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0-18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付晓南董凤玲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付晓南 董凤玲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5.67±5.89)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予以两组患者骨创伤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另予以观察组患者品管圈护理干预:①主题选定。由6~8名(本组7名护理人员)护理自愿组成品管圈,每个成员分别提出1个急需改善的问题,通过评分后选定一个问题作为主题。②拟定活动计划。参照活动时间,确定小组步骤、成员分工;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③现状分析。采用访问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现状,寻找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④对策决定。护理人员以讨论会的形式,分析问题影响因素,确定解决策略,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⑤护理改善重点。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加重健康知识以及DVT知识宣教。
附表 观察组7名护理人员实施前后的护理综合素质评分情况比较(±s)
附表 观察组7名护理人员实施前后的护理综合素质评分情况比较(±s)
组别 责任心(分) 积极性(分) 团队精神(分) QCC熟练度(分) 解决问题能力(分)实施前 7.37±1.29 7.58±1.43 8.12±1.65 7.26±1.11 6.43±1.31实施后 9.13±0.74 8.87±1.23 9.24±1.56 9.31±1.56 8.57±1.48 t 7.100 4.103 2.959 6.424 6.496 P 0.000 0.000 0.004 0.000 0.000
1.3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状况;评价观察组7名护理人员实施前后的责任心、积极性、团队精神、QCC熟练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护理综合素质,满分10分,分值越高护理综合素质越高。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78%(1/36);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发生率为22.22%(8/36),即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7名护理人员实施前后的护理综合素质评分比较 观察组7名护理人员实施后的责任心、积极性、团队精神、QCC熟练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QCC主要通过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分析、对策决定以及明确护理改善重点,让护理工作步骤清晰、目标明确[1]。本研究通过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让护理人员主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合理的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活动,建立QCC标准,现场讲解骨创伤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注意事项、护理方式、锻炼方法等,并调整护理质量评定表,了解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进度;与患者沟通交流后为患者制定个人康复护理方案,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客观评估患者疼痛,控制饮食;由责任护理人员定期评估患者康复锻炼量、时间、方式是否达标合理,并由护士长不定期抽查[2]。本研究将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对照组常规骨科术后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品管圈护理模式护理。结果为,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7名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后的责任心、积极性、团队精神、QCC熟练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采用品管圈模式,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但本研究数据较小,结果会存在误差,可通过扩大数据后精准结果。
综上所述,品管圈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现象,提高护理人员护理综合素质,推广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