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产业化视野下的苏北农民画应用问题研究

2019-10-16徐东升谭晓宁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徐东升 谭晓宁

摘要:我国的农民画有超过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苏北地区的农民画更被认为是新中国农民画的源出,贡献了一大批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但是随着艺术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农民画在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后,苏北一地表现出后继乏力、行销滞后的“症状”。本文从苏北农民画产业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试图探讨农民画产业化的可行性模式,以期在具体的实践中为苏北农民画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苏北农民画;产业模式;现状反思

蘇北是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它包括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地级市;邳州、东台、新沂3个县级市;以及下属的17个县。在新中国成立后,邳县(今邳州)创作的农民画因为古拙浪漫,自成一派,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引领者南方农民画的创作,邳县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同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淮安博里镇,在1980年代开始创作农民画,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民间绘画创作基地,并与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吉林东丰农民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农民画种。可以说,苏北农民画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进程,但是在艺术产业化的推动下,求变革新、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苏北农民画面前严峻的课题。

一、苏北农民画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展览活动蓬勃兴起

苏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直是比较靠前的。这在农民画的创作和展览中可见一斑。苏北农民画的历史悠久,以浓重的底色、鲜艳的色彩,糅合了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而闻名。1978年,当时的邳县为了纪念成为“壁画县”20周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邳县农民画、泥塑展览”。1980年代,邳县的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等全国性的美术学术殿堂进行展览。1990年代,国家文化部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绘画选粹》、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吸纳的会员,还有民间美术比赛、文化博览会,邳州均有参与。进入到21世纪后,邳州农民画已经走向了海外。而苏北的其他地区,如淮安、盐城、连云港的农民画展览也越来越多,如“五个一战略工程主题农民画展览”、“手绘廉政农民画,喜迎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党70周年农民画展览”等,淮安博里镇的农民画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民间绘画基地初成

淮安博里镇在上世纪90年代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后,一直致力于农民画的创作。在2010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成为江苏文化宣传的一张名片。“农民画苑”是博里镇的农民画基地,主要培养农民中的农民画画师,每年举办十余次的农民画培训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学习者,在深入挖掘和广泛普及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博里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博里的年画也越来越多的走向海外,115名农民画师创作的2200多福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作品《晨韵》作为精品作品赴联合国总部参展,国家邮政、电信部门还将博里农民画制成明信片和电话磁卡在全国发行。博里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民画培养基地,为后来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地农民画创作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示范。

二、苏北农民画产业化的问题表征

苏北农民画在文化展览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展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与农民画产业化的程度并不是一致的,产业化作为一个必由之径,如何强化“内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艺术性与产业化的矛盾

文化艺术成为产业,是从艺术品的复刻与普及开始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本亚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斯图亚特均对文化形成产业体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的确,文化艺术的产业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文化意识的熏陶,在对艺术品的解码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语义系统,丰富社会的文化形态。但是产业化也容易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农民的创作不再基于表现生活的意图,而是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创作变为制作,农民画就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可以被无限的复制。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甚至会开作坊、雇佣员工,以前创作一幅画需要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现在一天就能制作出十几幅、几十幅。画作的地域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会大幅度缩水。尤其是面对对中国民间艺术感兴趣,但又不太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外国游客,二三十元买到一幅拓印画,薄利多销,一年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十万元以上的收入。久而久之,农民画创作者们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迎合市场而放弃自己原先的创作意图与审美理想,致使艺术化和产业化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不仅是苏北地区,全国的农民画创作都无法和产业化实现良性的对接。

(二)自主性与辅导化的矛盾

任何艺术创作都不能离开辅导,农民画亦是如此。苏北农民画发展到现在,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名片”的定义,这就更加促使农民画走向正规系统的教育路线。邳州遵循的是从下的教育路线,由邳州文化馆牵头,和当地的小学联合,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模式为农民画创作聚集后备力量。博里走的是向上路线,依托农民画苑,开办远教站点,使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把南京、北京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坐在家里就能学习。这两种做法为农民画的辅导提供了两种思路,客观的说,不论是在技能提升还是在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如何辅导仍然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农民画的地域特点非常强烈,辅导的内容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会不会影响创作者自身的风格;其次,辅导教师在技法教学上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是不了解或不熟悉农民的生活,直接进行技法训练,会不会抑制农民画的整体发展;再有,现在开展的农民画辅导,大多是一个教师面对十几个或几十个人集体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农民画的创作等于又回到流水线的制作上,僵硬死板,缺乏艺术生命与个性。

(三)保护文化和开发经济的矛盾

我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毫不夸张的讲,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但是90%以上的资源都处于一种只重广度,缺乏深度的开发状态,政府想管没有钱,企业有钱没权管,两者结合形成了政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这个局面并不是不好,但的确催生了一大批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者”,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盲目跟风的群体。例如苏北地区的农民画已经形成邳州、博里双子星的形态后,盐城、连云港等苏北其他地区也跟风发展农民画,他们大多以政治生活为切入点,在反应生产文化、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婚恋文化等方面几乎没有更加有特色的表现,这就充分说明了当下农民画的生产进入到了一种追逐利益的怪圈中,也隐隐透露出民间文化资源走向衰竭的现实情况。在农民画销售的常见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农民画经纪人的出现。当地政府也试图改变这种情况,所以尝试着引入了农民画经纪人制度,最初这个制度帮助了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知名度的农民画创作者,可是这些创作者一旦小有名气,就希望摆脱经纪人的“控制”,这就使得农民画的创作又回到了零碎化的状态,政府不得不继续承担主要的责任,让短期利益者重新占领了市场主位。

三、苏北农民画艺术产业化路径

(一)制定准入门槛,精化制作工艺

产业化意味着艺术品兼具了艺术和商业两种价值,需要走上程序化、批量化的道路。这种由一到多的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设定一个标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被纳入行业中,不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也不能以农民画为幌子,损毁这种艺术形式。农民画协会在此需要承担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把现有的农民画创作者分批纳入进来。即優秀合格的创作者可以直接从事创作,水平稍欠或综合实力较低的创作者则需要接受培训,从意识形态上上能够认识到农民画的文化价值,也愿意真正为保护农民画,提高其艺术性出一份力。其次,还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农民画监督部门,严格审查农民画的制作流程,尤其是对个体生产经营者、小作坊,发现其不合理、不规范之处,帮助他们提高制作工艺,主张他们在细节与艺术风格上下功夫,让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中,让他们进入到产业化循环,也不会影响农民画整体的艺术性。同时还要阶段性的进行巡查,以帮助为主要原则性行为,让小作坊尽快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再有,苏北几地的政府需要联合起来,把控农民画资源的开发力度,避免因为争抢文化资源,急功近利的进行浅层次开发,而不注重发展的层次,断送了农民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政府可以主动要求国内、国外权威的艺术机构与团体来苏北参观农民画,为他们介绍农民画的创作流程和文化内涵,也可以带领农民画创作团队走向海外,进行作品巡回展览,让中西方民间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遏制因为短期利益形成的低端产业链的蔓延,也督促了农民画创作者专心并坚守自己的创作,从而更扎实的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二)注重启发辅导,实践出真知

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理论绘画训练,他们的创作凭借的是自己对于农民画的兴趣和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所以我们常常会为看似古拙的画作感到震撼,就是因为那是源自于心灵的创作。因此,在进行辅导时,需要做到两个避免,第一避免灌输绘画理论,第二避免吧个人的主观经验传授给绘画者。而是应该以少辅、精辅为主,通过观察农民画创作的特点,选取一个点循循善诱,在不舍弃其创作特点的同时,提高绘画的表现力。例如邳州的农民画是以古朴为特点的,指导时则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线条上,而是更看重人物神态、状物形状的表现。其次,所有的辅导都是基于绘画实践开展的,也就是说,是在半成品或成品上进行指导。对于那些初入农民画创作的人们来说,有经验的指导者会先让创作者发挥自己的自由想象,在和创作者的交谈中,指导者“四两拨千斤”,帮助创作者梳理出创作初衷与创作思路,也就是说,永远将创作者的初衷放在第一位,他们才能把情感注入到作品中。远程辅导也可以开展一对一辅导,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民画的创作者单独和教师进行交流,只需要将远程教育的技术向纵深化演进,利用社交平台、APP,农民画的创作也可以走上个性化、现代化的道路,而农民掌握了现代技术后,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推销自己的农民画,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艺术形式。

(三)合理而深度的开发,规范经纪人制度

苏北农民画急于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造成的画作大同小异,让农民画的创作始终处于低水平和重复浪费的状态下。因此,为了保护并和合理开发现有的文化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介入是必须的。苏北各地除了形成横向的贯通,还要深入的挖掘属于本地的特色,寻找特色的源头,进行开发。例如邳州的农民画古朴和其地处苏鲁交界,同时吸收南北方文化习俗有关系;博里的农民画艳丽,是浸染了淮安的水乡气质;连云港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可以深度挖掘新时代为连云港带来的机会……只要以一个点进行深度的开发,保持本地的特点,就能有效的避免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的发生,也可以给予新进崛起的盐城、连云港等地发展农民画的机会。

关于经纪人,在农民画的创作领域还属于一个新概念。一个合格的农民画经纪人不仅要熟悉农村生活,还需要熟悉农民画的创作流程,更要精通市场的运作、经营管理、媒体宣传等,从目前来看,国内这种综合化的人才极为稀缺,即使有,也并没有被经纪人这个行业所认可。所以,经纪人需要首先从强化自身的素质开始,一面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力,一面向行业推销农民画的价值,让这个新兴的艺术市场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在农民画的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假设一道桥梁,强化农民画经纪人的行业地位与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生产与市场。在这个行业的运作中,政府还需要规范市场运作机制,一个农民画创作者和经纪人之间必须有合约,一旦有任何一方违约或毁约,都要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以此逐渐培育合理规范的经纪人制度,通过经纪人行业的壮大,推动农民画产业链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可见,苏北农民画不仅是苏北的文化名片,更为苏北经济的发展贡献着重要的力量。但是其尚处于粗放模式的艺术产业化发展路径,制约着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依托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结合苏北一地的实际情况,深刻的解决产业化和艺术化的矛盾,保护并开发自有的丰厚资源,同时大胆引入主题营销、经纪人等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生产销售的一体化,是苏北农民画突破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学之策。而苏北农民画的再次腾飞也必然会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盘活与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萍,李康化农民画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J]惠州学院学报,2015(01)

[2]金璟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效果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3]薛毅“农民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10)

[4]张伟.“农民画”渊源初探——兼谈农民画发展历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