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要为国家战略服务
2019-10-16胡壮麟
胡壮麟
在庆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外语教学界也在热烈讨论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有人认为英语在中国已不受重视,招生困难,应当发展非通用语种教育,如阿拉伯语、韩国语、希伯来语等;有人认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改为“特殊用途英语”(ESP)或“学术英语”,如外交英语、外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还有人坚持外语教学作为人文学科,应恢复1949年前的文学传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外语。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就在这个时刻,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北京大学庆贺建校120周年。他在与陪同参观的一位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交談时,不时询问北大外院在贯彻中央“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们这才意识到,我们这些外语教师的视野太狭窄了,未能从国家语言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去认识外语教育如何为国家战略服务,如何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对此,我做了一些思考。
首先,高等教育不能脱离国家领导。当前中国出现了一个流传较广的观点,即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像美国那样,不受国家或政府领导。这在学界已引起热烈讨论。我认为,对此有必要统一认识,不然难以讨论外语教育是否要为国家战略服务这个命题。我更认为,讨论时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不然缺少统一思想的标准。这就是说,高等教育是否只有一个模式?新时代、新社会制度在办好高等教育上能否走自己的道路?能否创新?
第二,外语人才培养应多元化。前面提到,外语教学界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多种看法。我既不赞成单纯学习外国文学的“文学道路”,也不同意把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降格为语言学校,只教“听说读写”。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国家需要的不同人才,那就是培养对象有全面发展的,也有专攻文学、口译、笔译、教学或研究的。这意味着,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外语外,还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前国家最迫切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应对和完成多种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中国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三,继续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翻译人才。遗憾的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只设立了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招收并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但仍未设置翻译专业。直到本世纪初,才设立翻译专业。这是一个重大的英明决定。令人高兴的是,这十多年来,翻译学科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既有许渊冲这样学贯中西、世界闻名的翻译家,也有刘欣这样与美国电视主播英语对答、辩才无碍的央视主播。望能多多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第四,语言智能与多元智能融合。最近,教育部和国内一些高校开始重视语言智能的研究,如国家语委成立了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了语言智能研究院。考虑到上述语言智能的思想源自多元智能的理论,因此我认为在培养语言智能时,如能结合多元智能的某些方面,会取得更好、更全面的效果,如逻辑数理智能有助于掌握语法和人工智能,视觉空问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有助于结合情景学习和实际使用,音乐音韵智能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有助于人际沟通,等等。只有这样,外语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或新的情况,更好地完成国家和单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