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里,红色无处不在

2019-10-17文丨

遵义 2019年19期
关键词:砚池遵义市大娘

文丨■ 何 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84年前,当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七律·长征》这首壮丽诗篇时,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这段血与火的万里征程,有太多历史事件足以载入史册。

红花岗区是遵义市旧城市建筑群主要所在地,作为遵义市近现代以来的中心城区,红花岗区地理位置优越,北上重庆,南下贵阳,西进四川,是黔北交通枢纽。中央红军长征时,红花岗城区为遵义县县城所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而名扬中外,成为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之城”。

治病救人牺牲的“红军菩萨”

红军山烈士陵园,背倚小龙山,前傍湘江河,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是市民晨练爬山的好去处。在陵园内部,有一座红军坟,墓裙以青砂石砌成,上面封土,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正面阴刻“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来到墓前瞻仰的游客亦或年纪不大的市民,往往以为这是为了纪念长征时牺牲的红军战士而搭建的墓冢,殊不知这座坟墓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感人的故事。

笔者驱车来到了红军坟原址,红花岗区南关街道镇隆村桑木桠村民组,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没走一会儿山路,一座小红军坟便映入眼帘。这时,一位在不远处耕作的大娘看到我们站在红军坟前,连忙小跑着过来问道:“你们是来上香的,还是来采访的?”看到大娘对来访的笔者一点儿也不陌生,我们便同大娘愉快地交流起来。大娘叫王兴慧,虚岁七十,她本身是外嫁到该村的居民,在此看护、修缮红军坟已经两年有余。她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激动地向笔者讲述红军坟的故事。

1935年1月红军一进遵义的时候,大娘的婆婆是桑木桠本地一名普通村民,那时当地流行鸡窝寒(伤寒),驻扎在不远处的红军部队便派出卫生员给乡民治病。哪想部队紧急开拔,卫生员只能只身一人追赶部队,途中遭到地主武装杀害,牺牲时不到20岁。噩耗传来,桑木桠村民悲痛万分,自发为他修建坟墓怀念祭扫。虽然坟墓几经反动分子破坏,但红军医生的故事就此流传开来。在红军离开后,那些因贫致病的人常带着香烛纸钱来到坟前祭拜祈祷自己早日康复,到后来,周边居民乃至邻近县区的人,凡遇家庭不和、痛失亲友或者苛捐重税、强征兵役等苦难之事,便来到红军坟前吐诉,希冀“红军菩萨”保佑他们逢凶化吉。时至今日,红军坟前仍香火不断,有商人、医生、退伍军人,有求子的、求学的、求健康的, “红军菩萨”早已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向往光明的化身。虽然红军坟纪念主址已经迁往红军烈士陵园,当地红军坟却也保留下来,茂盛的竹林下,镌刻在石头上代表红军的大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旁边还有供奉“红军菩萨”金身塑像的小庙,红香红烛红丝绸红灯笼一应俱全。

两座山见证遵义大捷

老鸦山,位于遵义老城南面,沿着环山公路缓缓向上,便来到了山顶,如今这里坐落着的是遵义电视台雷达信号站。进入到楼内观景台,整个老城片区尽收眼底,沿着观景台走上一圈,仿佛在边走边欣赏一幅绚丽的城市风俗画卷。俯仰之间,风起时林海涌动,云散时霞光满天,眺望相接之峰峦,遥看穿城之湘江,大好风光,美不胜收。这样的景色得益于老鸦山高危崎岖的地势(海拔1058米),因此老鸦山也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制高点。

1935年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8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59师、93师从贵阳增援遵义黔军。红三军团与敌59师在老鸦山就制高点反复争夺,鏖战数日。在西连老鸦山的红花冈上,也在爆发着激烈的战斗,红一军团经过5小时激战,成功击溃了敌93师。紧接着红军分路包抄,奔袭忠庄铺吴奇伟指挥所(今红花岗区忠庄镇政府驻地)。红军将残敌一直向南追至乌江岸边,除敌将等数十人渡过乌江外,1800多名残敌全被红军俘虏,史称“遵义大捷”。后人凭栏遐想,很难在脑海里构建出当时的完整画面,但可以知道的是,和湘江战役、娄山关战役一样,脚下这片土地浸入了红军战士的战斗热血,冲锋的军号隐隐在山风中回响。

传承红色基因的“小小宣讲员”

要说遵义市城区人流最多的景点,莫过于遵义会议会址,一年四季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会址入口处的服务台可以提供随行专业的讲解员。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遵义会议会址迎来了这样一位特殊的讲解员。

12岁的王砚池系好了红领巾,笔直地站好对着访客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开始了她正式作为“小小红色宣讲员”工作的第一天——带领访客参观纪念馆并讲解当年红军在遵义各地征战的历史。

四年级时,王砚池就开始报名参加由红花岗教育局举办的在市、区示范学校选拔“小小红色宣讲员”的活动。她就读的遵义市文化小学毗邻遵义会议纪念馆。从小接触周边红色历史遗迹的她,一边聆听家人老师讲述的革命历史故事,一边看到各地往来参观的游客,这些都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有趣的是,像王砚池这样的“小小宣讲员”年纪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不过14岁,他们已经成为展示遵义市青少年风采和红色文化魅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对于一名小学生,要深刻了解红军在遵时的历史细节,并生动地讲解给各个职业、不同年龄的受众,实在是很大的挑战。王砚池不仅要在纪念馆接受每天时长多达4小时的培训,她也常常在放学回家后在父母的陪伴下背诵讲解词。

“随着我学习了解到的知识越多,我越来越觉得红军为人们做了许多事,他们是那么勇敢顽强,他们带给我的影响时刻都在身边。” 王砚池这样说道,自从参加“小小红色宣讲员”活动以来,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也更加敢于迎难而上了,这不仅体现在学习功课中,在被游客“问住”时,之后她也会查阅书本,或者直接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请教。

当笔者问到王砚池以后有什么梦想时,她说自己很喜欢读路遥和曹雪芹的作品,现在她最大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文字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什么万里长征彪炳史册,为什么长征中的故事被人久久传颂,为什么长征精神光芒万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当代中国的路,每个国人的路,都是或大或小的“新长征”。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戒空谈,踏实干,才是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砚池遵义市大娘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过梅林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专注
专注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王大娘钉缸
推销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洗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