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
2019-10-17赵永娣
赵永娣
摘 要:在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基础上,一些问题也开逐渐被暴露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水生态的安全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整体系统中的绿地系统因为在开发低影响雨水系统中承担着载体的重要角色,也就因此成为了海绵城市体系构架中的重要研究环节之一,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与之相对应的绿地系统编制以及规划整体过程的研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响应。本文就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剖析入手,并站在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将绿地系统自身的发展特性予以分析,在文后提出了相应的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规划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发展;特点分析
1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剖析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灰色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建筑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城市系统中的不透水性的铺装面积也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加的趋势,致使绿地系统面积得以缩小,再加之对于水资源在开采以及使用中不合理,使得自然形式的水循环形式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引发诸多的城市内涝等诸多水生态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呈现出越发严重的倾向,城市中的绿地系统自身在雨水径流量以及峰值流量的调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在2014年的时候,我国的住房以及城乡组织部门共同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自此进入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响应的研究。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第一批的海绵城市建设名单出炉,并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财政补贴,由此就掀起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热潮。
2 在海绵城市建设角度下绿地系统的特点分析
2.1 直接性特点
海绵城市体系自身就是通过综合使用渗透、滞留、蓄水、净化以及排水这几种方式。做到全面控制地表的雨水径流,力争将自然形式的水循环过程予以恢复。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改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使用城市绿地中针对雨水的渗透、存储以及净化功能,在“雨水花园”等建设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的高效控制,并将随之而来的径流污染程度予以削弱。在一些城市化程度相当之高的城市中,绿地系统作为开发低影响雨水系统的重要载体,除去应有的保障自然形式水循环过程的作用,在其他诸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2.2 系统性特点
整体海绵城市体系中主要关注的部分就是那些分布上不均匀的,并且存在着雨水径流以及污染问题的地区,绿地系统中的在分布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点状绿地,带状分布的绿地以及面状分布的绿地,可以针对雨水共同发挥相应的渗透、截留、存储等作用,从而实现针对雨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对随着降雨而来的径流以及污染予以削减。绿地系统中各种分布类型的绿地所形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绿地网络可以完全符合海绵城市在架构中的布局,并且绿地系统的规划以及海绵城市的规划二者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指导,借此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绿地以及海绵城市系统,最终就可以实现城市雨洪问题的有效控制。
2.3 协同性特点
在2014年我国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就将整个中国大陆地区换分为五个区域,并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个人各区域内部的年度总径流量控制率的两个极值予以限制。以此为基础,在依据各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现状以及资金保障力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屋面绿化、透水铺装等诸多方面的进行协调性的组合而诞生的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可以实现和城市系统中的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协调性的工作,将城市系统中的雨洪问题最大程度予以解决。
3 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规划方式
3.1 将优化集雨功能作为导向的绿地规划以及布局上的优化
在对绿地系统内部的空间分布在调蓄雨洪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结合上城市具体的规划建设图纸就可以实现绿地系统中配水压力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城市自身的排水压力因素对于内涝问题而言就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将城市系统中的地形、道路分布以及排水网络分布及其效能等方面進行综合考虑之后,将这个绿地系统的分布进行对应的调整,借此就可以形成一个集雨用的绿地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将城市中绿地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以及规划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以及调整,并最终将之融入到规划或者是中心区域内部的绿地系统之中。对于那些在排洪方面压力相对较小的区域对于地表径流的实际吸纳工作完全是依靠内部的绿地系统通过使用源头类型的消减方式予以实现,而那些在排洪方面承担着较大压力的区域,是将绿地系统作为中转站,然后依靠周边区域内部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地将这部分雨水予以消纳。
3.2 在海绵城市建设角度下用于集雨的绿地类型分析
将一些不投入使用的排水压力区域作为一个基本类型的单位,站在成本投入以及景观两个方面,对于全部分区内部的绿地系统进行相应的评价,将这些绿地系统划分为分别负责源头性质削减、中间传输以及最终调蓄三方面的工作的绿地类型,并让其成为优化集雨用绿地系统空间分布格局之时的备用绿地。除此之外,将绿地系统中的水处理功能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当针对城市中心区域开展相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之时,需要首先将集雨用绿地系统在中心区域中的实际定位以及具体面积以及分布等等指标予以明确,并随后将负责某一项功能的绿地面积予以确定,借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集雨用绿地系统。
3.3 集雨用绿地系统的具体优化对策
城市中的绿地规划中的具体实施对策以及建设中的具体内容,对于整体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需要站在不同区域内部的排水特点的差异之上,从其承受的排水压力差异出发提出与之对应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及绿地系统的优化对策。通过情景模拟以及概率计算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对不同区域内部的降雨量进行估算,与此同时结合上成本投入以及景观具体评价两个角度,对于绿地的分布进行相应的适应程度分析工作。借助于目前现有的SWMM软件,将建设模式予以多样化的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将各个区域内部的绿地系统实际可以处理的雨水径流量予以计算,借此将各个区域内部需要添加的绿地面积予以确定,为接下来的建设环节做出相应的指导工作。此外,还可以根据软件模拟而出的绿地系统雨水径流量数据,将建设环节中的绿地下陷深度等等其他方面予以确定,从而将各个区域的集雨用绿地系统建设方法进行确定。
4 总结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以及灰色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发展,在提升城市系统中建筑密度的同时,也无形中降低绿地系统的面积,致使城市自然水循环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城市内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也正是因此,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开始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直接、系统、协同三大特点,在将优化集雨功能作为规划指导的基础上,对于所需功能的绿地类型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进行模拟以及计算,并最终实现其规划的优化,以便为后续的绿地建设提供详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裴力.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广州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 施丽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74.
[3] 李方正,胡楠,李雄,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7):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