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标准三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疣状胃炎患者的效果
2019-10-17胡水才
胡水才
铅山广慈医院 (江西上饶 334500)
目前,疣状胃炎的发病病因和其发病机制尚处于研究阶段,公认说法认为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空泡毒素与其病变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疣状胃炎患者的重点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1]。本研究主要分析高频电凝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处于成熟型的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疣状胃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所有患者接受胃内镜检查后均确诊为疣状胃炎,进行活检后均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5~68岁,平均(49.2±5.1)岁。试验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7~69岁,平均(49.8±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治疗方案,亲自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项目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下发资质认定文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服用奥美拉唑(上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945718)20 mg/d,3次/d,服用阿莫西林(贵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70120054)0.5 g/d,3次/d,服用克拉霉素(杭州正宇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0912737)0.5 g/d,3次/d,均在饭前0.5 h服用,连续服药治疗2周。
试验组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对所有疣状进行高频电凝治疗后给予标准三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高频电凝灼除成熟状态疣状隆起,使用电凝器紧贴于疣状隆起病灶表面,进行电凝治疗后观察到黏膜表面色泽转变为白色或深黄色即可结束治疗[2];手术结束后,采用标准三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治疗方法与疗程均与对照组相同。
1.3 临床评价
(1)记录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准则:治愈,内镜下疣状隆起完全消失,并未出现非典型增生和肠化、萎缩症状;显效,内镜下疣状隆起消失面积超过三分之二,非典型增生和肠化、萎缩症状减轻;有效,内镜下疣状隆起消失面积超过二分之一,非典型增生和肠化、萎缩症状无变化;无效,内镜下疣状隆起消失面积未超过二分之一,非典型增生和肠化、萎缩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2)在两组结束治疗3个月后,检测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使用黏膜快速活检法,检出为阳性即为根除治疗失败,阴性为根除成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9.5617,aP<0.05
2.2 两组幽门螺杆菌清除效果比较
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0.2%(37/41),高于对照组的82.9%(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28,P<0.05)。
3 讨论
疣状胃炎又可称为痘疹样胃炎,1990年的悉尼医学大会将其定义为隆起性糜烂型胃炎,根据内镜表现,又可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3]。疣状胃炎属于非常特殊的一类慢性胃炎,病变出现非典型增生时,发生癌变风险较高,有研究表明疣状胃炎患者患胃癌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慢性胃炎患者[4]。在慢性疣状胃炎患者的治疗中,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意义重大,但是单纯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仅对未成熟期疣状隆起病变效果较好,治疗处于成熟型的疣状胃炎患者效果不理想。处于成熟型的疣状胃炎患者治疗手段更加复杂,需要接受内镜下电凝灼除配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高频电凝利用电流产生的高热,可以消除疣状增生的炎症和腺体,使其凝结和坏死,达到灼除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成功率。
综上所述,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疣状胃炎患者临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