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解构与重构在群舞编创中的作用

2019-10-16赵梧桐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解构重构作用

赵梧桐

摘要:运用解构与重构编创技法,解构其动作元素,并对动作进行创新性的梳理和重组,丰富了舞蹈结构,且对舞蹈作品呈现有着实际作用。“解构”与“重构”是为编导们如何组建结构提供的一種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在群舞编创的表现形式上,而且对编导形成特殊创作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解构;重构;作用;群舞编创

一、“解构”与“重构”的阐述

(一)“解构”与“重构”的定义

“解构”的概念是来源于西方的六十年代,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超越文学批评的文学思潮;而狭义上,是对现存结构的一种解构,它的出现是后现代的一种新探索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应运而生。“解构”并不单只是对舞蹈动作进行拆解,然后再恢复它的可能性,一个“解构”后的概念,仍然有它本身的含义,并具有多变化的运动概念。“解构”并不是让我们只是满足于在编创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思维方式的“破”,在舞蹈艺术编创中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

“重构”是编导通过动作在时间、空间、力三大要素中寻找舞蹈动作的层次关系,是重置舞蹈的语言环境,从而完成了创作者对真实存在事物的重建。舞蹈语言的“重构”,使编导推翻一些传统语言的误解,此时的语言结构不是一个线性模式,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状关系。在复位,设计交织,相互协作和体现中,它便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切实目的整体。通过“重构”使舞蹈动作可以在时间上有着相互垂直的结构关系,也可以在力的维度中进行相互对抗、适应和整合的物理秩序,通过扰乱空间秩序可具有无限的结构。

动作“解构”和“重构”的提出,是舞蹈编导们在当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中国编导试图打破传统部分,对民族性舞蹈语言的解构和重构,使在舞蹈编创发展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解构”与“重构”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

1.“解构”与“重构”对创作舞蹈语言的作用

动作“解构”与“重构”是以舞蹈语言为基础,舞蹈语言是完成动作“解构”与“重构”的基本要素。对动作的解构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按照动作序列中的顺序;二是遵循舞蹈的风格特征。前者可以选择从动作的起点到终点中某一段选择;后者是根据舞蹈语言的风格性统一来划分,即动作的开头到结尾都是节点。通过这两种方法,舞蹈编导努力打破这种无形的、隐蔽的结构关系网,试图去打破舞蹈单词、舞蹈语句、舞蹈段落之间的关系。

编导注重舞蹈语言水平,重视新生命诞生的过程,正是因为通过动作的“解构”和“重构”去扩展舞蹈语言的结构,而编导对于动作的解构,并不是要摧毁和消除固有的语言和逻辑,而是要重建一种更完美的舞蹈语言。

2.“解构”与“重构”在群舞编创中的应用

对于去运用“解构”与“重构”这一创作方法,主要是指编创的否定方面,编创不仅可以建构一个新的世界,从积极的方面改造或发展现实,也可以解构和改造世界的某些部分,使现实向否定的方向进化或发展。解构是解剖和否定现实世界在编创过程中的作用,重构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建构、组合和重新创作。此时,原始的“它”是一个有序的新个体,在原有动作的运动中进行改变,这种编创方法的运用对舞蹈作品有着实际作用。

虽然直接利用民间的采风去收集动作也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但在模仿的过程中,真正的创新仍然很难实现。我们用“解构”和“重构”的方法来创造具有传统意义的新作品,但舞蹈是用人体作为表达的媒介,其特殊性使编导在编排动作时会遇到困难。因此,动作的“解构”和“重构”虽不代表在中国舞蹈编导的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为我们提供了建构结构的一种新思维方式。

二、以群舞《又见沂蒙》为例

(一)群舞《又见沂蒙》中的“解构”

群舞《又见沂蒙》是以山东胶州秧歌为素材所形成的舞蹈语言结构,编导运用动作的“解构”创作技法将舞蹈语言拆分为细小单位,并在时间、空间、力度转化中形成无数的创作可能,是为重构提供独特创作视角和别样性的思维方式。在群舞《又见沂蒙》中,我们看到编导将推扇的动作进行解构,将此动作分解为三次“推”,胸前、肩前、到旁推扇的位置,很细腻的将动作分成单一小元素。在步伐中,将丁字三步分解,以及提拧步分解为单一的拧和提,并与上肢动作上推扇和下推扇共同完成。

编导进行的动作解构,并不是原元素的完全消灭,而是各种元素都带有一种被涂抹后的模糊感,并且仍在还能辨认出最初的状态。在群舞《又见沂蒙》中,被解构后的单一元素贯穿作品始终,“解构”是突破动作结构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二)群舞《又见沂蒙》中的“重构”

如果舞蹈语言只是被解构将看不到多元化的意义,只有通过重构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动作元素相组合,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在群舞作品《又见沂蒙》中,我们对传统舞蹈语言结构之间的联系有了重新的认识,运用动作的“重构”呈现出具有特色的山东秧歌。而舞蹈动作结构并不是完全被解构,原动作印迹将会在动作的重构过程中被体现。

在群舞《又见沂蒙》中,我们看到将解构后的推扇、丁字三步,碾步进行重构,将分解后的丁字三步与碾步进行组合,打破传统组合单一元素的重复练习,以及将解构后的推扇与向上划扇的动作相组合,并结合下肢的拧步和跳步的配合。同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将多种单一元素组合的造型形态,通过“重构”可以让观众看到丰富的动作样式,为传统动作添加了活力。

三、“解构”与“重构”在编导过程中的作用

(一)“解构”与“重构”呈现的艺术效果

众所周知,舞蹈作为一种视、听觉综合艺术,如果想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那必须从舞蹈语言开始创新。回顾过去,运用“解构”和“重建”的方法,我们看到了不同舞蹈艺术的发展,例如:中国古典舞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而如今的古典舞在舞台上百花盛开,以“圆、曲、拧、倾”的动态风格构筑中国古典舞当代的形象。这正是“解构”与“重构”的出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对动作进行有依据的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建构,这种理性建构使每个作品都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动作的“解构”与“重构”正是对原始动作进行分析,然后将程式化动作在速度和力量等变化中进行分解和重组,从而在动作的再现上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解构”与“重构”对编导思维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我们不愿听“最初是怎样”或“曾经是”这样僵化的语言,因为这些己被多元的、有选择的时代所取代,像“解构”与“重构”这样的编创技法,是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推翻,是新思维方式的标志。因此,要使自己的思想具有多样性,避免模仿前辈们的套路,要对舞蹈结构进行深入建构,这是新时代中国编导值得拥有的思维方式和编创能力。

对于思维的深处,编导必须认识到“不一致”是多元化世界的必要和事物发展的动力,由于“不一致”是一种积极的运作力量,使所有事情不断更新。在这种思维下,编导进行解构和重构传统语言结构,使舞蹈语言将在时间、空间和力量上得到更新。

四、结语

动作的解构和重构是舞蹈编导在当代文化潮流环境下提出的一个试图突破传统的模式,它需要更多的舞蹈编导家进行研究创新,是对舞蹈艺术更加有效的用途。动作的“解构”与“重构”使中国舞蹈与当前时代有着一致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舞蹈艺术形成一个百花盛开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

[2]江靖戈.动作解构之于中国舞蹈编导的功能[D].北京舞蹈学院,2005,1.

[3]李承祥.舞蹈编导基础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1

猜你喜欢

解构重构作用
解构“剧本杀”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