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夜醒的宝宝,请这样安抚!
2019-10-18周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刘志清
文|周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 特约编辑|刘志清
在宝宝刚出生的第一年里,他的夜间睡眠情况总是令父母头疼。比如,睡不踏实、醒好多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帮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呢?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指南建议,儿童应获得足够的优质睡眠,推荐0~3个月和4~11个月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应分别为14~17个小时和12~16个小时。一般认为,多数宝宝在3~5个月就可以形成昼夜节律。
6个月的宝宝胃容量已足够大,不需要再吃夜奶来满足营养需要了。但实际上,能在这个阶段睡整觉的宝宝并不算多,据统计约有30%的1岁宝宝仍然会夜醒,有些快2岁的宝宝夜里仍要醒来吃几口奶才能再入睡。
1岁内宝宝的睡眠规律什么样?
● 1个月内的新生宝宝还没有形成昼夜节律,每天平均睡16个小时以上,每次持续约2个小时,夜里也需要醒来吃夜奶;
● 1~3个月的宝宝平均每天睡14~16个小时,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延长,有少数2个月的宝宝就可以睡整觉了;
● 3~6个月的宝宝平均每天睡13~15个小时,昼夜节律初步形成,可以逐步停喂夜奶,让夜间连续睡眠时间延长;
● 6~12个月的宝宝平均每天睡12~13个小时,白天睡3~4个小时,夜间可形成较完整的连续睡眠。
宝宝的睡眠周期与成人一样,也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更有利于宝宝的体格生长,快速眼动睡眠则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记忆功能的发展。非快速眼动睡眠又可细分为4期,1~2期相当于“浅睡眠”,3~4期为“深睡眠”。
宝宝进入睡眠状态后,通常先进入一段时间的深睡眠,然后是快速眼动睡眠,再进入浅睡眠,这样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在婴儿阶段为40~60分钟。新生儿的快速眼动睡眠可占整晚睡眠时间的50%,以后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下降,6个月时快速眼动睡眠约占30%。一个睡眠周期结束,需要由浅睡眠再过渡到深睡眠,有些家长称之为“接觉”。能睡整觉的宝宝,通常是能顺利进行“接觉”的宝宝,可以自己由浅睡眠再进入到深睡眠阶段。那么,怎么能提升宝宝的“接觉”能力呢?
尽量不打扰“正常醒来”的宝宝
细心的家长会注意到,宝宝夜晚熟睡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睡不踏实”的样子,如翻身动来动去,喃喃自语或发出声音,眼皮下可看到眼球在移动,呼吸浅快而不规则,还可能有微笑、皱眉、吸吮、动鼻子等小动作或“微表情”,这正是快速眼动睡眠或浅睡眠的表现。对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急于叫醒宝宝,此时给宝宝喂奶、换尿裤,或者抱起来哄一哄、摇一摇等,都会扰乱宝宝的睡眠周期,还可能引发宝宝的不良情绪,延长再进入睡眠的时间。
对于这些夜间“正常醒来”的宝宝,家长尽量不要打扰,可耐心地多等一会儿,给宝宝足够的时间自己调整,可以是几分钟到二三十分钟,让宝宝顺其自然地学习和练习“接觉”—尝试自己由浅睡眠再进入到深睡眠状态。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与习惯,轻抚或轻拍宝宝,给予宝宝需要的安全感,帮助宝宝放松下来,但应避免给宝宝形成必须依赖大人哄才能再入睡的不良习惯。
调整频繁夜醒的宝宝的作息
当宝宝在夜间彻底醒来时,会有明显的哭闹,或清醒地睁开眼睛要找妈妈吃奶,还有些宝宝可能会坐起来或想下床玩,等等。这时家长先要了解宝宝有无不适或可能的疾病症状,再尽量减少室内声音、光线等的刺激,安抚宝宝回到小床上躺下、逐渐安静下来,可暂时采用熟悉的方法帮助宝宝入睡。例如有些宝宝此时似乎需要吃几口夜奶,其实可能是更依恋妈妈身上的味道;有些宝宝喜欢依偎在妈妈身边,搂一搂、拍一拍,但尽量不要抱起宝宝或摇晃着入睡;有些宝宝有使用安抚奶嘴或吸吮手指入睡的习惯,通常1岁内会逐渐减少;还有些宝宝有自己喜欢的安抚物,如小玩具或小毛巾等,只要保证安全与卫生就可以使用。
如果宝宝一段时间内频繁夜醒,就需要家人一起来帮助宝宝调整全天的作息时间了。
● 先要检视宝宝的睡眠环境,室内温湿度、被褥和衣物等是否舒适,宝宝的小床最好放在妈妈的大床旁边。
● 宝宝白天小睡时室内不必安静昏暗,家人可照常活动;晚上则应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睡眠仪式,如睡前洗澡、穿好纸尿裤、亲子阅读或听故事,在宝宝疲倦有困意时再躺到小床上,调暗灯光,可以听轻柔的音乐,减少交流与互动,让宝宝自己安静下来直到入睡,再关上小灯。
● 宝宝白天不宜睡得过多、午觉也不宜睡得太晚。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夜里不睡,就刻意让宝宝在白天多玩少睡,如果睡前过于兴奋或疲倦,都可能会导致频繁夜醒、夜惊或做噩梦,不利于宝宝获得优质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