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创造上海发展新奇迹70年十大质量进展选编

2019-10-18

上海质量 2019年9期
关键词:汽轮机电梯上海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大跨越,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经济质量大为提升。这其中,上海创造的奇迹功不可没。站在70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将再创质量新奇迹。

中国工业驱动力越来越强

历史时刻:中国第一台国产汽轮发电机组,1954年9月由上海电机厂和上海汽轮机厂等试制成功。

老上海人几乎都知道老闵行鼎鼎大名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气旗下的汽轮机厂、电机厂、锅炉厂、重型机械厂。这些企业当年号称“万人大厂”,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中国工业的中流砥柱,生产了当时国家急需的大量工业装备,诞生了许多中国机械行业的“第一台”,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打下基础。其中,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就出自上海汽轮机厂。

上海汽轮机厂前身为1946年3月28日筹建的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8月30日被国家命名为上海汽轮机厂,是中国第一家设计与制造汽轮机的企业,被誉为“中国汽轮机的摇篮”。1995年12月与美国西屋公司合资组建了由中方控股的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1999年西屋公司股权转让给德国西门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成为西门子公司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现作为上海电气与西门子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重要一员,简称:STP。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35%以上,汽轮机机组出口到东南亚多国。2006年汽轮机产量3600万千瓦,达到了全球第一。

从1953年至今,上海汽轮机厂见证了共和国电站设备制造发展史,制造了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第一台引进型30万千瓦汽轮机、第一台31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和第一台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汽轮机……创造了中国汽轮机制造史上的多项“第一”。

上海汽轮机厂是中国第一家通过 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AM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中国汽车业进入“新四化”时代

历史时刻:上海第一辆国产小轿车,1958年9月由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命名为“凤凰牌”。

我国的汽车行业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了很多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并不具有生产汽车的能力。1958年5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才成功制造了“东风牌”轿车,成为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9月30日,上海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凤凰牌”轿车则实现了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上海自主制造轿车的历史篇章,由此揭开。

1959年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检阅凤凰牌轿车。1959年国庆前夕,第一批5辆新型“凤凰牌”轿车驶向上海街头,参加了当年“国庆”庆祝活动。1964年2月,“凤凰牌”轿车更名为“上海牌”。1975年,“上海牌”轿车年产量达到5000辆,上海也成为中国生产批量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品牌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改革开放以后,上汽抓住机遇,坚定不移率先走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其后,上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汽车厂商之一。在2011年,上汽集团年产量突破400万辆,成为中国目前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从1949年到2019年,以上汽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懵懂不知”到不断创新学习,如今已经彻底告别了闭门造车的历史,快速建立起和世界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汽车制造体系,诞生了一批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和汽车企业,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2018年中国连续十年蝉联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目前,中国汽车业已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时代。

中国“垂直交通”与世界同步

历史时刻:第一台国产自动扶梯,1959年9月由上海电梯厂等试制成功。

电梯作为城市楼宇、交通站点和住宅小区等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梯服务在中国已有100 多年历史,但电梯制造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起步,而在用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则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建国初期,安装的均为进口电梯,多为美国、瑞士、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生产的。1952年,北京天安门想要安装一台由我国自己制造的电梯,任务交给了天津(私营)从庆生电机厂。4个多月后,第一台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造的电梯诞生。经过近70年发展,根据国家2017年6月发布的数据,全国电梯总量已经超过340万台。其中,仅上海市电梯拥有量为24.8万台,数量和密度均为全球城市第一,并且以每年近2万台的速度增长。

至于自动扶梯,起步更晚。1959年9月,上海电梯厂为北京重大工程制造安装了81台电梯和4台自动扶梯。其中那4台AC2-59型双人自动扶梯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批自动扶梯。1971年,上海电梯厂试制成功我国第1台全透明无支撑自动扶梯,安装在北京地铁。1972年10月,上海电梯厂大提升高度 (60多米)自动扶梯试制成功,安装在朝鲜平壤市金日成广场地铁。这是我国最早生产的大提升高度自动扶梯。

目前,中国电梯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同步,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和消费市场。世界上主要的电梯品牌企业均在我国建有独资或合资企业,全球70%的电梯在中国制造,60%至65%的电梯销售在中国市场。

中国造船及港口装备全球瞩目

历史时刻:1960年4月,江南造船厂制成的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全部采用国产钢材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下水。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运均被外国控制,船舶工业十分薄弱,拥有自主制造和生产能力的造船厂只有少数修船厂和木帆船厂。

1958年11月28日,由前苏联设计、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标志着新中国现代造船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轮,共实现了三百多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改进设计、改进工艺达一百八十多项,且全部为国产部件,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造船业翻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之后的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9年,我国渤海出现了史上罕见的“大冰害”。求新造船厂受命,仅用 101 天时间,就造出了我国第一艘破冰船“海冰 101”号,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1970年3月东方红造船厂(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华造船厂)制造的“安源”号船顺利下水;1971年我国第一艘大型远洋客货轮“长征”号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下水;2015年1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出口LNG船“巴布亚”号……

目前,中国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3大主流船型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3大主流船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除豪华邮轮外,我国已经能够建造大型天然气船、大型客滚船、大型挖泥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在内的各种高技术船舶。

不仅在船舶,在港口码头上,中国亦已形成强大装备能力。振华重工的岸桥设备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占领全球市场70%以上。智能化的“无人码头”中国方案,为全球所瞩目。

进入工业4.0时代的钢铁业

历史时刻:1978年12月,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正式动工。

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工业的脊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1978年,我国钢产量只有3178万吨,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产量从1990年的6535万吨,以每年增长600~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从1996年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我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到2005年,实现了进出口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束了中国建设长期依赖进口钢材的历史。2006年以后,中国由钢材净进口大国变为净出口大国,除少数品种外,绝大多数钢材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钢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宝钢具有典型性。

1978年,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拥有比较全面、比较完善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管理、知识等条件,可以承担引进成套先进设备工程建设的重任,宝钢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企业。

由于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做到了敢于引进、善于引进,宝钢一、二期工程引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集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流派技术之大成,体现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流水平。引进之后,很快就使宝钢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国际上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水平。从此,宝钢走上了一条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大胆探索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之路。2012年,宝钢完成钢产量4383万吨,利润总额104亿元,居世界钢铁行业第二位。2018年,在吸收合并武钢后,更名为“宝武”产能规模7000万吨,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2019年,宝武以“工业互联网5G应用”推动发展“智慧制造”,将引领钢铁业进入工业4.0时代。

中国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世界第一

历史时刻:1993年5月28日,上海轨交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通车。

我国早在建国之初的1953年就已经筹划地铁的建设,但筹建地铁并不是基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而主要基于人防战备兼顾交通运输的考虑。当时我国的地铁建设事业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地铁概念、无专业人才、无先进技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从1953年提出到1969年最终建成,期间经历了多次起落和艰难的探索。广州地铁从1958年提出,先后6次上马,但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直到1997年才圆梦地铁。与此类似的还有上海地铁,1958年开始规划设计、论证试验,直至36年后的1993年,才正式建成通车。

回顾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只有北京、香港和天津拥有地铁。其中,1969年10月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上海地铁直到1993年5月28日(1号线锦江乐园—徐家汇,6.44公里)才实现通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随后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地铁100多年走过的历程,既创造世界轨交建筑史的“上海速度”,也打破了国外专家所谓“上海软土层不能造地铁”的断言。目前,上海地铁共建成17条运营线路、415座车站,总里程705公里(包括磁浮线),地铁网络规模世界第一,客流规模世界第二。2018年,全路网共运送乘客37亿人次,日均客流1015万人次,地铁出行占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56%。随着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大,地铁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已成为滋养文化、传递文明的城市第二空间;不仅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枢纽。

大飞机托起中国强国梦

历史时刻: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

让中国大飞机在蓝天翱翔是中国梦的一部分。2008年5月11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商飞,是我国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也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大型客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大型客机是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现代高新科技的高度集成,涉及了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只有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飞机,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借助大飞机带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带领中国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群体突破。

此前,由中国航空工业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1980年实现首飞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因种种原因,自1982年起就停止研制。中国商飞继承了中国人的蓝天梦、强国梦。

成立十多年时间,中国商飞将我国自主研发的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送上了蓝天,目前ARJ21已经投入商业运营,C919正在为取得型号合格证开展试验试飞,而远程宽体客机C929也已经进入初步设计,中国的大飞机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商飞攻克了全时全权限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模块集成化的航电软件架构和设计验证技术等108项关键技术,掌握了5类4级617项专业技术。

十年探索实践,中国商飞基本走过了喷气式客机产品研制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了大飞机研制规律、研制方法和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从支线飞机到中短程窄体客机到中远程宽体客机的产品谱系,初步奠定了公司长远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能力基础,初步带动了相关基础学科、航空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我国商用飞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我国民机产业从弱到强的新征程。

自贸区推动改革开放再深入

历史时刻:2013年9月,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艰难,中国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开发区以及张江高科片区被正式纳入上海自贸区版图,面积扩大至120.72平方公里。2019年8月,上海自贸区再次扩容,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仅先行启动面积就达到119.5平方公里。

上海自贸区的全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二字体现了自贸区的国家战略高度。上海自贸区建设实际上是中国主动选择的一个新的开放试点,其核心是以开放倒逼改革提速,因此将带动并推进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同时,这些改革举措可为全国性的改革提供巨大的示范效应,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在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上,习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如今,承载着全方位高水平开放重大使命的新片区已在临港全面布局。书写新时代新奇迹,上海再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质量管理与时俱进

历史时刻: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催人奋进的号角,TMQ被引入我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适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鞍山钢铁公司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业企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走在了前面。1960年“鞍钢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鞍钢宪法”被国外学者认为,深得“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精髓。

1978年,我国开始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学习吸收了“鞍钢宪法”精髓的全面质量管理(TMQ)的理论和实践,在少数企业试点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质量管理以相当快的速度、相当大的规模在全国推广开来。为了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政府有关部门还举办了大规模的“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看人数达到了三千万人次。精益、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也逐渐被引入进来,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质量和效益。

1988年,我国等效采用了ISO 9000系列国标标准,1994年、2000年又等同采用了该标准的修订版,定名为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从政府主导到企业自觉,从鞍钢宪法到六西格玛、精益,质量管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前沿、越来越成为企业“以质取胜”不可或缺的竞争方法。

质量会议品牌国际影响力扩大

历史时刻:1994年10月首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举行。

1982年上海市质量协会成立以后,一方面服务国内接轨国际先进质量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不断积聚国际质量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构建国际质量交流渠道,参与国际质量竞争。1994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至今已举办12届,成为全球质量界公认的质量学术会议。伴随着中国质量的深入发展,朱兰、费根堡姆、克劳斯比、哈林顿、葛查莲等一大批国际质量管理大师先后到访上海,通过演讲、讲座、研讨、企业现场交流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助力上海质量高地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上海质量会议品牌影响力扩大。

近十年来,上海市质协充分发挥多年来积聚的国际质量交流与合作的优势,不断搭建高水准的国际质量交流平台,如工博会质量创新论坛、质量大讲堂公益活动等均已发展成国内外质量交流颇具影响力的优势品牌。“请进来”的同时,上海也在不断“走出去”,积极参与美国、加拿大、欧洲、亚太质量组织的质量会议,并推动企业和专家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同时,上海质量界在国际质量界也结交了许多朋友。2014年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召开,许多国际质量专家来自上海方面的邀请。2017年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发布了《上海质量宣言》,中国质量会议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

汽轮机电梯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300MW和600MW等级汽轮机通流改造经济性研究
基于自编码神经网络的汽轮机故障诊断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汽轮机轴封风机疏水管线改造
被困电梯以后
对汽轮机调速及检修相关问题研究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