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诗中的“归”字

2019-10-16刘青青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王维

刘青青

摘要: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着鲜明的回归意识。他的诗中大量出现“归”字。这些“归”字运用于不同对象和地点,通过主客观描写和侧面衬托使得王维的归情更加浓厚。这种“归”情既包含了王维被贬时归期难测的茫然忧伤和亦官亦隐的矛盾的逐渐加深,也包含了王维在佛禅思想影响下对于亦官亦隐的矛盾痛苦的两次缓解。

關键词:王维;归;亦官亦隐;佛禅影响

尚勇亮、王凤玲在《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一文中提出王维是隐迹幽栖型诗人,并说明王维的“隐”是“向心型”的,具体分为“三部曲”: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1]79,并提及王维诗文中有138次用到“归”字。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王维诗中的“归”字,从一定角度反映王维亦官亦隐的矛盾,也反映出他追求心灵宁静、安稳的“隐”的第一部曲。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固定的情绪常常引起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联想,反映在诗里就是不同诗人都有喜好的字词。”[1]79一个“归”字,归的对象、目的地、景物不同,归的心态更是大相径庭。王维诗中一个“归”字,反映了他为现实所羁绊,在经过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的三部曲中达到了“归心”的境界历程。因此“归”字的大量使用,成为王维诗中重要的一笔。

开元九年初入仕途的王维因为“舞黄狮子事件”获罪遭遇贬谪,他在被贬途中写下了《被出济州》一诗。王维贬谪期限带有不确定性,所以王维看到前方海云浓深,难免遥想自己的前程。归回长安的茫然无期与眼前之景互为交融,故生出“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的忧愁凄伤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维贬谪途中的这种“归”期难测的茫然之情,使他笔下的景物也充斥着这种茫然忧伤色彩,如:“井邑傅岩上,客亭雾霭间”(《登河北城楼作》)、“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宿郑州》)、“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早入荥阳界》)、“所居人不见,枕席升云烟”(《干塔主人》)、“望望行渐远,孤风没云烟”(《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到了济州任上,王维冷落了对仕宦的盲目热情,并对贤达有了不偏不倚的理解,即“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的思想。[2]”此时王维亦官亦归隐的态度在他“归”字诗中表现则为仰慕时贤归隐。在《丁寓田家有赠》中首先写丁寓在朝为官时即“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的渴望归隐思想。“傍归路”意为辞官归乡。[3]559因为早就想辞官归隐,今日终于实现。在闲适的农家生活中感受归隐的趣味,一个“果”字表达了王维的肯定和羡慕之情。“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四句描绘了丁寓归隐时读书吟诗、不用出门即可赏景的生活情趣。最后在依依不舍地告别中相约一起度过明年春天。””“整首诗围绕“归”回农家的闲适而展开,表明了王维对“解印果成趣”的肯定之情。另外王维在《崔录事》一诗中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己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的仰慕和效法之情;在《济州过赵叟家宴》一诗中通过描述“深巷斜晖静,闲门高疏柳”的幽静环境和“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弄书”的闲适生活也表达出对其“闭门成隐居”的赞赏之情。

开元十四年王维被分配到淇上,一方面是“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的家贫现状和“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的仕途失意;一方面是“爱柒日己薄,禅寂日己固”的归隐之心的加重。所以他一方面对“酣歌归五柳”的陶潜持有“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的现实主义态度的不认同;一方面又于开元十六年弃官在淇上隐居。[5]126关于王维这种亦官亦隐的矛盾,不外乎时代风气和仕途受挫,加之其自身性格原因,这点不在此重点论述。

开元二十九年春,王维归隐于终南山。不到一年又出山做了左补阙的官。这次隐居出世思想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王维佛教信仰的加深,同时接受道教思想和融合佛、道。[5]233

好友殷遥去世,王维伤感人生“毕竟归无形”,“归无形”意思是人终究都是会走向死亡。王维遗憾没有早日规劝殷遥“学无生”,“无生”是佛教用语,与涅盘、法性等含义相同,“无生”即无灭。在《登辨觉寺》、《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秋夜独坐》、《游感化寺》几首诗中也出现过“无生”两个字,并且诗中都广泛出现佛教用语,如:“初地”、“化城”、“趺坐”、“梵声”、“法云”、“头陀”、“世谛”“宿化城”等等。

亦官亦归隐的矛盾终于在王维官补左补阙后营置辋川别业得到了平衡。“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辋川别业》),短暂离开官场归隐的喜悦让王维激动不己。同样表达这种喜悦的“归”字诗还有“一从归白社, 不复到青门”(《辋川闲居》、“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辋川闲居》)、“归雁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田园乐七首》)、“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蓝田山石门精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上述“归”字有些不是直接表达主体自己的归,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述“浣女”、“王孙”、“白云”、“归雁”、“归风”、“牛羊”、“野鸡”、“桑蚕”“农夫”这些人或者物的归,这样看似作者无归意,实则侧面、客观的描写“归”字,使得归情更加浓厚,很自然的融入到了诗中。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王维扈从不及被叛贼所捕拘于洛阳普施寺,被拘期间写下《口号又示裴迪》一诗,其中“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一句表达了他渴望获得自由后重归辋川的心愿。由于贼陷接受伪职,王维的愧疚之心加重,企图通过佛理来消除内心的痛苦。也怀着“奉佛报恩”的思想进行施寺饭僧、焚香诵经之类的活动。所以王维的“归”字诗也反映出他通过佛理获取内心宁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饭覆釜山僧》一诗中描绘了他读经和僧人交往的生活。诗的末尾表达了“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的禅悟,王维彻悟到寂灭和涅磐是真正的快乐,只要一心向佛,相信来世的幸福,所以归隐还是居官就没那么重要了。因此晚年的王维在诗中不断地在抒发这种“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的禅悟:“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浮生徒漫漫,泛有定悠悠。”从这里我们可知,王维一生亦官亦隐的矛盾最终在他晚年醉心佛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平衡

王维一生都在不断咏叹“归”,而无论是归回朝廷还是归回田园,这种归愁始终存在。这种矛盾体现在他诗中则表现为大量地使用“归”字,所以在王维直接呼唤主体的归、客体的归,或者描述他人的归或者事物的归的过程中,形成了一首首生意盎然的“归”诗,使得王维呼唤主体的归情更加浓厚,并很自然的融入到了诗中。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王维追求心灵宁静、安稳的“隐”的第一部曲。

参考文献:

[1]尚永亮,王凤玲 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J].江汉论坛,2004(8)

[2]杜慧敏.论王维被贬济州及其诗歌创作[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12)

[3]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邓绍基.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1)

[5]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王志清.王维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

[7]陈殊.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5)

[8]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王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

[9]钱志熙 论王维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及与艺术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2016(6)

猜你喜欢

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偷袭与反偷袭
谁是谁
山中送别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