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结海洋文化的命运共同体
2019-10-17宋佳
□ 本刊记者 宋佳
海洋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文化正在成为各国间合作共赢的桥梁,我国也正在用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化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海洋认知的新高度,也是全球海洋观的新境界。图为2019东亚海洋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图 / 郑良国)
海洋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文化正在成为各国间合作共赢的桥梁。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部署,海洋文化正在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用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化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如何以全新的历史观来认识海洋?今天我们必须改变哪些观念,才能更好地拥抱蓝色文明?在2019东亚海洋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上,新颖的观点与鲜明的文化态度,令现场听众意犹未尽。
海洋文化与文学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孕育一切生命的伟大母体,海洋与爱情、战争等一样,也是人类文学艺术表现的题材。辽阔而富饶的海洋,为古今中外作家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东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的资源,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海洋文化,对于进一步开发海洋文化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意义。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学?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许晨认为,凡是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抑或通过描写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国防等方面的生活,来反映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就是海洋文学。它与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
海洋文化对于文学艺术而言,既有先导引领意义,又有升华激励作用。虽然古人因认知局限误把海洋看作灾难象征的来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却在文学作品中激发出一种百折不挠和奋力拼搏的抗争精神:如在《鲁滨逊漂流记》《海的女儿》《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借助海洋的描写来表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展示了人的意志与尊严。“文学创作者需要保持旺盛的激情与想象力,才能写出无愧于大海和具有恒久艺术生命力作品。从海洋文学作品中,我体会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教育以及旅游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在线研制海洋重大装备蛟龙号的艰辛历程,还是描绘挑战大自然极限而献身的航海家,都展示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身影和不屈不挠精神。既表现他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又是年轻一代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同时为当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许晨补充道。
海洋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是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李少青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智慧成果,科学是理性智慧,艺术是感性智慧。科学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则需要科学帮助。因此,艺术工作者不能只埋头从事创作,还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把自身的进步和沉淀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信仰、情怀和担当;其次,艺术家在创作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始终为人民创作。把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再次,要担当起传播文化的责任。艺术家要做审美价值的引领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和学术性等方面专长,弘扬主流审美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做文化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海洋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是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从左到右依次为周和平、葛剑雄、渡边直子(图 / 郑良国)
为文旅产业注入海洋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旅游业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的11.04%,间接带动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9%,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亿多人次。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洋文化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掀起了一股海洋文化旅游的热潮。
左手文化,右手旅游。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王列生认为,中华文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地理上离海洋很近,在心理上却离海洋很远。因此,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分支,海洋文化旅游首先要有文化,其次才能有产业。比如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落户在青岛市即墨区的鳌山湾畔,在蓝色硅谷区配套设立的展室正在成为海洋科技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并就更好地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给出了具体建议。在加强典籍整理方面,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文献收藏单位要加强对涉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为海洋文化旅游提供文献依据;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他认为,文物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为海洋文化旅游提供物质载体,由此来提升文物的利用率,让文物“开口说话”;在加快建设配套设施方面,以文化景观为中心,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工作中,要注重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注重保留原有的村貌;在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新业态方面,建议开展农耕文明的体验游、传统渔业捕捞观光游等旅游线路产品,让人们了解中国农耕历史,体验渔民的生产活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周和平建议开展有海洋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优先发展与游客的吃住行配套设施,在为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东亚各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如火如荼,正在成为东亚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苏满表示。
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不仅不是隔断各国沟通联系的障碍,而是日益成为不同文明间开放兼容、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中日文化友好交流使者渡边直子女士说。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海洋认知的新高度,也是全球海洋观的新境界。“如果不形成利益共同体,海洋对我们来讲,不可能成为一个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表示。这意味着,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各国之间要本着合作研究、共享成果的原则共同开发,协商互利。以世界著名的石油集中出产区北海油田为例,其所出产之石油为沿岸英国、挪威和荷兰等国所享有,挪威曾是北欧地区最穷的国家之一,但是通过共享开发机遇,成功跻身世界富裕国家的行列。
海洋文化的传播应该遵循文明互建的原则。海洋文化同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鉴,缔结成为海洋文化的命运共同体。“正如费孝通所说,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解、欣赏、赞美对方的文化,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文化多样多元的同时,找到我们的共同的利益,找到我们共同命运的基础。”葛剑雄说道。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言: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海洋文化也将沉淀为人格,在不久的将来,在各国间合作共赢中也将会激荡着海洋文化的因子。对于海洋文化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餐桌的美食中,也不仅仅体现在地理的版图上,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