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校本实践
2019-10-16李传庚
【摘要】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为解决上下学校门口拥堵问题开展“护学伞”活动,由家长轮值护送学生上下学,此活动引发家校责任共担、规划教育、关爱教育等,得到场景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护学伞;场景学习;场景思维;大爱大德大情怀
【作者简介】李传庚,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京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创建于1912年,校名源自毗邻流传着数百年孝道故事的“三牌楼”牌坊。学校门前是一条连接着玄武湖、紫金山、扬子江的城区主干道。这所被文化浸润的百年老校,与社会、時代的脉搏一起跳动。7年来,以“护学伞”为项目,让教师、家长、孩子卷入了这一特定的教育场景中,给学校治理带来了多元丰富的价值与启示。
“护学伞”,创设一个家校共育、责任担当的教育场景
随着学校的发展,门前的主干道每到上学和放学时段就变得拥挤不堪,常常是四条车道被家长私家车占用了三条。2012年岁末,学校校务委员会在一次会议中触及到“门前拥堵”这一问题时,大家发言踊跃。
2013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校务委员会的教师、家长及学校行政人员,身穿印着“校务委员会的”红马甲站到学校门前主干道上。他们指挥车辆,为学生打开车门,送孩子通过慢车道。过往的市民、送孩子上学的家长都把目光聚焦到校务委员会成员身上,心里多了一份感动。
14位志愿者来自不同岗位,他们克服困难,每天早上7点半就开始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为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两个月后的期中家长会上,学校发出全员参与“护学伞”活动的倡议,并且很快得到2000多名家长的积极响应。学校德育部门对此进行周密部署,一个班级负责一个星期“护学伞”活动,轮值班级再由家委会安排值日表。
一学期下来,学校门前主干道畅通了,但校务委员会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主动提出在学校门前慢车道上加设“护学伞”。学校德育部门又一次向全校家长发出倡议,骑车送孩子一律在东、西50米处让孩子步行进入校园。又一批值勤家长出现在慢车道上的“护学伞”下,他们帮助孩子从自行车上取下书包,引导孩子进入校园。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校门口不再拥堵了。
下午放学由于集中在某个时段,加之学生和家长人数多,情况不容乐观。学校德育部门采取增开后门、错时放学和家长定点等候的措施,同时安排当日值勤班级数名家长与保安一起维持秩序。
“护学伞”活动每天开展,人人参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个轻快的身影,从心底感受到积极的生命状态与强烈的责任感。“护学伞”是一个教育场景,师长是一面镜子,他们传递给儿童的是主动的责任担当。
法治的意识在规则坚守中萌芽生长
法治素养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从规则开始的。
“护学伞”活动之初就制定了一个规则:靠边靠前,即停即走。学校通过家长会发放《三牌楼小学护学伞停车指南》,每届新生报到时也会发一份停车指南。学校还通过情景剧告诉学生,只有在门前的四条车道上,而且是在有志愿者开门的情况下才可以下车。
现实中,在后面排队车辆中的孩子,有的等不及就自己开门下车。此时志愿者会上前进行教育和提醒,再次强化规则意识。也有家长只图自己方便,车到门前即停,常常闲置了前面的车位,让后面的车辆多花了等待时间;还有家长与前面车辆距离过大,使得四个车位只停了两三部车。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往往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孩子回家转告家长,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严格遵守护学要求,尽可能给别人提供方便。在某些家长看来,学校严格管理似乎有些“教条”,但慢慢地,他们也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继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孩子们也慢慢懂得,执行规则让大家养成习惯,遵守规则就是培养法治意识。
“护学伞”活动能够坚持7年之久依靠的是规则。学校有自己的规则,每学期第一周是党团员示范岗,校长主动要求每天与家长一起护学;家长的规则是按学号轮值,遇事可调换,遇到困难可申请免除值勤;学生的规则是提醒和督促家长遵守行车规则。
规则仅仅是保证护学行动正常运行的底线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规则意识,最终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家长图一时方便,并没有在校门东、西50米处停下,而是将车骑到校门口再放孩子下车;还有些开车家长看到前面队伍较长,就催促孩子自己下车。面对这种情况,值勤人员总是及时提醒,后来改送一张友情提醒卡。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将“规则”刻在了家长及孩子心中。“护学伞”活动虽有规则,但并无勉强,在长期坚持中,孩子们也懂得了平衡——行为举止规规矩矩,思想上则大胆创新。
以美育美、以智育智、以爱育爱的“第三间教室”
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是生活场景,学生的学习应当回到这个场景中,道德的学习也是如此。
“护学伞”最初只是当作一项活动来设计,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活动最终走向了课程。
对学生而言,授课由教师和家长共同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朝向规则、礼仪、感恩、安全教育等,教师和家长的身教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对成人而言,这也是一门课程。教师在志愿服务中让情感伴随思维,增进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家长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了在陪伴中用情感和行动去引领孩子成长。“护学伞”成了引领家长成长的课程,成了教师师德建设的课程,成了学校教育的“第三问教室”。
活动课程化,同时课程也在活动化,道德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而是把教室打开,让大家行动起来,在参与中实现价值体认与认同。
一把“护学伞”,成了学生生命的“保护伞”。伞下儿童的心房里充满了阳光,校园里一片和谐——孩子爱老师,老师爱孩子。教师及家长在活动中也受到了教育,他们逐渐明白:以美育美,以智育智,以爱育爱……
一把“护学伞”,也成为了家校互动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家校彼此的心靠得更近,学校教育获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了以往不必要的不满和猜忌,学校发展显得更有张力。校园设计、校服招标、食堂监管以及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家长都在参与、在做主、在服务……
在“护学伞”活动中,学校教育也在改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不再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坚持在活动中不断拓展思想边界,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的真正意义。2016年“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育改革实验项目;2017年,“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该项目获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奖。
“护学伞”活动是一种无痕的教70主干道上孩子的车门是成人打开的,慢车道上孩子的书包是志愿者帮助从自行车上取下的,孩子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聚集到“护学伞”下,再在志愿者指挥下安全通过慢车道。这一场景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帮助与给予的美好,志愿者也体验着爱与责任的美好境界,教育在此情此景中真正发生。我们相信,“护学伞”是孩子成长中的安全伴侣,也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灯塔”。
“场景思维”,赋予教育丰富多样的价值意义
“护学伞”是一个动人的场景。孩子们对“护学伞”的长期关注、思考,引导他们进入了创新的心智模式。在校园里,我们围绕“护学伞”这一关键事件进行教育学化,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小小摄影师。孩子们用镜头拍下“护学伞”活动中的美丽身影,学校大队部定期进行“美美光影”展,展示孩子们的佳作。
媒体小记者。孩子们现场采访参与“护学伞”活动的志愿者,并将采访的信息写成文章、拍成视频、做成微信,分享给同学、教师和家长。
小小工艺师。孩子们给“护学伞”及相关活动设计制作志愿者徽章、标牌、书签、明信片、“护学伞”表情包等。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创意的天空。
小小演说家。孩子们讲述“护学伞”的感人故事;演讲“护学伞”的约定、规则;宣传“护学伞”的价值意义;解答相关的困惑与疑难问题。三牌楼小学孩子们的“口才”得到了广泛好评。
小小探索者。孩子们以科学发现的眼光,去探究与“护学伞”相关的“小問号”:调查统计“车流量”;观察分析周围数个“红绿灯”的调控作用;如何减少汽车的尾气及其噪声对大家的影响……有的班级一周内就探究了36个相关的“小问号”,还上了一堂“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
“护学伞”让孩子卷入了这一特定的教育场景中,给教育带来丰富多样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实现了从“学习场景”走向“场景学习”,让情感伴随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在“场景学习”的研究中,教师和学生的“场景”意识不断增强,“场景思维”正在成为大家的新思维方式,“场景思维”也成为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将学校的治理变得可见和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 施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