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2019-10-16张颖
张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为学校开展奋斗精神教育提出明晰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意义重大。这绝不是要求青少年重过衣食不足、物质贫乏的苦日子,放弃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创造精彩人生的能力,弘扬社会积极奋进的价值取向和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为此,要把握青少年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探索开展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思路。
奋斗精神内涵的时代释义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而生生不息、兴旺发达,靠的就是以自强不息为内核的艰苦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警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传说,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是在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不懈奋斗才创造出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继承艰苦奋斗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需要时代新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当代青少年远离了过去革命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生活贫苦、物质匮乏的艰难时代,拥有优越生活、良好成长成才环境。因此,今天青少年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更重在奋斗,即要以培养青少年包括勇于自强的品格、勤于奋进的作风、乐于奋斗的态度、敢于追梦的行动姿态在内的奋斗精神为重点。
(一)勇于自强的坚毅品格
勇于自强的坚毅品格,是指青少年敢于面对困难,不怕苦、能吃苦,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战争时期,敌强我弱、斗争艰苦,物质条件极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建设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人们缺吃少穿。这样的艰苦条件,需要我们靠坚定信念、独立自主、自强奋斗来实现目标。改革开放时期,给青少年创造了较为优裕的物质条件,家长经历的物质匮乏的不良体验更让他们尽己所能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因此,今天青少年面临的“苦”不是指缺衣少食的物质匮乏之苦,而是指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匮乏,即青少年在成长、实现既定目标和远大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压力和挫折等。
新时代青少年不缺优越的物质生活,却容易在困難、问题、压力和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缺乏一定的能克服艰苦的勇气和独立战胜艰苦的决心。一些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替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障碍,帮孩子做好未来发展的安排。这不仅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本该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机会,还造成很多青少年独立性差,适应环境、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对他人的依赖性强,在困难面前出现逃避退缩、止步不前的现象;或造成青少年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坚持奋斗。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会只有平坦的大道,而且“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青少年需要在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中激发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决心,锤炼不畏艰苦、独立自强、锐意进取的坚毅品格,这是他们面对艰难困苦时的积极态度,是人生历练的重要成果,是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精神支撑。
(二)勤于奋进的优良作风
勤于奋进的优良作风,是指青少年要具有勤奋刻苦的学风、勤于实践的品德,养成甘于勤奋的行为习惯。
勤奋求学、刻苦求真始终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是青少年增长才智的奋斗实践。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只有养成心无旁骛、严谨踏实、耐得住寂寞的学风,才能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只有养成刻苦钻研、坚毅执着、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具备突破创新、科技创造的能力;只有乐于学习、喜欢接受各种新知识,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断克服奋进中的障碍,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迅猛发展的科技。
过去的艰苦奋斗教育实践中,为了克服革命战争时期的物资匮乏,学生一边战斗,一边学习和动手劳动,实现自给自足;为了建设好新中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要到工厂、农村参与—定的生产劳动,以磨砺意志、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并加深对工人、农民的了解,增强到边疆、基层工作的能力。而新时代的青少年成长在和平富裕的时期,较少参加体力劳动,甚至在生活中不会劳动、不愿劳动。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青少年勤奋劳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青少年的精彩人生不能靠父母完成,也不能妄图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要以勤于劳动、珍惜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为荣的正确劳动观为指引,躬身实践,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苦干实干,磨砺奋斗品质,为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完成使命而积蓄行动力量。
(三)乐于奋斗的积极态度
乐于奋斗的积极态度,是青少年在奋斗中获得幸福感、乐于积极参与奋斗的人生态度,这是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等消极观念的自觉抵制。
新时代,奋斗是幸福的,奋斗者是光荣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奋斗幸福观,勉励青少年树立奋斗精神,做新时代砥砺奋进的奋斗者。新时代赋予奋斗精神新的内涵,奋斗不再是过去总与危险牺牲、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物质短缺等相连的苦难印象,而是与幸福紧密相连——奋斗创造幸福,幸福靠奋斗获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是幸福的真谛。
青少年每次为实现某个目标而奋斗,都可以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奋斗过程可以磨炼意志、净化心灵、展现个人风采,奋斗的成果可以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在奋斗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和精彩的人生;青少年通过奋斗达到目标而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是自身更高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价值追求的实现。这种美好的精神体验,能让青少年懂得可以从奋斗中获得快乐和幸福,使他们勇于奋斗、乐于奋斗,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励志追梦的执着信念
梦想引领奋斗,奋斗成就梦想。励志追梦的执着信念,就是要青少年敢于以鸿鹄之志确立个人、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执着拼搏的奋斗信念。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青少年应敢于有梦,执着追梦,奋力圆梦,用梦想指引奋斗,以奋斗点亮梦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少年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体现社会价值,实现梦想,就必须立下高远志向为人生理想并将其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不同时期青少年的梦想都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而牺牲奉献;建设时期为国家早日摆脱贫困,去边远地区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初期,为国家富裕、实现现代化开拓进取,敢闯敢干。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青少年需要担当的时代使命、立下的高远志向和追求的伟大梦想。“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实现中国梦是长期的艰苦征程,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持续奋斗。
新时代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追梦空间,如青少年有丰富的知识可学、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创业的舞台等。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恰逢其时,都应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只要每个青少年都将自己的美好梦想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保持一致,在追梦路上筚路蓝缕、手足胼胝地奋力前行,以坚定逐梦的意志、永不气馁的执着信念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伟大梦想定能在时代新人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
学校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的基本思路
(一)注重实践教育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紧密联系,思想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无源之水。奋斗精神重在践行,青少年只有奋斗实践才能活出精彩,收获幸福,成就梦想。因此,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讲理论,更要重视青少年的奋斗行为养成,让青少年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把奋斗精神当成青少年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只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是要作为青少年需涵养的品德,以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青少年产生迷茫的案例等为基础讲述奋斗精神,用学生喜欢的多样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培养方式指导他们的行动。例如,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日、改革开放成就展、国庆活动或国家大型纪念活动场景等讲述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请成功的创业者、城市中的榜样人物讲述奋斗故事,让青少午l董得成功都是基于不懈奋斗;开展以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打造校园奋斗文化;通过参观工厂企业,让青少年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和担当,树立正确劳动观;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志愿服务,让青少年体会为他人付出自己劳动的快乐与意义。
(二)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示范是成熟有效的教育方法。可通过榜样的亲身实践将奋斗精神用具体实际行动生动展示出来,给青少年提供一面对照的镜子,引导和激励他们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做言传身教的好榜样。教师和家长作为青少年奋斗精神教育的主体,能否相信和认可奋斗精神,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会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和威信力。教师和家长即使富裕也不铺张浪费,重视精神上的满足,会让青少年不贪图享乐、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感、乐于助人、有志向有目标,会引导青少年志存高远、有担当和奉献精神;教师和家长勤勉工作,会使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和奋斗取得的道理。
青少年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如在同辈群体中发现榜样,会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学校可以从媒体宣传、社会各种评选、学校自己的评选中发现可用来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楷模,宣传榜样的翔实事迹,通过提炼、彰显榜样身上体现的具体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少年认可、主动学习榜样,自觉模仿榜样的品质和行为。
(三)实施全课程育人
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奋斗精神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在多科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中接受奋斗精神教育。如通过校内劳动、手工制作等劳动课程或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获得感,锻炼吃苦耐劳品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杜绝教师、家长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以免让青少年对劳动产生错误认识;语文课可以从作家、作品角度切入讲述奋斗故事;历史课可以结合古代史、革命史、有代表性历史人物的奋斗史,介绍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体育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磨炼坚韧意志;美育可以让青少年认识到矢志奋斗、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美。把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改变思想品德课孤掌难鸣的局面。
(作者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