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用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临床研究
2019-10-18殷维志龚国清廖慧美子
殷维志 万 浪 龚国清 彭 聪 廖慧美子
(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黄石 435000)
分泌性中耳炎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是耳鼻喉科实践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疾病[1]。该病会影响患者的听觉功能并引起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鼓膜穿孔或者化脓性中耳炎进而引起听力丧失。目前治疗该病有多种方案,有学者指出采用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效果较好[2],为了研究该结论的可信度与科学性,特进行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患者同意以及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批准,选择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我院诊断并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64例进行此次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均分成两个研究小组。纳入研究患者的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6.29±3.38)岁,两个研究小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标准:(1)在我院经过规范权威诊断确诊分泌性中耳炎;(2)可以耐受本研究使用的药物以及手术。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与穿刺抽液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按照临床指南中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麻黄碱、激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实验组患者施行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常规消毒麻醉后,在电视耳内镜的协助下,分别在鼓膜的前下以及后下部位进行穿刺,然后使用低温等离子系统扩大鼓膜穿刺点的孔径至2mm,仪器选择美国Arthro Care System系统,刀头选择4855,操作时输出功率调整为5档。扩孔径操作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对鼓室进行冲洗,直至洗出的液体变为无色透明,依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酌情增加穿刺点并进行冲洗。最后,分别用氨嗅索注射液以及普米克令舒对鼓室进行冲洗,手术完成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1.3观察指标及标准
观察并分析干预治疗后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疗效标准为:(1)治愈:患者听觉功能完全复原,疾病症状消失,气骨导差<10dBHL,测定鼓室压力图显示为A型曲线;(2)好转:患者听觉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疾病症状明显改善,气骨导差<15dBHL,测定鼓室压力图显示为As型曲线;(3)无效:患者听觉功能以及疾病症状无任何改善,各项听力相关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没有变化。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组间患者疗效差异
经差异化治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疗效差异[n(%)]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3222(68.75%)8(25.00%)2(6.25%)30(93.75%)a对照组3215(46.88%)6(18.75%)11(34.38%)21(65.63%)
注:a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显著。
2.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2例鼓膜穿孔以及2例化脓性中耳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由患者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或者该部位发生了微生物的感染引起[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耳鸣、耳部闷胀感、听觉能力下降以及中耳部位异常分泌物增多甚至引起积液[4]。临床针对该病有多种方案,如鼓室药物冲洗、咽鼓管吹张等,但各种治疗方案间的优劣尚无定论。
本研究采用的低温等离子治疗,是通过等离子产生的射频电场,使得作用部位的组织以及细胞分解成单元素,造成相应部位组织发生凝固以及脱落,起到去除坏死组织或者扩大某些孔径的目的。该方案可以在低温状态下完成,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与之相比,传统的激光以及微波等治疗方案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引起周围组织的损伤,限制了其在精密的中耳部位手术中的应用。本研究同时结合耳镜下鼓膜打孔术,该方案可以清晰直观地观测到患者的鼓膜位置,使得打孔更加精确,进一步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痛苦更小。因此,将两种技术结合应用,笔者分析认为有以下优势:(1)能够直观观察穿刺位置,使得操作更精确,还可以控制打孔的直径;(2)操作过程中能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积液性质,利于下一步的治疗;(3)有效减少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防止打孔时产生高温损伤中耳,利于患者的恢复以及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本研究中,采用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的有效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表现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这有力地印证了以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行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可以减少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值得在耳鼻喉科工作中积极推广的优秀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