘤细胞清除的较为有效的治疗举措。
综上所述,为有效治疗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探讨LSC的本质,对相关细胞群进行鉴定时,要保持高严谨态度,分析CD133的表达指标,充分鉴定CD133-2分子,为下一步利用CD133-2治疗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