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未来的强者、仁者与美者

2019-10-16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赖配根

“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一代大儒朱熹的这句名言,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得名之源,也是其精神之源。

受此激励,南菁人_直追求高中教育之大本大源,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多给学生一分自主的空间,学生的成长就多一分自强

5年前,为了建设新时代高品质高中,南菁校长杨培明带领班子到外地考察,在出租车上跟司机聊,迎面走来几个中学生,司机马上说是某某中学的。“他们又没有穿校服,你怎么知道?”“从他们的神态就能看出。”

这给他们启发:南菁学子也应该有南菁气质,一眼就能认出。

在全校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杨培明凝练出三句话: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如何培养南菁气质?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独立与自主。这也是南菁办学130多年历史的重要特色:自主为先,培养未来强者。

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这是面临高考压力高中学校的难点。但南菁坚持最大程度给予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从高一到高三,课程表上每天上午安排一节自修课,下午还有两节各30分钟的自修课,全部由学生自主安排。”教务处主任徐建说,“我们是寄宿制高中,学生每天上晚自修,也由学生自主安排,教师不得干涉。学校提倡教师进班辅导答疑,但不允许集体上课,更不允许强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这样算下来,学生平均每天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达4个半小时。

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I生,是南菁的第一信条。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观点,倡导师生互动式交流学习,共同提升;所有大型活动,比如体育健康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和迎新狂欢节等,都由学生负责策划、组织和实施;众多的学生社团,更全是由学生自主管理……

徐海龙老师开设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一大特点,就是从活动发起、行程管理到考核评价,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筹备小组在完成行程初步方案后,要自行前往旅行社对接车辆、酒店、用餐等事务。学生代表会将旅行社的报价方案拿给全体参与活动的同学进行评议。在确定好行程方案后,学生还会在校内外发布招募广告,以便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参与。

有笑、有空、有声,是全国优秀教师马莉语文课堂的三个“关键词”。所谓“有笑”,就是每节课要有笑声,“我会简练我的语言,幽默我的语言,幽默成了我语文课的特色,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打瞌睡”。“有空”是指不能就课文讲课文、就题目讲题目,而要“留白、拓展”。更可贵的是“有声”,要让学生充分发声,“这对语文课很重要”。为此,马莉特意设计了“课前5分钟演讲”,每次1名学生,一周5节语文,每周有5名学生要上台,“鼓励脱稿演讲,老师做适当评论”。演讲话题分系列,有“說人”(介绍历史名人、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创业者等)、“说事”(评论时事)、“说书”(介绍自己喜爱的一本书)、“说影视作品”、“说文”(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还有说“英雄”、说“我喜欢的专业”等。只要语文课的铃声响起,学生的掌声也就响起,欢迎演讲“嘉宾”。“每一次上台演讲都是磨砺的机会,每一次聆听都是思考的机会”。

毕业于南菁、如今是大三学生的凌一洲,对母校微科技校本课程的最大印象,就是师生共同开发,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探究。他在科技学习方面表现突出,在南菁如鱼得水。“南菁青少年发明家团队”及南菁科技创新大赛,就是由他在读高二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升入高三后,学校竟然放手让他组织举办南菁第二届大赛暨2015年科技节。

多给学生一分自主的空间,学生的成长就多一分自强。

“南菁学子进入高校后,发现跟一些同龄人相比,自己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规划性比较强。”教务主任徐建说,“他们感慨,高中三年自修学习时间多,让自己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

树好中国魂,放眼全世界

新时代高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胸襟?杨培明认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校,放眼世界舞台谋发展,面向未来社会育人才。

百年南菁,以文化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南菁的前身是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南菁书院,当时是全省教育中心,引领教育风尚,100多年来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历史传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传承之上”。传承南菁精神、接续中华文化血脉,是南菁人的教育自觉。

校友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化身。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是南菁校友,他把自己的许多书法作品及珍贵收藏品捐赠给母校,南菁由此建立了沈鹏艺术馆。利用这一资源,贾晨霄老师开发了《沈鹏书法艺术赏析》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每周五下午开课。课程以鉴赏为主,辅之以中国书法历史的回顾和书法技能的练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贾老师说,这是这门课程想达到的目标。每次课程结束,学生不仅练了字,更对沈鹏先生的大爱情怀、中华文化之美有了深刻感悟。校友顾明远先生给南菁捐赠了大批教育图书,学校专门设立了“明远书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顾明远先生的这四句名言,醒目地置于学校文德楼一楼门口,激励着南菁人不断追求美好的教育境界。

文化的力量,在于走进学生的精神深处。

南菁教师喜欢读书,尤其是爱读经典。“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近年来,我把阅读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王文锦的《大学中庸译注》等,受益匪浅。”老教师周松林说。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带进优秀文化之中。10多年来,语文教师胡学英的一个习惯,就是坚持将《诗经》中的2l首诗歌、《古文观止》中的名篇等引入课堂,由此展开专题性教学。没想到,竞深受学生喜欢。

更绝的是,有的教师竞用中华经典“带班”!

“当我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时,我想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该从哪里更好地汲取德育的智慧呢?”年轻的数学教师管利民从小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他想:我们南菁的前辈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理念、经验可否为我们现代教育所借鉴?”《大学》是过去的孩子必背的经典,“内容很好,篇幅不长,适合高一学生学习”。经过与学生讨论,他们决定每个星期写周记之前学习、背诵一段《大学》。一开始学生以为学《大学》就是为了考大学,一年后学生终于能把《大学》通篇背下来,看法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理解并体验了“知止而后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内涵,并在教室前面挂了一块匾,上书“止于至善”四个隶书大字,无声地激励着每个人修身养德。

进入高二,他们开始读《论语》,为了更好理解,选择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o阅读的方式更郑重了,管老师与学生们商定:由值日班长每天中午12点30分开始在讲台前阅读,每天讀一篇文章,10分钟左右。“刚开始,有一些学生边写作业边听。我没有做强制性要求,而是提醒大家:每天要有一点点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听其他的声音,学会聆听,学会思考。”管利民说,“慢慢地,认真聆听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天中午我都陪着他们读,那种投入的状态,真让人感动。这就是经典的教育力量!”现在已经是高三了,他们还坚持每天读,并决定在高考前读完。“受到《论语》的熏陶,学生们都懂礼仪、明事理,学习主动性非常高。这样坚持三年,真正读好一两本中国的经典,而且是全班一起读,这对他们的精神人格是何等的影响啊!”

树好中国魂,是教育之本;放眼全世界,是现代化之必然要求。

江阴虽然是县级市,却有1000多家外资企业,未来发展急需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呼唤教育人有天下情怀。“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必须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对此,杨培明充满紧迫感。2016年,南菁成功申报了一项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学习生活建构”。两年多来,他们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的校本课程21门,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橄榄球”“英语戏剧与表演”“东西方文化探源”“大国崛起”等。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更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的理念。他们深入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梳理剖析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教学内容中呈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吸取其中合理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各学科的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课程资源库,促进学生对世界差异性、丰富性和统一性的深刻认识,为国际理解打下基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以天地宇宙之胸怀,方能作育未来之仁者。

大美无处不在,直抵心灵

大美南菁。

这里的校园、建筑是美的,教师、学生是美的,更重要的是,教育生活充满了美。

“美感是有活力教育的出发点。”杨培明说,“我们做的是大美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化劳,五育联动。我们发现,每一门学科都有美,每一堂课都有美,再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从而以美成就全人发展。”2018年,南菁的“重构中学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美育不在形式,而在直抵心灵。

南菁因铃声而美。上下课的铃声没有采用中外名曲,而是从校歌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由交响乐团演奏,大气磅礴又不失优美。校歌谱曲,是南菁1945届的校友、著名指挥家、音乐家曹鹏先生和南菁音乐教师共同创作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有个传统,就是将南菁校歌、南菁铃声这些身边的音乐作为第一节音乐课‘音乐与人生的教学内容之一。”马俊燕老师说,这就把声音之美和百年南菁之人文情怀,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美因文化而深刻。出生于江阴的刘天华,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南菁特意开发了“天华民乐”美育课程:了解刘天华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鉴赏他的二胡名曲代表作。“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参观江阴市文化馆‘刘氏三兄弟展览区,欣赏刘天华帮助京剧大师梅兰芳记录的乐谱手稿”。这样,音乐的伟大精神就开始在学生心中播种。

当然,具有美感的课堂,对学生的熏陶最为生动。

黄晓勇老师推出的数学写作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数学名家的作品,写赏析文章,从而让数学美起来、活起来。

大课间活动轮换做广播操、武术操和啦啦操,不再那么乏味。冬季锻炼也由原先的绕操场跑调整为绕校园跑及每天的逃生演练,还赋予其文化内涵:“高三年级从校史馆出发,希望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拼搏高三,书写辉煌;高一年级从图书馆出发,希望学生以阅读为高中生活的起点,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二年级在大操场不定期进行跳绳、踢毽、跑步相结合的练习,让他们明白锻炼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事业。”体育老师章成说,“这样,孩子们就在享受美中打好了身体的底子。”

化学课是很容易枯燥的,但张静慧老师的课总是很活泼。有一次学习“乙醇”,讲到乙醇的制备,我国传统工艺有粮食发酵、水果发酵等,如用葡萄。有学生认为水果发酵是洋酒的制法,我国古代没有。她张口道:“唐代王翰有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大家会心一笑。教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内容,提到在该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道尔顿、汤姆生、罗德福、玻尔等,她顺便说:罗德福是汤姆生的学生,玻尔又曾经是罗德福的学生与助手,他们都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并顺口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啊?”有学生大声说:“他们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她马上接“招”:“说得太好了!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躺在巨人的怀抱里!”教室里安静片刻,忽然掌声四起。

美的课堂背后,是“美”的教师。“课堂要美化,首先要人生美化。”张静慧深有感触地说,“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情趣丰富的人,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地发现、欣赏、创造美。”

每一个人的精神小宇宙都在燃烧

学校的高度,取决于师生的生命温度、精神广度。

杨培明说:“教育,应该成就生命的美好与人生的幸福。”

教师生命的美好,关键在于过上幸福的专业生活。4年前来到南菁的语文特级教师朱焕,最深的印象是学校对教师专业生活高度尊重。每一次学科组研究课,不但组内教师全部参加,而且校级领导也尽可能来听课。“所有人包括校长、书记都按照规定时间到录播教室,而且不是做做样子,是实实在在地听课评课”。

“南菁文化的特质,是真正聚焦人的发展。”学校党政办副主任陈文明说,“我们关注学生,学校开展的所有学生活动,都要首先考虑教育意义,考虑学生参与其中能否有较大收获。关注教师,坚持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师生来发展学校。”这就形成了南菁管理特色:善于发现、勤于激励、重在点燃。

每一个人的精神小宇宙都在燃烧。

由于感受到了专业的尊严,正高级教师寇永升甘愿继续留在高一,为的是多带一带年轻教师。他把徒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青蓝工程”变成了真正的教育精神传承;将自己多年搜集的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和语文专业期刊悉数捐给学校,建成了“南菁高中语文研修基地文献资料展室”,带动了十几位中青年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地理正高级教师叶先进,倡导“三个一”的教研组文化:开发“第一动力”、建构“第一专业”、点燃“第一品质”,激励组内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30多年的教书生涯,马莉老师的师生观经历了三个境界:从“他们是学生,我们是老师”到“他们是孩子,我们是父母”,再到如今的“他们是生命,我们是生命”——用自己真诚、博大的生命精神面貌,与学生的生命相遇、相知、相长。

自强、厚德、大美的生命正自由舒展,教育的壮歌徐徐奏响!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