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谓语的“出来”的历时演变考察
2019-10-16刘芳长
刘芳长
摘要:以古汉语各时期代表文献为对象,详细考察单独作谓语的“出来”和连动式的“出来”能进入的句法格式及使用频率的变化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出来;谓语;连动式;句法格式;频率
复合趋向动词“出来”的用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作谓语,另一类是作趋向补语。作谓语的“出来”的含义是指“人或物本身从内到外沿着说话人的方向或说话人心理设定的方向运动”,包括[+位移]、[+立足点]、[+方向]、[+动作行为]等多项语义特征。作谓语的“出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独用作谓语,另一种是与其他动词一起用作谓语。本文以历时语料库为基础,详细考察“出来”作谓语的历时演变过程。
一、“出来”单独作谓语
(一)与单独作谓语的“出来”匹配的句法格式
在六朝史书《三国志》中,我们检索到“出来”单独作谓语的较早的用例。唐五代开始,与单独作谓语的“出来”相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1.S+出来
(1)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三国志》)
(2)今时於中还有怀疑者摩?快出来!(《祖堂集》)
(3)王家阿嫂,何不出来?(《太平广记》)
2.介词+0+出来
(4)寻光来处,从寺西当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入唐求法》)
(5)简遂持棒。见真妹从厕上出来,遂击之。(《太平广记》)
3.出来+O
(6)个个出来三十二相。(《敦煌变文集》)
(7)他若出来外面与人打关节,也得。(《朱予语类》)
与单独作谓语的“出来”同时出现的主语通常是可以自己移动的人或动物。宾语通常是一个处所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出来”经常用的是本义,也就是说,单独作谓语的出来一般表达的是“人或物本身朝着说话人的方向或说话人的心理所确定的方向自内向外移动”这一基本含义。但是,由于宾语和主语类型的变化,“出来”的含义被扩展到表达“出现、产生”等引申意义。由此可见,单独作谓语的“出来”的含义,是与句中主语和宾语的类型密切相关的。
(二)单独作谓语的“出来”使用频率的变化
我们详细考察了历史各个时期中单独作谓语的“出来”各格式的使用频率,发现:“出来”单独作谓语,以不带宾语占绝大多数,《敦煌变文集》为85%,《祖堂集》、《景德》为100%,《朱子语类》为81.82%,《西游记》为98.44%,《红楼梦》为88.43%。带上了宾语的是极少量的情况。与此同时,“出来”单独作谓语出现的比例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出来”单独作谓语的比例在宋代《朱子语类》之前在50%以上,之后有大幅度的下滑,一般只有20%左右,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出来”可以运用于连动式并进一步虚化为趋向补语的影响。
二、“出来”用于作谓语的连动式中
“出来”用于作谓语的连动式中,可以用在第一个动词的位置上,也可以用在第二个动词的位置上。接下来,我们将从连动式中两个位置上的“出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
1.与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匹配的句法格式
与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出来+V
《敦煌变文集》中较早见到“出来+V”的用法,以后各个时期经常见到此类用例。例如:
(8)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出来报官。《敦煌变文集》
(9)可少候,待某好出来相见。(《朱予语类》)
(10)狄员外出来见了,正在诧异,问道:“你那里这们件衣裳?古怪的紧!”(《醒世姻缘传》)
与“出”相比,与“出来”同时出现的谓词以双音节谓词占多数。尤其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原来的单音节动词也多会通过重叠而变成双音节动词,这既与汉语双音节词汇的发展趋势有关,又跟“出来”本身是一个双音节词的事实有密切关联。
第二种是:出来+V+O
《敦煌变文集》中较早见到“出来+V+O”的用法,以后各个时期经常见到此类用例。例如:
(11)新妇出来见王郎,都缘面貌多不强。(《敦煌变文集》)
(12)宋四公道:“作怪,未曾起更,老鼠便出来打闹人。”(《话本>)
(13)杜少卿道:“娄老伯近来多病,请在内书房住。方才吃药睡下,不能出来会老伯。”(《儒林外史》)
一般来说,当“出来”位于连动式中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时,它的意义通常就是本义。与“出来”搭配的动词通常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动词,或者将单音节动词加以重叠,或者是在单音节动词之后加上宾语,而很少出现单音节动词与连动式中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搭配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出于音韵和谐的要求。
2.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的使用频率
“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用法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频率并不完全相同,《朱子语类》之前出现频率较高,之后大幅降低,《敦煌变文集》为20%,《祖堂集》为28.26%、《景德》为32.5%,《朱子语类》为6.89%,《西游记》为12.05%,《红楼梦》为8.16%。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出来”在宋代以后经常出现在连动式第二个位置上,并且逐渐虚化成了补语。
(二)“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
1.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相匹配的句法格式
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相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V+O+出来
(14)行至大富长者家门前,有一黑狗出来,捉汝袈裟,衔著作人语,即是汝阿娘也。(《敦煌变文集》)
(15)阳曰:“你教伊出来,我要见伊。”(《五灯会元》)
(16)方饮次,三娘子送荼出来。季和日:“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太平广记》)
(17)哭罢,道:“你这那里来的秃驴?为何拐我女儿出来,杀死在此井中?”(《初刻拍案惊奇》)
(18)锡头陀便下床,叫王妈出来,身边摸出许多抄化来的银子,递与他道:“你拿去调养儿子。”(《七剑十三侠》)
第二种是:V+出来
(19)苏氏等了两夜,不见转来,正在忧闷,柴扉声响,忙开门出来,遇着庆喜。(《七剑十三侠》)
(20)三人便起身道:“我们且告辞,再来商议罢。”和尚送出来。(《儒林外史》)
“出来”位于连动词第二动词位置上时,“出来”的意思主要是用的本义。它跟前面的动词一起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出来”仍然是句子中的主要动词。
2.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出来”的使用频率
“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用法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频率都相对较低,《敦煌变文集》为6.67%,《祖堂集》为19.57%、《景德》为5%,《朱子语类》为3.91%,《西游记》为2.93%,《红楼梦》为6.12%。但其中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在宋代《朱子语类》之前,“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用法出现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出来”单独作谓语的出现频率和在连动式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朱子语类》以后,“出来”位于连动式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用法出现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出来”演变出了趋向补语的用法。
从作谓语的“出来”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用法的演变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词语本身的语义、句法在缓慢变化,还会受到相关词语用法的影响,词语的系统性在詞语的演变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