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拼音在我国高校校名英译中的实用性探究

2019-10-16白雅堃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汉语拼音实用性英译

白雅堃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高校校名是展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对高校校名进行英译时,其准确性和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用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高校校名采用汉语拼音翻译进行了辩证分析,论证了利用汉语拼音进行高校校名翻译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局限性。通过探宄,发现一些高校校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语拼音;高校校名;英译;实用性

一、引言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高校校名作为展现学校身份的名片,不仅体现了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还传递着学校在社会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因此,在对高校校名进行翻译时,要综合考虑译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针对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现实状况,笔者将从实用性及局限性两个层面对高校校名采用汉语拼音翻译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指出利用汉语拼音对高校校名进行英译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这一做法的局限性,以期对高校校名的翻译工作起到一定借鉴和帮助作用。

二、汉语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译中的实用性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校名的命名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地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2.地名+学科专业+学校性质类别,如: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3.人名+学校性质类别,如: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1]第一类和第三类校名由于包含地名和人名,因此校名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的方法加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简洁而直观,实用价值无可争议。而第二类命名方式在我国高校名称当中占据绝大多数,由于国内高校名称英译没有统一的规范可循,因此各高校在对校名进行英译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自主性。

据统计,除去校名翻译译文中包含汉语拼音地名和“威妥玛式拼音”的高校外,在高校校名翻译中涉及其他汉语拼音名称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isty),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University),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iculturalUniversity),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以上所列举的高校名称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英文当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并带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词汇,选择用汉语拼音音译来加以说明。这里选取“Minzu”、“Jiaotong”两例来对其实用性加以分析说明。

(一)“Minzu”一词的实用性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该校官网显示,校名英译为“Minzu UniversiW of China”。相关报道称:自2008年起,中央民族大学英文校名将“民族”一词由原来的“Nationalities”改为“Minzu”。对于这一改动,学者们对其看法不一。[2]对校名进行如此改动是否合理?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

要探究“Minzu”一词是否适用,不妨先分析一下在校名翻译更改之前所使用的“Nationality”一詞是否合理。“nationality”一词在朗文英汉辞典中有如下解释:第一个含义是指国家、国籍,这一解释明显与我国境内所指的民族一词不符。此外,英汉大辞典中对于该词的解释,除了国籍、国家外,还有独立国、民族风格、民族性的含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那么“nationality”是可以使用的。然而如果用它指代各个民族的时候,新牛津英语大辞典中给出的解释为“an ethnic group forming a part of one or morepolitical nations”。在这里,“nationality”更多的是指具有高度自治的民族、单一民族所构成的国家。[3]西方人类学家郝瑞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nationality”仅仅与英汉词典中的第一种含义对等,因此中华民族整体可用“nationality”,但是具体到56个民族当中的某一个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等,他们不能用nationality来指代,“nationality”更多的指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有独立的政权,所以他认为将56个民族中的某一个民族译为“nationality”是不正确的。

此外,校方之所以选择“Minzu”这一音译词汇.一方面是考虑到“nationality”一词的不准确性,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文化心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在不断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如:气功(Qigong)、旗袍(Qipao)这类仅仅在中国才会出现词汇如今已经用汉语拼音的方式被收录到了《牛津英语词典》当中,这一现象在彰显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人对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同样,“Minzu”一词的使用也展现了校方渴望将民族类高校 我国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展现给国际社会,这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JiaoTong”一词的实用性

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据该校官网显示,其校名英译为“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4]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到的“交通”一词是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从这一意义出发,不难在英文当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transportation”或者“commumcation”,但该校校名的英译未选取这一译法,通过考证,笔者相继找到以下几点原因:

1.词义涵盖范围不同。据校史记载,交通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华民国交通部所属的三所学校,分别为:南洋公学、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铁路管理传习所,在1921年,这三所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Chiao TungUniversity)。校名当中的“交通”二字最初来源于三所学校的主管部门:中华民国交通部(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and Communications)。校名之所以选择用拼音音译而没有沿用交通部的“Transportation and Commumcations”一词,在史料中并无准确记载。但有一种认可度比较高的说法是:当初的中华民国交通部涵盖了运输、气象、观光、通信这四大领域,这里所指代的“交通”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领域。

2.从学校后期的发展来看,交通大学也在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迈进,其专业学科设置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交通”或“运输”相关学科中。

三、汉语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译中的局限性

尽管汉语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译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翻译方案适用于任何情况。众所周知,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信息准确、通顺地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沟通交流。因此,评判翻译质量的好坏,要看译入语的受众是否能够准确地明白译文所传递的内容。就我国高校校名英译译文来看,其受众多为以英语为母语或其他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人,这些人大多缺乏对中国文化、国情的深入了解,因此某些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校名会对其认知造成困扰。笔者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为例,对汉语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译中的局限性加以说明。

在汉语语境中,为了简便,我们通常会将日常生活中比较长的名称进行简化,使用其缩略形式。同样,在提及国内大学名称时,我们通常也会使用它们的简称,如:北大(北京大学)、华师(华东师范大学)。但使用简称的前提是:这些名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或之前从未接触过中国国情的国外人士而言,校名的简称必然会对其造成一定困扰。因此,如果高校校名直接按照中文简称来对应地进行翻译,那么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就难免会造成一定的误会。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官网显示,其校名英译译文分别为:“Beihang University”,“Xidian University”。很显然,这两个校名的翻译是对校名进行简化处理之后再进行音译的结果。可以猜测,若在不做提醒的情况下,国内的一些学生或者普通百姓可能都无法说出这两个缩写后的校名具体指代哪两所学校,因此这种音译缩写校名的方式会给国外人士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也就不足为奇。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曾在其作品《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与“归化”这对翻译术语[5],在進行校名翻译的时候,适当采取“归化”的方式来体现校名当中所蕴含的特殊社会、文化、历史内涵无可厚非,如前文所提及的关于“民族”的音译。但笔者认为“Beihang University”,“XidianUniversity”这两种音译方法走向了“归化”的极端,完全忽视了目的语受众的主体意识,给人一种“自说自话”之感,没有意识到其实校名英译的初衷是为了给以英语为母语或者以英语为工具的人士提供便利,这显然不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若从严复先生所提出的翻译应追求“信、达、雅”三个标准来评判,上述这两个校名的翻译无论从“信、达、雅”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看,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高校校名作为外界了解高校的第一步,其英译译文必然不容轻视,汉语拼音音译校名作为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名英译的准确性及实用性理应得到校方的格外关注。这一问题不仅关乎高校自身的对外宣传工作,同时还体现出校名背后所暗含的相关社会、文化、历史意味。此外,国家教育主管机构也应及时出台相应制度、规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校名翻译的最佳化,为中国高校迈向国际社会,让中国文化走向全球舞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伟东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汉语拼音在中国高校校名翻译中的使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7):119~-127 [2]https: //news.qq.com/a/20120722/000062.htm [3]姚丹,杨婧“民族”一词在校名中的译法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7):156-158

[4]http: //www.njtu.edu.cn/

[5]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Taylorand Francis:2018-01-15

猜你喜欢

汉语拼音实用性英译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