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衔接手段在演说辞中的运用

2019-10-16申璐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替代

申璐

摘要:《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政治性演说,时至今日,这篇演说辞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激励着人们去奋斗。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从照应、替代这两个衔接手段对该经典演说辞进行了分析,探讨衔接手段在演说词语篇中的运用。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得出,衔接理论可以扩大演说辞的分析范围,为语篇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

关键词:衔接理论;葛底斯堡演说;照应;替代

一、引言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旨在调动听众的情绪,并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传达出演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因此,一篇好的演说辞要做到让听众明白其主体内容,并达到演讲意图,必须做到全文衔接合理,逻辑清晰,一气呵成。《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政治性演说,时至今日,这篇演说辞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所以,本文选取这篇经典演讲作为研究主题。

二、文本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语篇,我们必须理解它所发生的语境,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寓意。《葛底斯堡演说》是一篇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的演说辞。该演说辞只有十个句子,用时不到三分钟,却强烈地震撼了美国人民的心,唤起了人们的希望。这篇演说力图唤起民众对死者的缅怀并号召民众对国家要有责任感,大大激励了当时正为真理而战的美国人民。林肯希望他们能拿出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政体,争取这场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这篇演说辞中所使用的语法衔接手段,以求更好的理解这篇精彩演说。

三、语法衔接手段的运用

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尽管不充分)的条件,正确理解衔接对语篇的理解十分重要。衔接关系不是结构形式,而是一种潜能,是运用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将结构上互不相关,但在语义上互相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

衔接的手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另一类是词汇手段,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体现形式。本文主要研究语法衔接手段在演说辞中的运用。语法衔接也称为结构的衔接,它是指语篇内部词组、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语法衔接手段包含照应、替换、省略和连接等。具体到这篇演说,所涉及到的语法衔接手段主要有照应和替代。

(一)照应

照应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观点的现象。它可以确定语言内部的联系,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它们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汇,本身不能做语义理解,而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找寻答案。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如:we,I,they,he等;指示照应,如:the,this,that等;比较照应,如:more,same,different等和排比照应。具体到这篇演讲,主要涉及到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排比照应三个方面。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代表话语角色,主要由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和所属代词体现。这些词在句子中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但不影响它们所起的衔接作用。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通常是以第一人称“I”或“we”来指自己或者大家,用“you”来指听众,提到第三者时使用“he”或“they”来指代。选择不同的人称代词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本演讲词中演讲者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指代如:we.our. us.粗略统计一下,这篇短短10句的演講有2处使用“our”一词,有10处用了“we”,有3处用了“us”。例如:

例(I)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equal.

林肯用“our fathers”这一短语指出自己、死去的将士和所有活着的美国大众都拥有同一个祖先,我们都继承了先辈们的精神,当今世界发生的战争是与每个美国人民分不开的。我们应该为祖先们奋斗的大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2)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dedicate. can long endure.

例(3)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这里“we”的多次使用也说明了美国人民是一个整体。林肯强调自己也是众多渴望自由民主并为之战斗的

所有人中的一员,永远和人民大众站在同一战线,肩负同样的使命。我们站在一起,为了我们自己而斗争,奋斗,争取希望。逝者是为自己战斗,是为国家战斗,也是为了人民大众在战斗。所以,听众应该产生强烈地忧患意识,自觉地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通过第一人称“we,our,us”的使用,演讲者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以形成自己和听众的出发点和立场一致的感觉。林肯在这里重复使用这些词,目的是希望唤起听众继续斗争的响应,创造惺惺相惜的氛围,强化大众之间的团结一致。

这篇演讲稿大量使用代词“it”,更突出了演讲词的客观严肃。我们知道,这是为纪念逝者,鼓舞生者而发表的讲话,为了迎合这种肃穆的场合,作者使用中性词“it”更抒发了自己内心中正的情感。这不是为了个人的战斗,是为了全美国的人民的利益。林肯希望客观的讲述事实以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例(4)1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this.

例(5)1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far so nobly advanced.

例(6)1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这里客观评价了修建葛底斯堡烈士公墓的意义与价值,并给活着的人指明了奋斗方向,鼓励人们学习勇士们的奉献精神,把自由民主的事业发扬光大。这种方向和鼓励用“it”为载体显得格外客观、真实、有力。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主要由选择性名词性指示词(this,that,these those),定冠词the和指示性副词(here,there,now. then)来体现。在这篇演讲中,使用的指示照应有“this. that. those. the和here”。

例(7)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Here”表示交际场所,含有时空的概念。在这里,林肯用“here”来增加广大人民的亲身体验感。就在这个地方,就在我们每个人站立的土地上,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自由,为了人民大众的权益,英勇奋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林肯希望大家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为未竟的事业奋斗。

例(8)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equal.

“this”一词强调了身份的认同感。交际的参与者都处于同一个大陆,一脉相连,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共同的追求。

林肯在这里多次使用“here”和“this”,紧密联系语境,增强现场感和听众的参与感,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这样做的目的都是林肯为了唤起听众的共鸣,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翁。

3.排比照应

韩礼德在衔接机制的总结中提到排比也是衔接手段的一种。排比是一种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达到平衡的一种结构。排比这种衔接手段尤其适用与演讲中。结构紧凑,能够形成一种演讲的气势。例如:

例(9)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d.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

在这里,排比的运用更增添了感情的浓烈。由我们不能奉献,到我们不能圣化,最后到我们不能神化,这其中满含作者对逝者的崇敬之情。林肯希望让听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下定决心守卫自己的家园。

最后一句话,演讲达到高潮,林肯又用了较长的三个排比句来结束全文。

例(lO)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ose honored dead we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the earth.

林肯對这场战役充满信心,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希望,对这个国家的前途满含憧憬。这种正义之气必然能够激励民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自由民主的政府而不懈努力。

(二)替代

替代是指一些词语能够代替前一句或前几句里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被替代的部分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从而不但使语篇前后承接,而且还在语篇中传递对比信息,从而增加了语篇的衔接功能。与照应相比,替代是一种句法关系,它是词或短语等语言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例(2)中“so”的使用,替代了前一句的“conceived in liberty. and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替代是一种语义的重现,在这里作者留下一个空位,由听众来填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能突出国家自由、独立的原则。林肯希望大家铭记美国的民族精神

自由和平等,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这种精神奋斗终身,从而为自己接下来的演讲做下铺垫,说明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正是为了坚持这种民族精神。这即歌颂了逝者的伟大,因为他们真是这样人类伟大事业的奠基者,又号召大家能够沿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奋斗。替代手段的使用,使演讲辞语句简练,意思清楚,逻辑严密。

四、结语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大量使用了照应、重复等衔接手段,使得整篇演说辞结构、语义都显得连贯,通畅,从而使之成为演说辞中的珍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衔接可以从语篇的各个层面上反映作者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强化语篇主题,有助于听众加深对演说辞的理解,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l]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26-273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红见,胡晓琼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词汇衔接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154-155.

[4]任玉霞.从词汇衔接及其连贯作用看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语篇[J]凯里学院学报,2010(2):114-117.

[5]王黎.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手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6):74-77.

[6]王欣.《葛底斯堡演说》的功能语法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3-25

猜你喜欢

替代
怎样解决难上的课
等效替代法的几点思考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别让“替代思维”主宰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