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教学模式理论下的主题重构尝试

2019-10-16李文斌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重构文本思维

李文斌

摘要:主题重构是语文课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实现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都提出了高要求:学习主体需要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要寻求最佳方式,落实好思维训练。

关键词:探宄学习;主题重构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①“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国家提倡双创的大背景下,不单大学,国家未来需要各阶段教育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年,由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语文团队历经数十年形成的教学成果《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③

2018年,西南大学教学教授徐学福将研究整理成书《探宄学习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具体学科都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基于书中关于语文阅读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对语文课堂主题重构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关于主题阅读探究教学

主题阅读探宄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自身特点、课程单元以及教材本身出发,围绕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单元文本或同类文本的切合点、触发点,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文本的情感密码、文本的灵魂,更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触发点④。

该教学模式非传统的主题分析,师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和知识经验,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打破思维的束缚,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是最好的智力保障。

我们在进行探宄性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有价值的主题,其次在主题的统领下,通过与文本对话,以及对相关的补充材料的解读,分析出同一类作品的基本结构,最后,在主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跨时空与文本对话,并让他们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作品的主题意义尽心重新建构,以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丰富自己的情感⑤。

在材料补充、跨时空对话、联系时代等方式的引导和启发下,主题探究学习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容量,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维的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举例及分析

为了对主题重构理论进行初步教学尝试,我们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相关理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进行了设计。

我们拟定的授课对象为本校学前教育二年级学生。學生的思辨力、对新知的接受还有待加强训练。可利用的信息化资源有:微课《主题探宄学习》,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幕布学习工具。第一课时为文本梳理。第二课时为主题分析及重构。主题重构设置在第二课时的第二大教学环节。

因为“悔”在这篇散文中联系了前后文,是文本情感抒发的第一个窗口,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悔”为切入点,开始了文本主题的分析。这次令人颇感“悔”恨和遗憾的游历,在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心智。所以,我们初步分析“悔”字有可挖掘的信息和深意。

由文本细读至主题分析环节,共20分钟左右。至主题重构环节,通过简单了解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于是,教师主动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我们给学生提供了5个思考切入点:

1.文章中为何两次提到“仆碑”?“仆碑”有何特殊意义?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2.文章中多次提及“悔”。请问,你怎么理解这个字?

3.文章第三段是全文核心,其中提到了“志、力、物”,请结合当下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4.请看补充材料《石钟山记》,对比两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5.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悠悠千年才出一位的人才,但是朱熹等学者却对王安石评价很低。你怎么看?

课堂上,学生结合主题重构学习单进行了小组讨论和表格信息完善,并将思考结果上传到了蓝墨云班课。讨论环节大概5分钟左右。紧接着,学生代表进行了分享和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和教师点拨共10分钟左右。学生发言代表只3位。

我们观察到,主题重构及讨论环节,学生重点关注了第三及第五两个切入点,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和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王安石变法史实等进行了新思考。至于为何学生在选择切入点时不考虑1、2、4角度,我们分析如下:“仆碑”太具体,不便联系王安石生平及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地展开,或者学生不知道如何从“仆碑”着手进行主题重构。“悔”字所蕴含的内容在课堂上己讨论过,学生可能认为难以再出新意。《石钟山记》是一篇临时接触的古文,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更无法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进行主题重构。

最后,我们设计了头脑风暴环节:如果有机会见到先生,你想对他说什么?两位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其他同学则在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进行了观点分享。

本次课初步利用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但没有及时进行学习情况跟踪和学习数据分析。所以本次课以教学内容的完结为教学结束点。

三、主题重构尝试教学反思

我们发现,具体到“主题重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开展,执教者和学生课前充分研读相关理论、微课很关键。教师不但要读懂,还要与文本进行合理的联系,精细准备教师课堂上可备用的主题重构角度。学生在本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接受了思维的挑战和训练,但是我们发现还有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一)主题重构的主体和关键依然是学生

1.学生依然应该站在课堂最中央

和传统课堂一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不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依然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如何让学生得到思维品质的锻炼和提升。

2.学习主体需要有积极思考的习惯

主题“重构”客观上需要学生走出思维的固定模式,换角度进行思考。同时,还需要学习主体在课堂进行积极思考,认真探究。若学生无主动思考的习惯或者抗拒思考,教学目标达成及效果将受严重影响。

3.学习主体需要调动知识和生活经验

主题重构需要学生将生活积累、阅读积淀、生活感悟、情感认知等因素积极融入到课堂来。如果学生毫无知识及生活经验准备,主体重构的结果可能会乏味,且缺少深广度。

(二)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启发为主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为主题重构铺路,以引导和启发式提问带领学生再次进行文本细读和新思考。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文本的思想主题分析是我们第二课时的第一大环节。在过渡部分,教师引入明代茅坤的评价:《游褒禅山记》逸兴满眼而余音不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把握文本“余音”?教师接下来所提供的五个思考角度也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

我们认为,教师直接提供主题重构环节思考角度的策略要因人而异。如果学生喜欢挑战,文学底子较好,且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丰富,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文本关键字词进行阐发。如果学生还处于思维品质的初级阶段,即逻辑思维能力还弱,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切入点的确定。直接提供思考角度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会破坏在语文课堂开展好思维训练的学科教学总目标。

(三)主题重构教学要落实好思维训练

与学科核心素养一样,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己成为当下教学领域的热词。基于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也成为一种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主题重构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

1.让学生在质疑中寻找主题重构的切入点

宁鸿彬先生曾提出“三个欢迎”

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个允许”

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⑥。

中国的课堂,学生极度缺乏“为什么如此”的主动思考,教师也缺乏“为什么这样”的引导。当学生认知与实际存在冲突时,就会出现“质疑”可能。学生在寻找文本材料的异同,在思考“为什么”如此的时候,思考就已经发生了。

比如,在《游褒禅山记》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仆碑”两次出现的可能原因,积极引入明代茅坤“余音不绝”的评价。这些疑惑启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这种代替“质疑”,降低了教学难度,也可能破坏学生自主质疑的机会。

2.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来看,我们的学生之所以需要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和师生找不到、找不准思维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有关,与这种找不到思维锻炼路径而导致学生思维整体弱化的现状有关。

普通中小学和很多大学基本没有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指向的课程。清华经管学院在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方面则有两项具体行动,重点建设了通识教育中的两门课程:《中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⑦。这种有学时保证,有教师专业引导,有系统、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不现实。各学校可因地制宜,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寻找思维训练落地切实可行的办法。

宁鸿彬先生坚持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于语文课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即多向思维训练、变向思维训练、新向思维训练,自然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⑧。此外,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⑨。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将这些思维方法吃透,让学生也吃透,“授之以渔”就不怕不会捕鱼。

(四)重视学情及学习反馈,合理设计教学各环节

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题重构环节只预留了15分钟。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思考还不透彻,讨论不尽兴,分享的成果还不够丰富。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也不够明显。

原因可能如下:第一,教师设置的主题重构角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或者说教师提出的五个切入点与学生学情融合度不高。第二,师生未明确小组合作探宄的理想模式,即学生对小组合作探宄怎样开展更有效是无头绪的。教师也没有明确好要求。第三,教师虽然布置过线下学习微课《主题探究学习》,但教师对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效果没有准确了解,课堂上也没有对重构环节进行合理调整。

(五)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让有效学习得以实现

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需要时间来保障。本次教学实践,我们给学生进行主题重构的思考时间仅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不但要进一步梳理新知识点

主题重构,要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展开新角度的挖掘,同时,学生还要讨论,并且集中智慧形成小组思路,最终完善学习单并分享至蓝墨云班课。在有限的5分钟内,学生要完成如此多且复杂的操作,思考时间可谓大打折扣。显然,这种时间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思维训练的客观要求。

四、结语

主题探究及重构融入课堂的策略还需要不断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是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的可行性模式,但如何让思维训练更加合理且有效,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陈梦瑶宁鸿彬语文思维训练思想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4

②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4)

③清华附小清华附小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https: //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959/2014/20140910084804617702562/20140910084804617702562html.2014.9.10

④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5-206

⑤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

⑥陈梦瑶宁鸿彬语文思维训练思想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 4

⑦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4)

⑧陈梦瑶宁鸿彬语文思维训练思想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4

⑨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陈梦瑶宁鸿彬语文思维训练思想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4)

[3]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4)

[4]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重构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