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应用分析

2019-10-16习晨蕊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

习晨蕊

摘要:公益广告将有益的社会理念传播给大众,引导大众正确的方向。一些公益广告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回应,在形式上会运用一些策略。其中,语用预设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因此,本文拟对公益广告的语用预设意义进行研究。

本文分析了公益广告的成功案例,阐述了公益广告如何运用事实预设、文化预设、情感预设和效果预设来达到说服的目的。研究发现,语用预设可以帮助公益广告达到良好的说服作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语用预设;预设分类

一、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服务于公众利益而非利益的广告。它能唤起人们的公益素养,将有益的社会理念传播给大众。而公益广告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回应,不仅需要内容创新,也需要在形式上运用一些策略。其中,语用预设是一种常见策略。本文中,笔者将对公益广告的语用预设应用进行研究,文中广告素材源自互联网和户外收集。

二、预设

(一)预设的含义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通常使用预设来表达己知的信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了预设这个概念。预设主要研究方向为语义和语用。语义预设是从命题的真实价值条件出发研究预设的。语用预设是指包括语境和说话人的信念、态度和意图在内的前提。在交际中,预设隐含在语篇中,语篇是语境和语篇所隐含的背景信息。

(二)语用预设的特点

1.共同点(Common Ground)

语用预设是推理的前提。推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话双方的共知信息。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的语用预设是双方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交际环境中的情况以及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观性(Subjectivity)

当说话者说话时,他/她可能不知道听者是否知道他/她的预设。有时候,他/她只是个人认为听者知道这个前提。这就是主观性。

3.含蓄性(Implicitness)

它是指说话者在话语中所隐含的预设信息,是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或特定的语境所隐含的。它作为双方的共同知识,是隐藏在话语之外的,是一种隐藏在话语之外的信息,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

(三)公益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分类

在广告语境中,预设不仅涉及到事实和文化背景,而且与受众的信念、态度、情感以及推广效果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将广告语用预设分为事实预设、文化预设、情感预设和效果预设。

1.事实预设

面对一种产品,消费者更关注那些可靠的事实信息如销量和买家评论、生产过程、专家推荐、专业评估等。总之,只要陈述事实,就是事实前提。在公益广告中,主要的事实预设可能是对现状的描述,也可能是科学研究的数据等。

2.文化预设

语言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一些广告制作者会根据产品的表现或广告的目的,有意地将一些知名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作为预设信息注入广告语。这些熟悉的内容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情感预设

情感预设的切入点不是宣传产品的有效性,而是从消费者的内心出发。这样的广告一般都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词,从而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获得情感共鸣。在这种“共鸣”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广告打动。

4.效果预设

效果预设是指使用产品后效果的表现。公益广告中,使用效果前提可以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当你做某件事后产生的正面影响;第二是描述如果你不做时的可怕后果。

三、讨论和发现

(一)事实预设

在公益广告中,事实预设的运用是直接陈述事实,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行动。如:

①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呼吁关爱他人。首先,运用事实预设说明时代和时间都是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的事实预设,时代和时间,甚至一切都是变化,形成了匆忙和无助的气氛。后来,它向观众表明,不变的是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口号的后半部分告诉观众.我们仍然能够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多变的世界,通过帮助别人使它变得更温暖。相对于广告语的前一部分所形成的匆忙无助的氛围,关爱他人变得更加重要和珍贵,这也是这则广告的目的。所以,这是在公益广告中运用事实预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②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这则广告口号是一个陈述句,说明吸烟对人类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运用事实前提的例子,因为广告语只是陈述事实,没有任何禁止吸烟的呼吁,但是在阅读之后,观众会有一种紧迫感来停止吸烟。通过运用事实预设,成功地达到了廣告的目的。

(二)文化预设

①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这则广告呼吁不要随意在公园路边等公共场合摘花。这里有一个事实预设,摘下来的花不能活很久,它们会很快死去,就像那飘零的落花。

落花背后有更宏大的主题

“伤春”。春越可爱就越惹人怜惜。广告后面的“无可奈何成落花”,是在模仿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伤春”的主题和对诗的模仿都是这里的文化预设,当人们为春天感到悲伤时,自然不忍摘花了。

②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就有强烈的情结。中秋节,家人聚在一起,欣赏满月和享用月饼。不能团聚的人会思亲备至、感到悲伤。大量咏月怀人的诗歌因此产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是最著名的,有个经典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人都很熟悉中秋节和这首词,因而都不禁沉浸在这种文化情结中。在这种文化预设的驱动下,观众会对这首诗的摹写体产生强烈共鸣。实际上,这一公益广告口号直接运用了诗歌的前半部分,模仿了诗歌的后半部分,文化预设的效果变得更加强大。读完这篇文章,观众可能对献血有着强烈的热情。

(三)情感预设

①不要让水龙头孤独的流泪。

这是一个情感预设,没有人喜欢哭,尤其是独自哭,没有人帮助或安慰。这种无助和孤独的感觉是如此可怕,观众不会希望它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所以,为了利用这个预设来达到它的目的,这个公益广告口号写道,不要让水龙头独自哭泣。看到这一幕,观众们不禁把水龙头关得紧紧的。

②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当别人对你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时,你不会忍心去伤害他/她。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情感。这则公益广告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情感预设,写着“小草对你微笑,让你绕道而行”。看到这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情小草,绕道而行,因为谁会伤害对你友善的人呢?通过运用情感预设,成功地实现了公益广告的目的。

(四)效果预设

①共创文明家园,同享美好生活。

“一起享受美好生活”,广告后半部分是前一句良好行为的展望图。谁不想想受美好生活呢?为此,观众会更愿意像宣传口号那样去做:共创文明家园。

②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都希望有朋友。这则广告成功抓住人们的这一需求,用效果预设来描述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好处:你会在中国各地拥有知心朋友。为了“知音”遍华夏,大家就会努力练习说标准的普通话。

四、总结

研究发现,语用预设可以帮助公益广告达到良好的劝说引导作用。本研究无论是对公益广告的创作还是理解,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时间和知识有限,本文可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I]Brown, G.and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Cutting, J.Pragmatics and Discourse[M].London andNew York: Routledge,2002

[3]曹紅霞论广告中的预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23-26.

[4]杨红艳环保广告语的语音选择及语用特点[J]语文学术,2011(下)

[5]李家羽语用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