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分析
2019-10-16马晶照
马晶照
摘要:在西方文学历史中,《呼啸山庄》是一部解释人性、批判社会的英国文学代表作品。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颇具关注度和吸引力的女作家,奠定了艾米莉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呼啸山庄》中不但有令人唏嘘的爱情悲剧、也有扭曲畸变的社会现实,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尤其是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复杂的人物情感和双重特性,造就了这一部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形象。本文围绕《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特点展开分析,就这一人物存在的悲剧性格展开探讨。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悲剧;人性
在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勃朗特三姐妹先后出版了《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三部作品,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强烈轰动。尤其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心思细腻、文采卓然的女作家,她对于《呼啸山庄》倾诉的感情,获得了当时评论界的关注。受艾米莉孤独、苦闷的现实生活的影响,在人物的性格、叙事风格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鲜明的差别。尤其是在《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设定上,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行为怪癖的人。在人物的性格描述上,《呼啸山庄》继承了恐怖、暴力的哥特小说式描写方法,但是它的实际意义却已经超越了维多利时代的浪漫小说时代,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理解。直到大半个世纪以后,《呼啸山庄》才被人们充分的感受和认识到。
一、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情感脉络
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中,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纠结的人物角色。他本来是老恩肖先生抚养的孤儿,饱受欺凌,在感情上,希斯克利夫被心爱的姑娘凯瑟琳背叛,成为了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主人,最后绝食而死。在理解的冲突和矛盾下,是希斯克利夫不幸、无奈的一生。就像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一样,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始终是炙热而浓烈的,但是他的感情在黑暗和现实之中难以持续,形成了悲哀、可悲的人生。
梳理人物的情感脉络可以发现,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始终处于人性黑暗尖端的男人。他也曾经被甜蜜的爱情所浸润,内心始终处于善于恶、情与理、爱与恨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一方面,希斯克利夫对他挚爱的女人凯瑟琳一往情深,恨不得将她囚禁于自己的心牢里,是一个用情至深、至纯的人。但另一方面,希斯克利夫对于阻碍他幸福的老庄主及其子女十分的冷漠,甚至产生了疯狂的报复心理。从希斯克利夫闯入呼啸山庄,到老欧肖和凯瑟琳温暖的接待和关爱,让希斯克利夫感觉自己找到了知己与挚爱,和凯瑟琳成为了兴趣一致、个性相同的“灵魂爱人”。宄其原因,可能是源于希斯克利夫的孤独和自卑。凯瑟琳曾经说过:“因为他比我更像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希斯克利夫内心深沉的渴望,他渴望在情感中获得一种公平和尊重。但是好景不长,老恩肖过世后,希斯克利夫处处受制于辛德雷。此时,已经变成了仆人的希斯克利夫将自己的苦闷和压抑放置于心底,而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凯瑟琳的身上。但是,凯瑟琳也难以免于世俗,在金钱的诱惑下放弃了对希斯克利夫的深情,而逐步去接近物质丰盈的世界。因此,希斯克利夫眼看着凯瑟琳的疏远,开始愤然痛恨这个世界。在得知凯瑟琳已经不再想要嫁给自己以后,希斯克利夫离家出走,想要证明凯瑟琳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证明在凯瑟琳的他嫁前幻灭成泡影,形成了由爱生恨的扭曲心理。
二、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价值认知
在冷酷的现实下,希斯克利夫内心仇恨、残忍的种子开始萌芽。当他重返呼啸山庄之时,他成为了一个疯狂的复仇者。虽然表明上看起来,他依然是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但是其实在表面的平静之下,掩盖的是希斯克利夫内心的痛苦、屈辱、不甘和堕落。他的价值观开始扭曲,从之前的不屑于物质条件,而转变为痛恨一切和“文明”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他的内心充斥着“雷电和火”般的激情和“既无礼貌又无教养的野蛮人”。而这种价值认知出现的偏差,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幸的社会、自身的懦弱和一切残酷的现实所引起的。即便是希斯克利夫在和卡茜相爱的时候,他也没有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将痛苦相互施加于对方,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态势,来相爱和相守。他们不追求生活在一起,相守生命的美好,而是寄托于共同走向死亡,相伴走到人生的重点。他们共同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价值,以这种残酷的诀别来维持生命,导致爱情变成了一种消极的思想,将爱情变得扭曲、悲哀和困顿。而这错误的价值观念当然也并未给希斯克利夫带来幸福的人生。尽管希斯克利夫最终同时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成为了有身份、地位的人,但是他让辛德雷而堕落、悲惨的死去。而艾加被算计,最终连女儿也米有照顾好。而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曾经让希斯克利夫嗤之以鼻的财富和地位,最终也成为了他用来复仇的工具。扭曲的价值观念,造就了希斯克利夫不幸的命运,最终也结束了希斯克利夫悲哀的一生。
三、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之源头
从根本上说,希斯克利夫的悲剧缘起于他不幸的童年。他在七岁的时候,被老恩肖收养,在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价值,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乖巧和懂事,来获得老恩肖先生更多的爱心和关注。但是,老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并不喜欢他,常常欺辱他,年幼的希斯克利夫不得己选择了向恶势力低头,在逆来顺受中渐渐迷失了自己。而这份欺辱并没有因为他的顺从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他被强迫干重活,到下人那里居住、不能接受教育,更禁止他和心爱的凯瑟琳接触。希斯克利夫的自信、自尊都被踩在了脚底下,除此之外,林顿一家也看不起希斯克利夫,在排挤、否定和不信任的目光中,希斯克利夫成为了恶势力的屈服者。
一方面,希斯克利夫受到的压迫令人“哀其不幸”,但另一方面,希斯克利夫自身所具备的软弱、自卑,又让人们“哀其不争”。因此,这一切造就了希斯克利夫复杂的悲剧性格。童年时,尽管老恩肖对他的宠爱已经超过了亲生儿子,但是这依然没能成为希斯克利夫自信的源泉。反而促使他成为了“被压迫的对象”。老恩肖的去世,让希斯克利夫的孤独、愤恨、无助更加激化,也形成了之后希斯克利夫所积蓄的反击、报复和厮杀。
不幸的身世和遭遇让凯瑟琳也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凯瑟琳曾经是他心中女神一样的存在,但是现实让这个昔日的“女神”成为了贪慕虚荣的人。在凯瑟琳和埃德加结婚以后,希斯克利夫内心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仇恨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在爱的角逐中,以一种不公平的根基造就了这巨大的悲哀。在感情失败以后,希斯克利夫尝试到了失败的滋味,作为一个失败者,希斯克利夫输给了身份和地位、输给了凯瑟琳的物质虚荣、输给了林顿的有钱有势也输给了这个病态的社会。
四、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复苏
希斯克利夫并非天性就是魔鬼,他失去了自我,从一个流浪街头的“可怜人”变成了人性扭曲的“悲剧”,无论是少年时代的希斯克利夫或是凯瑟琳,他都有着顽强的意志,也因此蕴含着一种狂乱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希斯克利夫也曾经有自我复苏、觉醒的时刻。然而,他的复苏最终被仇恨所压抑,以一个畸形的人物形象,见证着惨淡的人生。他因爱而迷失、最终又因爱而苏醒。希斯克利夫最终以死亡的方式与所爱之人在精神上融为一体,使他所经历的这些悲剧、痛苦最终获得了一定的安宁。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主体结构还是在艺术构思上,《呼啸山庄》都表现出了女作家不同尋常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情感细节的表现上,形成了复杂的人物意象。错误的价值观念、扭曲的心理态度和不平衡的心理认知,让希斯克利夫无法融入他人的生活,而他人也不能接受他进入自己的世界。因此无论是收到歧视的希斯克利夫,还是回归而来的希斯克利夫,都在以令人感慨的心理姿态下,呈现出独特的人物特点,成为了英国小说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2]陈慧君.外国文学著名人物形象[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