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如何为孩子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2019-10-16魏倩

人民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论语美育中华

魏倩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1月3日-4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承办的人民教育第二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在古典与现代互融的青岛市实验高中校园里,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长、教师齐聚一堂,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校园里落地生根,滋养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年轻一代。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直面真问题

研讨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指出,当前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不在要不要的问题,而在于如何有效、高质量地开展。“由于种种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社会包括学校教育中被忽略甚至被有意抛弃了,形成了‘文化断代,这对我们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解决四个迫切问题:第一,要“补课”。教育工作者要率先自觉地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的课;第二,要做好“化现代”与“现代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传统”理解、发展“现代”,也要善于从“现代”更好地发现、转化“传统”;第三,要重在精神传承和整体渗透推进。不管传统文化的知识技能教育做得多么到位,如果不能引导孩子走进中华精神的深处,不能引导孩子拥抱中华精神,那么这样的教育都还只能说是浅表层次;第四,要多一点宽容。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意识到作为教育者的文化使命,就能够保持定力做好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光荣工作。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何为“糟粕”?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教授邓立光呼吁我们真正深入传统寻找答案。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圣贤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尤其要尊重古人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国学作经典、知识、技艺的分类,把传统学问套到现代学术的框架来肢解。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黄荣华则认为,经、史、子、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以“经”(儒家经典)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就能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体的文化体系。

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校长顾秋红认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全世界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立德”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颗“中国心”。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校长陈启德同样提取出“德”字,将文化传承视为学习教育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在他们建立的中华文化习养学校里,率先开始实施内化于心养成课程、外化于行习养课程、日常生活习养课程、地方特有文化课程等四类课程,将德育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抓住重点,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落地

传统经典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也是传统经典文化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重要途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几个重点领域,需要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系统化整体化的育人目标。

北京大学原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认为,教育之所以是百年大计,因为其完美人性、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发展道路,需要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部署。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改革,整体推进,用宽广的眼光超前布局,坚决改变以简单的考分评教师、以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如何用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学校和家庭文化建设,他认为,学校发展不仅要建构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发展道路,还要用校风带动门风,用师德影响家德,学校和家庭共同形成一种育养栋梁之材的培育性氛围。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清华大学教授钱逊重温了父亲钱穆先生的这两句话,他也一直倡导“读《论语》,学做人”,以《论语》精神概括了传承传统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和入门途径。他认为,《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论语》提出了君子的两项基本要求:修己和安人安百姓,回答了“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两个人生的基本问题。同时,《论语》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存发展,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其思想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经典的范围,体现在现实中国人的生活中,构成了2000多年中华文化和历史实实在在的传统”。

传统与现代要对话,更要融合

“成才成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报告中,青岛市实验高中校长孙睿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展示了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谱写现代教育新篇方面的努力与探索。从校園建设到课程文化,无不在致敬传统,于传承中彰显中国建筑之美、中国品德之美。他说,学校不仅精心设计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标识,创建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也不忘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渊源。更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游于六艺,博采众长”等传统教育箴言中发掘智慧,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为传统文化教育开掘出全新内涵。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杨培明在报告中说,“学以成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智慧的一种描述,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精神,将“成人之道”与“成人之路”相结合,就是一条贯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通向“成人的审美最高境界的学习之路。事实上,从“诚”到“澄”再到“成”,就是贯穿了善、真、美传统育人目标的成人阶梯。另外,从美学到“美育”,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校长林虹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过程中的价值进行了思考。她认为,美育的过程就是培育“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体验力、表现力、创造力),通过“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课程融入方式向四极辐射,最终能够达到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健体的目标。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校长唐会荣认为,校长和团队必须立足校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发掘校本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绽放出鲜活的校本色彩,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就学生。”广东省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李秀伟介绍,学校通过将“三经”融入课程,形成了一个一体关联的教材群,在显性和隐性课程中,学生真正走进了传统文化,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生命境界提升。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论语美育中华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教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