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人即地狱

2019-10-16樊晓婵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格雷

樊晓婵

摘要:道林·格雷是文学史上最具代表的唯美主义形象,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道林从不谙世事走向堕落与毁灭,根本原因在于他与亨利勋爵、画家巴兹尔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集中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他人即地狱。

关键词:存在主义;道林·格雷;他人即地狱;毁灭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作品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从作品形式上看,作为唯美主义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采用华丽的语言,将维多利亚时期上层社会美好却虚幻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从作品内容上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主要围绕一个美少年与两个男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叙事,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在文学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除此之外,学界对道林这一人物走向悲剧的原因有不同看法,有人将道林·格雷的悲剧归结于他人格的不健全;有人认为画中的道林和现实的道林互为镜像;还有人将道林看做王尔德自我人格缺陷的投射,由此可以看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的比较少。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之一,这一哲学主要兴起于海德格尔,他强调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认为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前,首先要了解到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由此启发了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通过《禁闭》、《墙》、《苍蝇》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将存在主义观点发扬光大,代表作《禁闭》集中体现了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理解。在《禁闭》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因受不了恐怖的地狱以及与另外两名女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在结尾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感慨。“他人就是地狱”不仅是《禁闭》的主题,其中更渗透了“自由选择”与“存在荒诞”的哲学观点。[1]380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从认识画家巴兹尔开始,一步步走出了象牙塔,再经巴兹尔介绍后认识了亨利勋爵,在后者的引誘下,一步步走向了毁灭。这个故事集中展示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观点,如果没有画家对道林近乎扭曲的爱,没有勋爵对道林恶意的引诱,那道林的结局肯定不会如此悲惨。“他人即地狱”展示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自我的行为一定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画家使道林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优势,使道林感受到被别人仰望的滋味,勋爵使道林知道社会规则并且告诉他利用自身优势去满足欲望,这二人对道林来说都是他者,都是自我的对立面,二人与道林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而道林这一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异化者的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异化,最终使道林沦为罪人。在道林的堕落之路上,他人影响是远远大于自身影响的,这种外在的影响主要通过画家巴兹尔和亨利勋爵两个人物来体现。

“对异化者而言,他人即地狱”,异化者指丧失自我的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立场,而屈从于他人的评价与判断,那他人的评判标准就是你的地狱。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地狱就是巴兹尔和亨利勋爵对道林的评价与诱导,在与这两人的交往中,道林一步步丧失了本来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价值判断与立场,从而成为了异化者。

巴兹尔认为画像中的道林是自己最成功的作品,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在他看来,“每一幅以感觉画出的画像,都是艺术家而非模特儿的,模特儿只是个意外,画家本人才是在彩色画布上所呈现出来的人”[2]8,显然巴兹尔害怕这幅画会被别人看到,从而窥探出他内心的秘密,表面上看他是真正为道林着想的人,当他发现道林开始堕落时,立刻对道林进行了劝阻,希望他能够及时收手,不要造成下一个悲剧,但道林不为所动并且还威胁画家,这对画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他选择了包庇道林,并且时常进行自我安慰,希望没有人发现道林的罪行,但最终还是被他最爱的道林杀死,关于巴兹尔的结局,王尔德在一开始就借他和亨利的谈话表现了出来,文中这样写道“某种东西仿佛告诉我,我的生活正处于一种恐怖的危机边缘,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命运已经为我蕴藏了大喜和大悲”[2]10,显然“大喜”指的就是他遇见道林,从而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大悲”指的就是他被道林所杀,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从深层次看,巴兹尔沉醉的是道林的外貌与纯真,认为这些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他并不在乎道林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一个画家,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若是换成一个比道林更加优秀的人,那他一定会舍弃道林而转投其他人,所以他劝阻道林只是出于私心,他害怕道林出事后自己的所有梦想化为泡影,他给道林灌输美的知识,让道林沉浸在自己的美貌中,最终使道林成为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因为他知道这样才能掌控道林,让他成为自己的所有物,从而为自己的艺术服务,但他没有预料到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道林开始用自己的外貌优势去满足个人欲望。画像不仅是道林一生的梦魇,也是两人关系异化的开端,道林将自己的所有希望与良知全部寄托在画像上,画像成了道林观察现实的镜像,当他每做一件坏事时,他都要去阴暗的房间去看一眼自己的画像,他将自己的罪恶全部推给了画像,仿佛只要画像依然美丽,自己的罪孽就会消除。巴兹尔与道林之间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他想完全控制道林,将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灌输给道林,让道林丧失自我立场,成为完全属于自己的模特。这种异化关系是不会长久的,最终肯定会因为一方的爆发而走向悲剧,画家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体现。

虽然巴兹尔给道林画的肖像是一切悲剧的开始,但他还是一个有基本道德良知的人,他与道林之间的异化关系不足以使道林走向犯罪,真正使道林堕落的是亨利勋爵。他就像《人间喜剧》中的伏脱冷一样,用狡猾的语言诱导青年堕落,巴兹尔知道亨利的为人,所以他不愿意将道林介绍给亨利,在他看来,一旦亨利与道林熟悉起来,道林一定会摆脱自己的掌控。事实正像画家担心的那样,道林在画家的家里遇到了亨利,并很快被亨利吸引,在他一步步的诱导教唆下,道林彻底失去了自我,这是亨利勋爵带给道林的异化。在亨利还没有见到道林之前,也就是作品一开始,从亨利与画家之间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眼光毒辣,对人的分析一针见血,他认为道林是一个不曾思考、没有头脑的人,因此他有足够的把握去左右道林的思想,让道林成为自己的试验品,看着他一步步堕落,自己冷眼旁观。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将自己所有犀利的语言全部用在了亨利勋爵身上,让他替自己发言,亨利勋爵对婚姻的看法,对友情、对美的看法,都体现了王尔德自身的态度。当从小失去双亲的道林碰见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亨利时,自然会被对方吸引,在道林看来,亨利不仅是他的朋友,更像是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感受很快让道林远离巴兹尔,同时与亨利勋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亨利从遇见道林之后就决定利用道林,他将道林看成是自己的试验品,他打听道林的身世,带道林出入剧院,让他认识各色人物,都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他奉行的观点就是“影响一个人就是给予他自己的灵魂”[2]27,所以他将自己的灵魂完全复制到道林身上,让他替自己去经历已经不能再去经历的一切,这种关系早己偏离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对双方有益,而亨利完全掌控了道林,他是亨利手中的木偶,在台前进行表演,幕后的亨利冷眼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这种异化关系最终会走向悲剧。亨利善于掌控人心,他善于通过冷酷却貌似富有哲理的话来掌控道林,道林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都是在他的煽动下进行的,首先是道林与女演员西比尔的恋情,从书里很明显可以看出道林并不是真正喜欢西比尔,他迷恋的只是西比尔作为女演员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所具有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老道的亨利勋爵一开始就看出了道林的孩子心性,但他并没有及时阻止,而是借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天真的道林既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西比尔的关系,又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只是亨利眼中的一名演员,当他亲眼看到西比尔的表演质量下滑时,立刻失去了对她的爱,结果导致了深陷爱情中的西比尔的自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道林发现自己的画像开始发生变化,画像承担了现实中道林的罪恶,开始变得丑陋,道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亨利勋爵告诉道林不要为西比尔的死亡有丝毫自责,他告诉道林女人永远只喜欢冷酷的人,不要为她们浪费眼泪,道林接受了自己朋友的安慰,开始在犯罪的道路上肆无忌惮。其次是亨利送给他的那本小说,这本书在道林往后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如影随形,小说中主人公每天面对的镜子恰如道林每天都要去阁楼看一眼的画像,画像的丑陋越发显得现实中的道林英俊无比,于是道林放下了自己的罪恶,接受了亨利的生活方式,宗教、哲学、香水、音乐、宝石,刺绣等所有上流社会的消遣方式道林都要去尝试,年复一年,年轻的道林在享乐中也步入了中年。早己腐朽不堪的道林在38岁的时候杀死了上门劝他改过自新的画家巴兹尔,杀人后的他没有像当年听到西比尔自杀时那样慌张,他十分冷静,甚至威胁艾伦·坎贝尔毁尸灭迹,致使后者在实验室自杀,他处理了前来寻仇的西比尔的弟弟詹姆斯,让其最终死于意外。当亨利听到道林杀了画家时没有任何吃惊,反而安慰道林这个杀人凶手,他认为犯罪只属于下等人,道林身上没有杀人犯的庸俗,甚至告诉道林杀人只是一种寻求刺激的生活方式。很明显亨利勋爵与道林处在一种畸形的不对等的状态中,他永远只把道林当做自己的木偶,让道林配合自己的恶趣味,成为自己的实验对象,而亨利只是在一边默默观察,从来不会为道林着想,甚至放任道林的一系列犯罪行为,最终将道林推入绝境。

“他人即地狱”形象的诠释了道林与画家、勋爵之间的关系。对道林来说,巴兹尔和亨利这两个人就是“地狱”,道林与两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使自己成为了丧失自我的“异化者”,从天真俊美的少年成为了双手沾满鲜血的丑恶刽子手,虽然造成道林悲剧的原因有自毁和他毁两方面,但他毁无疑是道林走向毁灭的最大因素。

参考文献:

[1]吴舜立.外国文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委员会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格雷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婚礼誓词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