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价值
2019-10-17刘佳玲
刘佳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上海 200062)
急性脑损伤属于临床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急性脑损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1]。该病具有病情危急、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MRI等,为了了解不同的检查方式在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6~78岁,平均(45.8±5.3)岁;致伤原因,意外伤21例,坠落伤30例,交通伤29例。患者入院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不清醒、头晕、头痛。纳入标准:患者均拟诊断为急性脑损伤。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合并其他疾病、失访患者。
1.2 方法
1.2.1CT检查
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常规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扫描参数:电流250 mA、电压120 kV、层厚1 mm。使用碘海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剂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确定。
1.2.2MRI检查
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正交线圈扫描。扫描参数:横轴为SET1WI、TSET2WI、DWI、FLAIR,辅助冠状位、矢状位T1WI。扩散加权成像采用平面回波序列,设置矩阵为256×234,行2~3次加层扫描[2]。
1.3 观察指标
将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与MRI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硬膜外(下)血肿25例、脑挫伤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颅骨骨折10例、脑深部伤4例。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式在不同损伤部位的诊断情况比较
在轴外、脑内不同部位损伤诊断中,CT与MRI均能够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且在脑内顶枕叶损伤中,MRI诊断准确情况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在不同损伤部位的诊断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当前,急性脑损伤的病死率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CT是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损伤的主要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范围,为急性脑损伤患者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3]。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可以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损伤诊断准确率,但是与CT诊断相比无明显差异性[4]。
CT与MRI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诊断急性脑损伤的方式。CT诊断快捷方便,对于配合度较差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CT扫描后能够迅速成像,方便医师观察患者颅骨以及脑组织,尽快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其缺点在于无法有效呈现出较小的出血病灶,容易漏诊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CT诊断存在辐射性,对患者健康有一定影响。MRI诊断的优势在于对细小病灶同样具有高灵敏度,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小出血病灶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缺点在于需要患者高度配合,而且成像缓慢,容易延误患者病情,而且MRI诊断费用高于CT诊断,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
CT与MRI诊断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用,医师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病情严重的急性脑损伤患者首选CT诊断,结果呈阳性患者可评估其病情,再决定是否进行MRI诊断,或者在进行基础治疗后,再进行MRI诊断[5]。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与CT在诊断急性脑损伤中均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外、脑内不同部位损伤诊断中,CT与MRI均能够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且在脑内顶枕叶损伤中,MRI诊断情况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与MRI在急性脑损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尽管MRI诊断准确率要高于CT,但是在临床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或将两者相互结合,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