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负责任的家长:家庭教育如何应对网瘾

2019-10-16刘长海孙婧

人民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码产品规则家长

刘长海 孙婧

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每位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性课题。面对网瘾,一般家长会采取封堵的办法:在孩子出现网络沉迷时,通过批评、断开网络、没收手机等方式持续进行限制,以期强行斩断孩子对网络世界的迷恋。从媒体报道的网瘾案例来看,封堵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有时还激化亲子矛盾,引发不可挽回的悲剧。这提示我们,治标更要治本,家长有必要分析“网络为什么对这些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抗拒网络的吸引”等问题,及早规划,系统引导,才能有效应对网瘾。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网瘾少年

网络客观地摆在所有青少年面前,有些人沉湎其中,无节制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虚拟世界之中,荒废了实体世界中的学习、社交和生活,出现价值观迷失、社会适应不良、学业失败等后果;有些人则没有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保持了平衡,社会化进展顺利。这说明我们需要从网瘾少年的个体特点和成长环境入手,探寻网瘾的成因。

其一,网络世界轻松有趣,学习生活单调枯燥。当下,学习负担沉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客观存在: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入了一场与分数、名次相伴的比赛,竞争的紧张乃至残酷程度在初中、高中愈加升级。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更让这场学习比赛大大提前,甚至升级为一场无尽无休的人生竞赛。孩子缺少休息和娱乐,那些在分数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渴望逃离。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方式,到网络世界中寻找乐趣成为一种便利的选择。

其二,网络平台交友容易,日常生活缺少友谊和关注。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青少年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友谊;然而,一些孩子的归属需要在实体世界中没有得到满足。以网瘾常发的中学阶段为例,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伙伴;在分数压力的挤压下,中学生在校内与同学的交往机会有限,家长也给孩子交友设置了很多障碍;有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仅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均无暇顾及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因素使孩子缺少朋友。而在网络世界里,完全陌生的两个^、可以在一两分钟之内成为队友、盟友,相约每天同时上线,彼此之间毫不吝惜赞美和关心(如随时送上有趣的图像、表情),使网络交际成为满足青少年交往需求的重要形式。

其三,网络世界盛行奖励,日常生活缺少赏识。成长中的青少年渴望确证自我价值,但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得到欣赏:在以分数论高下的学校生活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少能得到教师和同学赏识;回到家里,也是不断受到家长批评、训斥;长期没有起色的孩子甚至慢慢被忽视,如家长对一些孩子的态度是“我对他/她已经不抱指望了”。网络却是一个奖励盛行的虚拟世界,或美或丑的造型、或幽默或粗俗的发言都可能造就“网红”;网络游戏更是将积分、升级等奖励手段发挥到极致,很容易满足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吸引他们长时间停留,乃至遗忘了线下的世界。

其四,一些家庭长期缺少规则意识培养,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有不少家庭对孩子溺爱、娇纵、迁就,家庭生活没有章法,家长的管教缺少权威,以致规则意识缺失弥散在孩子学习、起居、社交的方方面面。当家长试图在网络使用方面严格管理时,孩子会无视规则,不断突破底线,最后演化成为严重的网络沉迷。

综上所述,网瘾的形成,与部分青少年对趣味、友谊、关注、欣赏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有关,与他们缺少自我约束能力和规则意识有关。相反,在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家长可能并没有针对孩子上网做多少专门工作,但他们努力让孩子拥有稳定、多彩、有趣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关心、欣赏、鼓励孩子,对孩子严慈相济,促进孩子生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瘾发生的可能。

预防网络成瘾:把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

传说古人治水先是采用封堵的办法,无效之后才换成疏导法,后者不仅让人们免于水患,而且开凿出来的河道可以造福百姓;为了防止田里杂草丛生,哲人推荐的高明办法是首先在田里种满庄稼。这些智慧启示我们,应对网瘾,救灾不如预防,封堵不如引导。针对网瘾成因的复杂性,家长有必要实施系统引导及早预防,—方面可以免除网瘾困扰,另一方面还能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这才算是未雨绸缪、标本兼治的上策。

首先,協助孩子规划人生,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不能把家庭当作“八小时之外”的休闲场所,推卸教育责任,而要把教导子女当作人生的重要职责,细致思考家庭教育的目的(即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和方法(即如何促进孩子成长)。

要积极思考社会发展对公民素养和能力的要求,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应该有发达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明白“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不要止步于口头说教,而要将对子女成长的期望落实到日复一日的引导之中,如要从小带领孩子观察自然、探索世界,唤起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协助孩子胜任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带领、支持孩子从事角色扮演、同伴交际玩耍、艺术表达、服务他人等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要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放在家庭事务决策的重要位置,在安排家庭活动、布置家庭环境时,首先思考这些安排对子女成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能仅仅把孩子看作需要照顾的对象,不能满足于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网络使用方面,要警醒地看到网络世界对孩子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冷静思考孩子是否做好了拥有数码产品的准备,而不要攀比式地为孩子配备高档新奇的数码产品。要认识到网络、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处于辅助地位,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形成有节制上网、适度娱乐的观念,打好网络沉迷的预防针。

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不仅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家长要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协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动手、动脑、健体、审美、服务、交际等方面的兴趣,增加在这些方面的物力和时间投入,创造比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更加有趣的活动经验,如全家一起读书、下棋、运动、做家务、走亲访友、郊游旅行、参观博物馆和欣赏音乐会,支持孩子结交朋友、参加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都能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精彩,让孩子的发展更加全面而有活力。

然后,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引导孩子生成阳光心态。

家长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孩子重要的成长伙伴。家长的关心、欣赏对于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促使孩子养成阳光心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长的缺席、忽视、粗暴、指责都可能拉大亲子距离,将孩子推向网瘾泥潭。

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投入时间。父母不能把家长职责狭隘地理解为赚钱养家,忽视孩子丰富的心理需求,或者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使孩子沦为事实上的“心理孤儿”;而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认真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陪孩子活动,乐于了解孩子琐碎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同伴交往故事,耐心感受孩子可能略显幼稚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体验到基于平等的关心。家长要为孩子多多营造一家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如陪同孩子搭积木、做手工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而一边陪孩子一边“刷”手机或者给客户打电话等做法则会让孩子感觉到失落。

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欣赏。要意识到欣赏、鼓励在满足青少年归属需要和自尊心方面的必要性,对学习成绩不佳、表现平平的孩子更要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保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的热情;要着眼于孩子的进步来表达欣赏,用“今天的字写得好看多了”这样细致入微的欣赏来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指明成长的方向;对犯错误的孩子也要保持欣赏的态度,要理解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耐心地帮助孩子改过迁善。

最后,建立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引导孩子生成规则意识。

家庭教育是逐渐放手、促使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幼儿完全依赖家长,所有行动都在家长的视线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空间扩展,亲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成年后,孩子要独立进入社会,在远离家长的地方创造自己的人生。可見,拥有规则意识是个体独立的重要前提,培养规则意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

在孩子接触网络之前,规则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在家庭中全面展开。负责任的家长需要冷静地思考家庭生活中的规则,明确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如勤奋学习、礼貌待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在孩子接触网络的起步阶段,与网络使用活动有关的规则意识培养就要正式登场。

与网络使用有关的规则主要集中在数码产品配备、使用和没收三个方面,在为孩子配备数码产品时,家长最好有预见性地与孩子就这些规则“约法三章”。一是要明确为孩子配备数码产品的前提条件,把好数码产品的入口关。要求孩子靠自己的优良表现来获得拥有数码产品的资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时,才能同意给孩子配备数码产品,不能因为家里有多余的数码产品就随便送一部给孩子使用,不能把配备数码产品当作收买孩子好好学习的手段,更不能受制于孩子“你不给我买我就不上学”的要挟。二是要明确数码产品的使用规则,重点是管好数码产品使用时间。青少年的自制力有限,家长不能放任孩子的网上冲浪行为。要与孩子约定每天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约定当孩子学习状态、品行表现出现波动时的奖惩措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此外,还要限制孩子的网上消费、交友和浏览活动,禁止孩子在游戏、聊天过程中使用粗俗语言,这些规则都有助于防止网瘾发生。三是要明确没收数码产品的合理程序,减少激烈冲突的风险。数码产品是孩子与外界联系的一个渠道,承载着孩子的兴趣、社交和秘密,切忌出于震怒而冲动地抢走孩子手中的数码产品,让孩子出于维护上网权益或担心隐私泄露而走极端。当孩子的表现触碰了亲子约定的暂时没收数码产品的红线时,家长仍然要保持平和心态,提前告知以便孩子在上交数码产品前完成与网友的对话、删除个人隐私内容,做好暂时告别网络世界的心理准备,还要说明何时、何种条件下将归还数码产品,也可以允许孩子取出SIM卡或者给数码产品上锁,以消除孩子担心秘密泄露的不安心理。

规则的制定要以平等沟通为前提,既向孩子讲明道理,又要倾听孩子的观点,确保规则的合理性。一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思考网络带来的益处和危害,明白“为什么现在不能给你买手机”“为什么你不能无限制地使用手机”等规则背后的道理。二要在规章制定过程中学会妥协,适当体现对孩子的奖励或让步,如规定周末或学业进步时可以增加一定的游戏时间,有助于取得孩子对规则的认同,不能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规则要保持公平性,对家庭成员一视同仁,并且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家长做好适当使用数码产品的示范,能够减少孩子对规则的对抗情绪。一要带头遵守规则,家庭中每个人的网络使用都要努力做到有益、有度、有取舍。二要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尽量控制自己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不可随意马虎。三要尽可能将手机和网络用于提升自我、协助工作,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锐意进取的榜样,不能用“人到中年不需要奋斗”等借口为自己狡辩。

在制定规章之后,家长要持续严格地执行规章,确立规则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是逐步成长的,家长有责任陪伴孩子慢慢成长。一要确立家长内部的统一立场。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共识,成立管理同盟,不能让孩子钻空子。二要坚持正面引导,不要吝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的赏识。要在孩子自觉遵守上网规则时予以表扬,在孩子学习和生活表现良好时适当给予增加上网时间等投其所好的奖励,这些合情合理且恰如其分的赏识可以促进孩子对规则的自愿认同。三要做到令行禁止。当孩子出现沉迷倾向或者因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品行时,要严格依规减少上网时间,直至将数码产品没收一段时间,确保规则的权威性,不能只是唠叨批评而不采取有力措施。

以上建议,旨在系统培养孩子对日常学习、劳动、社交的兴趣,在实体世界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成为自主自律的行动者。有些做法初看起来与上网指导并非直接相关,但从长远看,对预防网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以培养自律为宗旨的中小学生管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BEA15006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邢星

猜你喜欢

数码产品规则家长
家长错了
旅途不设“线”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二则
让人美丽的数码产品
黑·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