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对文学性的丰富与破坏

2019-10-16李雨春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学性电影大众文化

李雨春

摘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本雅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本雅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艺术问题的重要成果。本雅明在这篇论文中阐述了典型的机械复制艺术电影一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本论文笔者主要围绕这一问题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影;文学性;大众文化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和美学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作。在这篇论文中本雅明将理论研究扩展到文化方面,特别是对大众文化的探宄,这对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电影技术的肯定与推广

电影艺术作为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同时也饱受争议。人们对它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对它进行全盘否定。否定者认为电影是一个巨大的造梦系统,不断引导人们进入虚假的美梦中,使人暂时忘却生存的苦难和现实的不公。这一技术会逐渐使人丧失了反抗意识,直至最终被主流意识所同化。

围绕电影技术的另一种评价是:对电影技术持乐观态度,本雅明就属于这一行列。虽然本雅明是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知识分子,并始终对有着“光韵”特征的传统艺术充满眷恋之情,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电影艺术的乐观态度。他十分清楚电影这种新生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缺陷,然而他却能以开放包容的艺术态度去看待新生事物。他认为电影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电影技术缺陷与优势并肩而行,只有充分了解它、挖掘它潜在的功能才是比反对更有意义的事。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指出:电影以自身的展示价值压倒了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电影技术使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艺术中去,打破了文化精英对艺术的垄断地位,同时也拓宽了人类有限的视听感知范围,以其自身的技术手段捕捉到人们经常忽略的细节。本雅明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但在20世纪上半期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观点。我们不可否认,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关于电影技术的先进观点,肯定和推广了电影技术的前进与发展。在如今的21世纪里,电影技术更是趋于完善,电影事业也蒸蒸日上,它和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像本雅明一样对先进技术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精英知识分子们。

二、电影对文学性的丰富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光韵”为特征的传统艺术侧重于表现作品的膜拜价值,是极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艺术,而作为机械复制艺术代表的电影则更侧重于对作品展示价值的表现,正是这种艺术作品的展示功能拉近了普通大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吸引普通大众更广泛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电影在银幕上上映,能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优秀的电影剧本自然功不可没,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便是根源于电影剧本。纵观人类电影百年历史,优秀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优秀电影除了在拍摄技术、技巧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其中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和深远意义更是电影对文学性的一种丰富。

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世界级电影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在精神深处产生莫名的感动。基耶斯洛夫斯基善于从捕捉到的生活事件中品味生活并在其中注入思想,然后用寓言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他关注人的个体命运、生活的偶然与无奈,他的作品能使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受伤灵魂得到爱的抚慰,在绝望中重燃希望之光,即便这束光非常幽微,但却依然能温暖人心。他的著名代表作《蓝白红》三部曲探讨了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个体道德处境的艰难,这三部曲是对个体伦理困惑进行探讨的优秀影片。

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包含着宗教哲理精神的短小故事阐释了当代人的生存处境,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影片推出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在国际上获得众多奖项,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但当被问及是否喜欢电影时他却认为:比起电影,自己更钟情于读书,文学与生活才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卡夫卡、加缪等众多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许多启示。笔者认为这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好的电影来源于文学,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同时,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会反作用于文学,起到丰富作品文学性的作用。

三、电影对文学性的破坏

电影作为一种机械复制艺术在丰富文学性的同时,也必然对文学性有一定的破壞力。本雅明始终对有着“光韵”之美的传统艺术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为何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中,他却能以平静客观的语调向广大读者揭示“光韵”艺术消失的必然性?为什么曾经一度看中艺术审美特征的本雅明,会放弃对艺术美的追求,以艺术服务政治呢?这是因为本雅明清醒地认识到电影这种新兴技术,能够把人从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中解放出来,能让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到制作过程中。电影技术唤起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但如果被有野心的政治家利用,煽动大众情绪,那么一定会形成一支可怕的改变现实的革命力量。比如希特勒请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为纳粹政权拍摄的纪录片

《意志的胜利》。这部影片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技术手段的美化功能也在影片中得到全面的展现,影片的蒙太奇剪辑使希特勒及其党徒的魅力被大大强化,该片虽然在技术和美学上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但革命和政治色彩却过于强,这种浓郁的政治鼓动色彩无疑是对电影所蕴含的文学性的破坏,该影片虽然在技术手段上成就独到,但不是好的影片,更不是优秀的电影作品。

除政治色彩过于鲜明的电影会破坏电影中的文学性以外,以明星效应为噱头、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电影也会对电影中的文学性造成极大破坏。商业电影是与艺术电影相对而言的,指那些专为盈利而制作的影片。由于制作一部影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为了能收回成本赚更多钱,必须招来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影,票房对商业电影来说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是商业电影的制作方式必须以取悦大众为主。商业电影取悦大众的方式不外有二:一是题材,二则是明星效应。在题材上,商业电影首选暴力情色,日久天长难免落入俗套,老套的情节、似曾相识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明星对电影情节和内容的补偿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的明星,并不一定指那些演技高超的实力演员,电影制作人一般会选择正当红的、观众呼声较高的演员参演电影,有时甚至还要制造传播这些明星的绯闻逸事,将他们的真实生活与所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勾起大众的猎奇心理。但是无论是商业电影的题材选择还是对参演明星的选用包装,都无益于电影中的文学性的表达,商业电影对这两方面趣味的片面追求只会使电影丧失本身的艺术内涵,破坏电影本身的文学性表达。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经典论著,它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对电影技术的关注与探宄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意义,影响深远至今。

参考文献:

[1]孙盛涛.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2]刘琳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J].学理论,2010(22)

[3]朱林大众文化的现代意蕴——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4)

[4]毛攀云.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研究[D].吉首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学性电影大众文化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