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诗歌乡愁意识探析
2019-10-16黄萍萍
黄萍萍
摘要: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母题。晚唐寒士诗人张乔一生漂泊无第,或隐居苦读,或结交贫游,足迹所至广泛,因此漂泊思乡是其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本文从中国古代文人思乡情结大背景出发,探讨其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张乔以“舟”“船”等特定意象为媒介,通过贫游遣怀,登高怀远抒发乡愁意识。
关键词:张乔;思乡情结;文学创作;“舟”“船”意象;乡愁意识
一、张乔生平简介
张乔,字伯迁,是晚唐懿宗咸通年间池州著名的诗人,经历了科考、落第、贫游以及最终的归隐。《全唐诗》收录其诗歌二卷共167首,《全唐诗补编》补收4首,共171首。青年时曾与许棠隐居江西庐山,属当时寒士诗人群“九华四俊”、“咸通十哲”中的一员,黄巢起义后隐居九华山,终身不第。足迹所至广泛,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凉州、敦煌等地在其诗歌中均有提及。
二、文人思乡情结与文学创作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①。刘若愚《中国诗学》也说:“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②。的确,故乡对于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是一份牵挂、一份永恒的温暖,也是倦客游子的精神皈依。故乡承载了游子的情感和诸多人生哲学的思考,是游子安放灵魂的处所。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思乡情结,屈原在长达9年的放逐中,登高眺望遥远的郢都。或许是物理距离模糊了故乡的种种不美好,抑或是游子常年漂泊,体尝到种种现实的心酸,只能从故乡那里得到精神的补偿,因而就潜意识美化了故乡。古人思乡,尤其是在身陷困厄、疲于奔波,或是对前途无望、迷茫不知所往之时,情感就会愈发强烈。“家”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失意读书人的精神栖居之所。
三、乡愁意识在张乔诗歌中的体现
史书记载,张乔家境并不殷实,甚至可以说非常贫困,他还是对故乡念念不忘,在对故乡的回忆中来抵御现实的挫折、风暴。
(一)借“舟”“船”意象表达乡愁
故乡对与漂泊的游子来说,无疑有着双重意义,一是地理意义,二是心理意义。在古代,水对于遥远的故乡和漂泊的游子来说,就是阻隔,因而文人需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自己心灵的归乡。在张乔的诗歌中,“舟船”出现了30次,但主要被用来表达漂泊无依的思乡之情。张乔生逢乱世,常年辗转漂泊,一生久困科场,无缘及第入仕。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③。其诗“多年为客路,今日倚栏吟”④(《回鸾阁写望》);“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⑤(游南岳》)。有家难归或者无家可归,必然借助一种通达故乡的媒介,因此在中国古诗歌中,“船”、“舟”、“帆”成为思乡不可或缺的载体。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与“水”相对的,则是“船”,“船”作为一种打破空间阻隔的工具,引申为对自由的向往,成为思念故乡的物质载体。
(二)贫游遣怀
张乔寓居长安或者贫游,常有失意痛苦之感,于是又陷入深沉的思乡泥淖之中,如《荆楚道中》“前程曾未到,歧路拟何为。返照行人急,荒郊去鸟迟。春宵多旅梦,夏闰远秋期。处处牵愁绪,无穷是柳丝。”④
首联点出科考不第,前途未卜的一种迷茫心态。颔联以兴寄情,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指出:“凡作诗,悲欢皆由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欢喜之意有限,悲感之意无穷。”⑦在谢榛看来,“兴”就是审美表现的方式。张乔通过渲染晚照的荒凉以及对“行人”、“归鸟”有家可归的描写,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羁旅之途的窘迫,不出现“故乡”的字眼,思乡之情一经点染,便化为无限悲凉。
(三)借登高寄思乡之情
张乔的诗歌中,也有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登高怀远的惆怅。“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⑧,如张乔《登慈恩寺塔》:“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⑨
中国古代文人对时令有着特别的敏感,春耕秋收、朝发夕归。末句用“斜阳”、“归鸿”渲染,衬托一种游子因漂泊之久而生发的倦怠感、失落感。同是登临慈恩塔,对比杜甫笔下的《登慈恩寺塔》,张乔写景写情毕竟缺乏杜甫那种博大的胸怀与以“史诗”为支撑的广阔历史视野。子美无论人格还是诗风,都沾染着着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儒家文化涵养与贯穿其一生,所以他的诗歌(部分田园诗除外)鲜有那种从容悠闲的节奏,更多是历史的厚重感与仁者忧患之心。而对于张乔来说,生活的时代毕竟异于杜甫,也缺乏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学渊源作支撑。
又如《题河中鹳雀楼》:“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⑩
登楼远眺,必畅怀古今。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谈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⑩。诗人巧用移情的手法,将思乡、怀古、漂泊、伤世四种情感揉碎入诗,凝结为四行八句,诗人以登高怀古之悲奠定全诗的基调,情感交错融合。诗人登临怀古,怅然悲歌,以冷色调景物为媒介,刻意营造一種孤寂凄清的环境氛围,增强了诗歌的丰满与饱和度,形成一幅极具张力的艺术画面。
四、小结
战乱年代,有家难归阻断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体归乡,因此必然借由特定媒介完成心灵的回归。张乔一生在漂泊贫游中完成了对乡愁的体悟。作者以“舟”“船”等特定意象为媒介,抒发乡愁意识。这也是晚唐文人普遍的精神追求。
注释:
①[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②[美]刘若愚:《中国诗学》,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89页。
③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④见《全唐诗》卷六三九,第7331页。
⑤见《全唐诗》卷六三九,第7333页。
⑥见《全唐诗》卷六三八,第7315页。
⑦[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第1194页。
⑧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⑨见《全唐诗》卷六三八,第7318页。
⑩见《全唐诗》卷六三九,第7327页。
⑩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刘若愚.中国诗学[M]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
[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